一、称雄南亚的印度潜艇部队(论文文献综述)
高兰[1](2019)在《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海洋国家发展史来看,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海权发展模式。即,英美型世界性海洋霸权大国模式、日俄型挑战世界海权的海洋强国模式、印度型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模式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中海洋国家模式。这四种海权发展模式,对中国构建海权理论有重要启示。作为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中国在建设海权理论过程中,应为新型海洋秩序提供物质公共产品以及精神公共产品。中国应坚持"地区性守成"目标,发展"有限海权",注重海陆均衡协调发展,加强"信誉信用信心"体系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海权理论,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发展",推动建设"一带一路"。
李家胜[2](2019)在《“治安官”抑或“铁腕强人”?——外部压力视角下的印度海洋战略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印度海洋战略转型固然基于海军规模的扩大和军事能力的提高,但同样也受制于印度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作为地区大国,全球体系环境和南亚地区环境都给印度海洋战略转型带来外部压力,与体系顶层国家的关系以及印巴关系是这种外部压力影响其海洋战略演进的主要变量。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印度采取何种海洋战略以及如何使用海上力量被大致地框定在一个区间。"从区域到远洋、从防御到威慑"是大部分国家海洋战略演进的模式,但受制于外部压力,立志于主导印度洋的印度暂且没有条件推行远洋威慑战略,主要还是在北印度洋地区维持区域威慑的同时,防止域外大国干涉印度洋事务。海洋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为积极参与构建自由、开放、包容、和平的印度洋秩序,中国应明确反对任何单一国家主导印度洋。
郎振婳[3](2017)在《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的应对》文中认为曾有人预测“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亚太地区在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的焦点和各个大国“必争之地”。冷战的意外结束同样使印度猝不及防,加之囿于国内经济危机,1991年拉奥政府正式出台“东向政策”(the Look East Policy),意欲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法来谋求国际体系的变革。以“东向政策”为研究起点,印度“东向”之初,其主要目标基本锁定为东南亚地区,但随着政策的演进,印度逐步重视与中日韩等国的关系,并以“东向”太平洋为战略目标。到21世纪初期,印度的“东向政策”已经从“东向”阶段进入到了“东进”阶段,距离印度实现“大国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本篇论文以印度“东向政策”为研究基点,简要论述该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特点、进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此中以对中国的影响为分析焦点,重点阐述中国对这一政策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东向政策”进行论述,详细介绍如下:第一部分,文章首先从“东向政策”的历史渊源、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考虑及东北部经济发展需要三个方面介绍了印度“东向政策”提出的背景,接着对“东向政策”的内容、特点和战略目标做了详细论述,最后将分析了“东向政策”“东向”和“东进”两个阶段的进展和成果。第二部分,文章先以缅甸、越南、泰国和新加坡为例叙述印度“东向政策”对东南亚安全态势的影响,之后分析了该政策对“印-日”、“印-澳”及“印-美(域外大国)”这几组双边关系的影响。第三部分,文章主要以印度“东向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为切入点,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中印关系的地缘因素,接着列举出了该政策对中国的四个影响:直接威胁我国的战略通道的安全、挤压我国海洋战略安全空间、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安全环境中的变数、南海争端复杂化、影响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第四部分,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应如何应对印度的“东向政策”。中国政府应对“东向政策”主要从深化中国在南亚的政策渗入、确保战略通道安全,以东南亚国家为依托开展全方位外交,中印两国应在新形势下管控分歧、深化合作,及加强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与软实力建设确保周边安全和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在文章结语部分,作者重申,在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下,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出台的任何外交政策都是以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为重心。本文强调要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印度“东向政策”的出台、发展演变以及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中,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睦邻富邻,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
苏莹莹[4](2017)在《马来西亚南海政策解读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显现的南海争端涉及到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等"五国六方";如果从海域划界的角度看,则涉及到"六国七方",即包括对南沙群岛西南侧的部分海域声称拥有管辖权的印度尼西亚。随着南海油气资源蕴藏量的逐步探明,南海争端日益演变成为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南海争端的核心是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和南海海域的划界,而争端各方利益冲突的重点则是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作为一个区域组织,东盟介入南海事务大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来,由于美国高调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区域外国家亦纷纷涉入南海事务,使南海问题逐渐趋于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地区问题。南海的能源开发和航道安全亦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在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越南、菲律宾频频制造事端。较之于越、菲两国,马来西亚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前后四届政府,始终秉持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以维护区域和平为重心的南海政策,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了比较冷静务实的立场与态度。马来西亚对南海提出声索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主要依据是"大陆架说"和"专属经济区说"。该国的南海政策经历了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岛礁占领与建设以及主权宣示与强化等几个阶段,从而逐步巩固与扩大其在南海海域的经济和军事存在。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出于经济利益及区域安全的考量,实行务实的南海政策,尽量避免军事冲突,以政治外交手段扞卫其南海既得利益。从总体形势而言,该国虽非法占领了南沙群岛东南部的5个岛礁,并且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最大获利者",但中马关系整体发展良好,近年来,在经贸、文化等领域更是走在了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前列。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强南海维权力度及开展大规模岛礁建设后,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忧虑加深,戒备明显增强。最近一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南海争端发展态势仍处于积极可控的状态。尽管南海争端并非马中关系的核心议题,但南海问题始终是双边关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密切关系到两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马来西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判断,成为考验着两国传统友谊以及执政者智慧的重要议题。近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双轨思路"来解决南海争端,然而因利益相关各方的博弈,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长期以来,在东盟各声索国中,马来西亚在我国运筹南海问题的布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维系南海战略平衡的重要力量。以克制低调的方式应对争端,成为中马两国的共识,也是双方合作解决争端的重要基础。此外,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一直是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核心立场,因此中马两国在南海问题完全有强化共识,深化合作的可能性。中马南海争端的解决也藉此具有可行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可以考虑以马来西亚为突破口,力促"双边解决机制"的建立,为南海争端的解决提供示范。而就中马南海争端的应对策略而言,可以从联合进行油气资源开发、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合作开发渔业资源和开展港口建设、提升学术合作、加强防务合作以及双边安全合作等途径来达成。
王宗涛[5](2014)在《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走向世界之巅的垫脚石,同时,也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战功卓着的世界名将,切斯特·尼米兹(1886.2.24-1966.2.20)是这些璀璨将星中较为耀眼夺目的一颗。尼米兹不但是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是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在太平洋战场上,他率领美国太平洋舰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同时以超凡卓越的指挥才华和低调谦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景仰。其海军思想不但为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美国海军建设和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海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言部分系统梳理了关于尼米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47年戎马生涯间,尼米兹身经百战,战功卓着,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包括独特的战争观,对海权新诠释,海上实力和平论、海军战略、战术、建军、后勤保障、军事教育和军事指挥等多个方面。第一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内容。该部分首先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尼米兹的人生轨迹的简要勾勒,使读者对他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全面理解尼米兹的军事思想奠定基础。然后从教育因素、马汉的影响来分析其军事思想形成的原因。在这一时期,尼米兹在不同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他发展了柴—电潜艇,改进了海上补给技术,首创了航母编队方式,海军教育思想与建设思想,实践了自己的治军原则。这些是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主要内容,它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尼米兹军事思想形成既是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反映,也是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极具生命力。第二章重点论述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在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算无遗策,审时度势,根据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对日作战的攻势,不断调整战略。采用航母编队作战、两栖登陆作战、海上破交战、信号情报战、轰炸等战术对抗日军,促使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尼米兹不但在军事战略、战术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海军建设装备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参与了海军后勤改革,成立了“服务十队”勤务部队,并研究出来新式组合式船坞等设施;在治军方面,尼米兹作为统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一方面镇定自若,富有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强;另一方面他既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又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军人素质,并赢得了上下级的一致认可。第三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时期的内容。尼米兹本人崇尚和平,但也认识到正义战争对于维护和平和人权的重要性。他反对“先发制人”的战争,主张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武器的“遏制威胁”扞卫和平。在“海权”方面,他与时俱进,强调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对制海权的意义。面对二战后裁军的高潮,他竭力维护海军的独立地位,并提出了“海上实力和平论”。与此同时,他极度重视海军装备革新,尤其是核动力的应用。第四章,对尼米兹军事思想进行了评析。首先尼米兹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美军,实施区域联合作战;根据海军作战特点,他独具匠心把一个舰队分作两个战斗群来用,并且不干涉手下将领的现场指挥;在实战当中,注重集中兵力与奇袭灵活破敌;其次,通过与同时代麦克阿瑟、邓尼茨和山本五十六三位军事统帅比较,分析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优缺点,总结出它的特点,也让本文更加立体饱满。从整个美国军事史来看,特别是从传统大舰巨炮的舰队决战到开启“海空致胜”航母时代来分析,尼米兹的军事思想是美国现代海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事实上,尼米兹是一位潜艇动力专家,海上补给鼎新的先驱,航母大规模作战奠基人,越岛作战的创始人,海上和平实力论缔造者,是领导美国海军不断胜利的卓越统帅。他的军事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尼米兹的军事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本章最后兼论一些他军事思想的不足之处。
束必铨[6](2014)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文中研究指明古往今来,制海权的争夺、获取和行使始终是大国走向海洋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决定大国命运兴衰的关键。拥有制海权首先意味着获得海上作战行动的自由权和掌握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主动权;其次,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上安全、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体现作为海洋强国国家的国际地位等。纵观海权强国的崛起和地位的确立,无不与其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在制海权争夺中采取了有效的政治、军事战略和正确的作战战术有关。本文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示意义。通过近代以来的美日、美苏、美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海权争夺,试图对以下三大问题进行论述:(1)大国制海权争夺贯穿并塑造了亚太的近现代史;(2)中国在大国制海权争夺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历经重要演变;(3)中美制海权争夺要求中国推进现代制海权建设。这三大问题贯穿本文的始终,也是本文展开论述的主体部分。本文通过制海权理论的相关研究,构建起一套制海权与大国互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海权、海战、政治属性和海军战略的互动决定着制海权的发展态势、性质和方向,并将近代以来的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为海权国家、陆权国家和海陆国家间关系三种,这些模式对于不同国家的安全战略、海军战略和制海权争夺方式等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制海权争夺过程中,美日、美苏、美中是不同时期的主要行为体,他们的互动塑造了亚太政治力量格局与安全秩序。中国在这些制海权争夺战中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再从边缘逐步进入中心的过程。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历史给予中国制海权建设有着惨痛的教训,也有着宝贵的经验启示。中美制海权争夺将呈现长期化的态势,既有滑向美日冲突的可能,也有陷入美苏对抗的可能,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海洋权益维护。中美必须探寻良性竞合的可能,为大国制海权争夺寻找第三条道路。此外,历史与现实告诫我们,中国必须建设现代制海权来引导、塑造地区海洋安全态势。现代制海权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经阶段。现代制海权要拓展军事、经济、政治、法律、外交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为大国安全竞争、利益协调建立竞合共生关系提供可能。现代制海权在重视对海区有效管辖方面,更为突出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有效治理能力,这也会成为新时期大国制海权争夺的主要特征。
成飞[7](2012)在《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文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而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因此海洋对于中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印度洋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运输通道和能源运输通道更是具有重大战略地位。目前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美俄日等海洋强国均对印度洋区域十分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影响和控制。这一现状急需我们加以重视。而印度作为印度洋沿岸版图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其海洋战略的制定与发展变化,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内容、实质及其特点,研究印度海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的对策和办法,为我国丌拓印度洋出海新通道,缓解“马六甲困局”,解决我国目前能源运输安全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正文第一部分对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印度海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第三部分探讨了针对印度海洋战略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结论部分指出中华民族要复兴,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走向海洋。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印度海洋战略,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中印海洋战略的冲突不可避免,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尊重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并加强与之及相关国家的合作和磨合,走和平海洋崛起之路。更要加强我国海上量建设,重构我国的远洋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来自印度及其他各方面的海洋挑战,确保我国对外贸易海上通道的畅通无阻;确保我国海岸线及国家领土领海的安全;确保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臧慧群[8](2012)在《印度的“中国威胁论”评析》文中指出“中国威胁论”并不是近年出现的新名词,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后冷战时代就提出这一说法,意图在战略上孤立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印关系历来不是研究的重点,然而,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国际综合实力的提高,印度的“中国威胁论”有抬头的趋势,如何化解印度对中国的信任危机,不仅关乎到两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共同利益,也关系到中国在新世纪继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的问题。本文深刻分析了印度“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论调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阐述了其产生的萌芽,然后指出印度的“中国威胁论”的提出背景,最后指出这一论调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在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国家利益论相结合,总结出印度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诱因,这些原因既包括受到西方国家的挑拨等外在因素,也包括印度自身的战略需要、环境需要等内在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印度“中国威胁论”的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其影响,分析了中国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和平发展是中国的一贯态度,中国对印度不够成威胁,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中国应重视印度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的根本问题,应坚定立场不妥协。同时,也要重视与印度开展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政治互信,使印度方面认识到兼容开放,国富民强是两国根本的国家利益,两国之间有竞争,但不构成威胁,双方应该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管带[9](2011)在《战略与系统的评估 向海的步伐——印度海军战略思想发展》文中提出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其资料及观点!
卢兵彦[10](2009)在《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新千年之初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大国与古代中国崛起的不同特点、历史经验和文化背景以及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分析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探索大国崛起的规律,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历史、环境和路径。近代西方大国家不排除个别时期的内敛式发展,但战争崛起是其主线。地缘因素和地缘战略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历史上虽也有过短暂的扩张但基本上是靠不断开发周边地区,与周边地区不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后实现政治、军事统一并最终形成内地、边疆、海外的格局和东亚朝贡体系。金字塔型世界格局适用于分析21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环境。虽然2008年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但霸权国美国的因素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如影相随。中国在世界中的地缘位置非常重要,周边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中国首先要成为地区性强国进而成为世界大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笔者认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从学术上讲它比和平发展更能够准确描绘中国的百年复兴大业。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巨大提高;意味着活动空间的扩大;意味着中国要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光大。和平是中国崛起的基本方式,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后领土时代的特征决定的,是化解崛起困境的需要,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贯主张。中国和平崛起与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大计同步分为三个步骤:从建国到冷战结束是准备时期;1992年开始到2020年左右是起飞时期;2020左右年至2050年左右是冲刺阶段,中国最终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崛起。“中国和平崛起”论题的核心变量是和平与崛起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作为一个霸权挑战者也不可能不去谋取实际的利益。西方或传统中国式的崛起道路都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必须要在西方和中国传统模式之外另辟新径。首先中国必须强大到足以遏制别的国家不敢用战争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其中实现中国统一和掌握对海、陆、天空、太空、网络的控制权是两个必要选项;同时还需要运用娴熟的外交策略经营周边,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朋友和伙伴,近睦远交,构筑多极格局;除了在硬实力方面内外兼修中国还应发挥软实力的作用特别要利用好国际机制和传统文化两个平台。
二、称雄南亚的印度潜艇部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称雄南亚的印度潜艇部队(论文提纲范文)
(1)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各国海权理论综述 |
(一) 海权的概念界定 |
(二) 海洋地缘政治 |
二、英美型世界性海洋霸权大国的海权理论 |
(一) 英国的海洋战略综合研究 |
1.海洋战略理论 |
2.英国海军发展史 |
3.关于英国海权与世界秩序 |
4.关于海权和英国社会 |
(二) 美国海权理论的演变 |
1.海权论诞生 |
2.制海权理论 |
3.海洋霸权大国战略 |
三、日俄型挑战世界海权的海洋强国海权理论 |
(一) 日本“海洋立国”的区域性海洋大国战略 |
(二) 俄罗斯挑战世界海洋大国 |
1.由盛而衰的海权发展之路 |
2.重振海洋强国 |
四、印度型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的海权理论 |
(一) 关注海洋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 关注印度海洋能力建设特别是印海军建设 |
(三) 关注印度海洋战略与周边国家关系 |
(四) 关注南海问题 |
五、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中海洋国家的海洋战略 |
六、中国海权理论建构的探索 |
(一) 中国学者关于海权建设的观点和思路 |
1.中国应完全成为海权强国 |
2.中国应以陆权为主, 海权只做补充 |
3.中国应成为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 |
(1) 海权建设目标为“有限海权” |
(2) 海权建设的具体切入点 |
(3) 海权建设的能力配置 |
(三) 建构中国特色海权理论探索和对策建议 |
1.坚持“地区性守成”目标, 发展立足于地区的“有限海权” |
2.注重海陆均衡协调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
3.加强“信誉信用信心”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海权理论 |
4.作为后发型海洋大国, 中国应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发展”, 努力推动建设“一带一路”, 谋求合作共赢 |
七、结 语 |
(2)“治安官”抑或“铁腕强人”?——外部压力视角下的印度海洋战略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既有研究评述 |
二、外部压力与印度海洋战略 |
三、地区压力缓和与海洋认知觉醒 |
(一) 地区与全球体系压力变化 |
(二) 印度海军快速发展 |
(三) 海洋认知进一步觉醒 |
四、外部压力剧变与海洋战略调整 |
(一) 全球与地区压力剧变 |
(二) 海军缓慢发展与海洋角色调整 |
五、外部压力骤降与海洋战略形成 |
(一) 外部压力显着降低 |
(二) 蓝水海军初具规模 |
(三) 海洋战略正式确立 |
结 论 |
(3)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五) 研究视角、具体研究方法 |
一、印度“东向政策”总体描述 |
(一) 印度“东向政策”的缘起背景 |
(二) 印度“东向政策”的战略目标 |
(三) 印度“东向政策”的内容 |
(四) 印度“东向政策”的特点 |
(五) 印度“东向政策”的进展 |
小结 |
二、印度“东向政策”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概述 |
(一)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东盟关系的影响——以四国为例 |
(二)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日关系的影响 |
(三)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澳关系的影响 |
(四)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美关系的影响 |
小结 |
三、印度“东向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评析 |
(一) 影响中印关系的地缘因素分析 |
(二) 印度“东向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影响 |
小结 |
四、中国应对印度“东向政策”的几点思考 |
(一) 深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确保战略通道安全 |
(二) 以东南亚国家为依托开展全方位外交、扩大周边影响力 |
(三) 新形势下中印两国应管控分歧,加强合作、走向共赢 |
(四) 从中印比较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中国自身建设,确保周边安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马来西亚南海政策解读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价值 |
一、南海问题及其实质 |
二、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
三、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二、马来西亚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三、西方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理论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和基本内容 |
第一章 马来西亚与南海 |
第一节 早期历史中的马来西亚 |
第二节 马来西亚的南海利益 |
一、南海油气资源是马来西亚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
二、南海是马来西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航道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对南海岛礁的占据 |
一、马来西亚对南海岛礁的主权声索及武装占据 |
二、以声索及占据为基础,对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大肆开采 |
三、以"有效控制"强化主权声索 |
第四节 马来西亚的南海声索及其评析 |
一、马来西亚在海权方面的相关立法及举措 |
二、对马来西亚南海声索的评析 |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解读 |
第一节 对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解读 |
一、政府之立场:坚持主权声索,秉持务实政策 |
二、军方之应对:加强已有占领,做好应对准备 |
三、学界之观点:发出强硬声音,隐含对抗情绪 |
第二节 马来西亚涉南海议题的两面策略 |
一、马来西亚涉南海议题的两面策略 |
二、马来西亚涉南海议题采取两面策略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政策之走向:对传统务实主义政策进行新调整 |
一、对华忧虑明显加强,但经济考量重于主权争端 |
二、保持对中国的戒备性反应,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降低 |
三、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反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有所动摇 |
第三章 当代中马关系中的南海议题 |
第一节 当代中马关系 |
一、马来西亚历任总理治下的马中关系 |
二、走在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前列的中马关系 |
第二节 中马在南海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比较 |
一、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 |
二、中马在南海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比较 |
第三节 南海议题在中马关系中的地位及影响 |
第四章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马来西亚选边策略分析 |
第一节 马来西亚与其他声索国的立场、策略异同 |
一、各声索国的南海利益诉求 |
二、各声索国应对南海问题的手段之同 |
三、各声索国应对南海问题的手段之异 |
第二节 马来西亚在东盟涉南海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 |
一、南海问题"东盟化"的缘起与发展 |
二、马来西亚在东盟涉南海问题中的作用与影响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对于区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
一、域外大国对南海事务的介入 |
二、马来西亚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
第四节 马来西亚的选边策略分析 |
一、力推"大国平衡"战略 |
二、马中关系VS马美关系 |
三、在东盟框架下保持马中关系稳定发展 |
第五章 中马南海争端应对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促进两国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合作 |
一、东南亚声索国与国际能源大公司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状况 |
二、区域国家间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相关案例 |
三、中马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渔业资源,合作开展港口建设 |
一、合作保护海洋环境 |
二、合作开发渔业资源 |
三、合作开展港口建设 |
第三节 提升学术合作,在学术领域积累共识 |
第四节 加强防务合作,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
一、积极加强防务合作,力争设立高层"热线" |
二、大力推动共同巡航与联合军演 |
三、在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中加强中马双边合作 |
结论 |
第一节 强化周边外交,全面升级中国—东盟关系 |
第二节 正视马来西亚就南海问题的两面性,大力发展中马关系 |
第三节 以新海丝合作倡议为契机,以马来西亚为突破口,下好南海这盘棋 |
第四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图:当前南沙主要岛礁各方实际控制或占领情况 |
附件2 图:马来西亚海域测量基线 |
附件3 图:马来西亚海洋声索(西马) |
附件4 图:马来西亚海洋声索(东马) |
附件5 《马来西亚大陆架法》(1966年—英文) |
附件6 《马来西亚大陆架法》(1972年修订—中文) |
附件7 《1969年第七号紧急法令》及其附录(英文) |
附件8 《1969年第七号紧急法令》(中文) |
附件9 《关于马来西亚大陆架新地图的声明》(1979年—马文、英文) |
附件10 《1980年最高元首声明》(英文) |
附件11 《1980年最高元首声明》(中文) |
附件12 《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法》(中文) |
(5)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萌芽(1901—1941) |
第一节 尼米兹的成长 |
一、 艰苦奋斗时期 1885-1901 |
二、 海军基层锻炼 1901-1922 |
三、 中高级岗位完善 1922-1941 |
第二节 军事思想萌芽条件 |
一、 军事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海权论”影响 |
第三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重视技术进步思想 |
二、 完善海上补给思想 |
三、 创新海军战术新思想 |
四、 海军教育思想 |
五、 海军建设思想 |
(一) 增加海军编制 |
(二) 扩充文职人员 |
(三) 统一预备役和现役人员服装 |
第二章 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1942-1945) |
第一节 形成军事思想条件 |
一、 经济因素 |
二、 军事科技因素 |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战区战略 |
(一) 积极防御战略 |
(二) 进攻为主战略 |
(三) 重视战略反攻 |
二、 海军作战思想 |
(一) 航母编队作战 |
(二) 两栖登陆 |
(三) 海上破交战 |
(四) 重视信息情报 |
(五) 轰炸战术 |
三、 海军建设思想 |
(一) 后勤保障 |
(二) 提高人员素质 |
四、 治军思想 |
(一) 治军严格,赏罚分明 |
(二) 委以重任,人尽其才 |
(三) 尊上爱下,知人善任 |
第三章 二战后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1945-1947) |
第一节 军事思想发展因素 |
一、 史无前例的裁军 |
二、 面临被合并危机 |
三、 空军与核武器至上的威胁 |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战争观 |
二、 海权新诠释 |
三、 海上实力和平论 |
(一) 维护海军独立 |
(二) 维持强大海军 |
四、 武器装备思想 |
(一) 发展核动力航母 |
(二) 发展核动力潜艇 |
(三) 海军战舰核试验 |
(四) 均衡发展海军力量 |
五、 海军教育思想 |
第四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评价 |
第一节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特点 |
一、 战区联合作战 |
二、 一支舰队两套班子 |
三、 集中优势兵力与奇袭 |
四、 任务式指挥 |
第二节 与同时代海军将领的比较 |
一、 与麦克阿瑟军事思想的比较 |
二、 与邓尼茨“狼群战术”的比较 |
三、 与山本五十六军事思想的比较 |
第三节 在现代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
一、 航母大规模作战的奠基人 |
二、 越岛作战的创始人 |
三、 海上补给先驱之一 |
四、 海上实力和平论的缔造者 |
五、 太平洋战争中的卓越将领 |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
一、 早期战略战术过于保守 |
二、 联合作战不力 |
三、 对妇女参战存有偏见 |
四、 过分强调发展海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一 “海洋强国与制海权”的相关研究成果 |
二 “中美制海权竞争”的相关研究成果 |
三 “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研究框架与基本观点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制海权理论与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制海权发展演变及相关概念研究 |
一 制海权发展演变 |
二 制海权相关概念分析 |
第二节 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制海权 |
一 “边缘地带论”为海权大国进行制海权争夺提供理论基础 |
二 海洋地理条件是国家制海权争夺战考虑的基本前提 |
三 岛屿基地是确保大国制海权优势的“锁钥” |
第三节 大国制海权争夺的模式分析 |
一 大陆国家制海权发展模式 |
二 海洋国家制海权发展模式 |
三 海陆国家间的制海权争夺模式 |
第二章 19世纪的中西利益竞争与亚太制海权兴衰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发展与制海权的争夺 |
一 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状况、意义与教训 |
二 19世纪前中西的制海权较量 |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制海权的丧失 |
一 鸦片战争:海权对陆权的进攻 |
二 甲午战争:中国制海权的丧失 |
三 弱势制海权的教训 |
第三节 美国制海权崛起与对外扩张 |
一 独立之后至19世纪40年代:制海权的兴起 |
二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制海权的发展 |
三 19世纪9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制海权的崛起 |
第四节 日本制海权在东亚的崛起 |
一 明治维新:制海权建设起步 |
二 甲午战争: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
三 日俄战争:日本东北亚海权大国地位的确立 |
小结 |
第三章 美日制海权争夺与太平洋秩序 |
第一节 一战前的美日关系 |
一 美日关系中的满洲议题 |
二 排日移民法案和土地法案 |
三 美日“战争威胁”与美国海军力量发展 |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 |
一 一战期间的美日利益竞争 |
二 华盛顿体系:美日对立形成 |
三 伦敦海军裁军谈判:美日军备较量 |
第三节 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
一 日本“南进政策”与美日对抗 |
二 太平洋战争与亚太新秩序 |
第四节 中国海权状况日趋恶化 |
一 一·二八事变与海军“不作为” |
二 自沉战舰:东南沿海失守 |
小结 |
第四章 冷战格局下美苏制海权争夺与中国近海战略形成 |
第一节 冷战前期美苏亚太海权扩张与争夺 |
一 美国亚太海权遏制战略的形成、实施 |
二 苏联亚太海权的扩展 |
第二节 冷战后期美苏亚太制海权争夺 |
一 美国增强对苏海上对抗态势 |
二 苏联加大亚太制海权的进攻性 |
三 美苏海上协定管理双边对抗 |
第三节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亚太安全秩序变化 |
一 朝鲜战争:东北亚陆海权之争 |
二 越南战争:东南亚陆海权之争 |
第四节 中国海军防御战略转变与海洋权益维护 |
一 美苏对峙格局下中国海军力量发展 |
二 中美海上对抗与领土主权维护 |
小结 |
第五章 冷战后美中亚太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
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海战略下的制海权建设 |
三 美中海上军事安全关系发展 |
四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显现 |
第二节 布什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
一 21世纪初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
二 21世纪初中国近海战略下的制海权建设 |
三 美国对中国海上力量的认知 |
四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逐步凸显 |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
一 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
二 亚太新安全态势下的中国制海权建设 |
三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趋于对抗性 |
小结 |
结论 |
一 本文研究结论 |
二 本文的理论启示: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理论思考 |
三 本文的现实启示: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现实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印度的海洋战略 |
1.1 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 |
1.2 印度海洋战略的内容 |
1.2.1 大力发展具备威慑力的远洋海军 |
1.2.2 掌控印度洋,称雄南亚 |
1.2.3 推行“东进”战略,进军东南亚、南中国海 |
1.3 印度海洋战略的实质及特点 |
1.3.1 分阶段控制印度洋,争夺海洋权益 |
1.3.2 称霸亚洲,走向世界 |
1.3.3 印度海洋战略具有排外性、针对性、扩张性 |
第二章 印度海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
2.1 影响我国贸易航线和能源运输通道安全 |
2.2 影响南中国海安全局势,增大我国解决南海争端的难度 |
2.3 对我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活动形成制约 |
2.4 防范制约我国与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第三章 针对印度海洋战略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
3.1 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
3.1.1 积极建立中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密切两国的海上交流与合作 |
3.1.2 加强同巴基斯坦和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合作 |
3.1.3 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充分利用国际机制,争取地区安全的主动权 |
3.2 积极开拓印度洋出海新通道 |
3.3 建设强大海军,走海洋强国之路 |
3.3.1 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海军跨越式发展 |
3.3.2 重视海军人才培养,走科技强军之路 |
3.3.3 保障必要的军费投入,加快海军武器装备更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印度的“中国威胁论”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0.5 论文基本框架 |
1 理论综述 |
1.1 国家利益论 |
1.1.1 国家利益的涵义 |
1.1.2 主流理论的国家利益观 |
1.2 地缘政治理论 |
1.2.1 地缘政治理论的涵义 |
1.2.2 地缘政治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
2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由来 |
2.1 印度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历史过程 |
2.1.1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萌芽 |
2.1.2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提出 |
2.1.3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演变 |
2.2 印度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诱因 |
2.2.1 印度外交战略结盟的需要 |
2.2.2 巩固南亚地位 |
2.2.3 在中印边界上的非分要求 |
2.2.4 缓解国内政局不稳定的压力 |
2.2.5 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挑拨和影响 |
3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与特点 |
3.1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内容 |
3.1.1 军事威胁 |
3.1.2 政治威胁 |
3.1.3 经济威胁 |
3.1.4 环境威胁 |
3.2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特点 |
3.2.1 固有的“威胁” |
3.2.2 与发展军事力量相关 |
3.2.3 印度民众受到印度主流媒体的蛊惑 |
4 印度“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及对策 |
4.1 印度“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影响 |
4.1.1 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
4.1.2 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
4.1.3 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
4.1.4 对中国开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
4.2 中国应对印度“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方法 |
4.2.1 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
4.2.2 加强双边关系,提升政治互信 |
4.2.3 以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 |
4.2.4 拓展民间交往渠道,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
4.2.5 协调周边关系,优化国际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和平崛起的提出及内涵、方式和步骤 |
第一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 |
一、"中国和平崛起"命题的提出 |
二、从"中国和平崛起"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
三、"中国和平崛起"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 |
一、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极大提高 |
二、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活动空间的扩大 |
三、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要融入和完善现有的国际秩序 |
第三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方式 |
一、和平崛起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
二、和平崛起是由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决定的 |
三、和平崛起是中国化解崛起困境的需要 |
四、和平崛起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贯主张 |
第四节 中国崛起的具体步骤 |
一、准备阶段:从建国到冷战结束 |
二、起飞阶段:1992年开始到2020年左右 |
三、冲刺阶段:2020年左右到2050年左右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
一、位置 |
二、疆域 |
三、形态 |
四、海拔 |
五、气候 |
六、资源 |
第二节 九个大国崛起的地缘因素和地缘战略 |
一、葡萄牙、西班牙:率先迈进通往海洋的大门 |
二、荷兰:建立在海上贸易基础上的强国 |
三、英国:第一个全球意义的海洋帝国 |
四、法国:艰难崛起的海陆复合型国家 |
五、德国:在左右逢源中统一,在有限守成中崛起,在四面树敌中毁灭的欧洲强国 |
六、日本:具有大国心态的岛国 |
七、俄国:不断对外扩张的双头鹰 |
八、美国: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
第三节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是大国崛起的前提条件 |
二、在海陆对抗中海洋国家经常占据优势 |
三、制定正确的地缘战略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
四、面向海洋是大国崛起必然的地缘战略取向 |
五、对地理枢纽的控制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
小结 |
第三章 古代中国在东亚的崛起及特点 |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 |
一、中国人的天下观 |
二、和为贵的思想 |
三、纵横家和军事战略家的地缘思想 |
四、古代中国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人地理空间的拓展 |
一、从黄河河曲到广阔内地:汉民族主要居住区域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 |
二、从内地到边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国疆域的形成 |
三、从中国到海外: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特点 |
一、重陆权、轻海权 |
二、守和平、重防御 |
三、先融合、后统一 |
四、立足一角,逐鹿中原 |
小结 |
第四章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 |
第一节 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
一、金字塔型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 |
二、金字塔型世界格局的特点 |
三、2008年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 |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分析 |
一、中国在世界的地缘位置至关重要 |
二、中国地缘环境的不利因素 |
三、当今中国的周边环境 |
第三节 中国崛起的美国因素 |
一、美国的实力 |
二、美国的地缘战略 |
三、美国的中国政策 |
小结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 |
第一节 根本解决"三独"维护领土完整 |
一、台独问题 |
二、疆独问题 |
三、藏独问题 |
第二节 处理好海陆天关系拓展中国的地缘空间 |
一、大力发展海权 |
二、优化完善陆权 |
三、进一步拓展空权、太空权和信息权 |
第三节 着力经营周边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
一、在北边结好俄罗斯 |
二、在西面构筑均衡格局 |
三、中国地缘政治重点在东面 |
四、中国的南向战略 |
五、最终实现东亚一体化 |
第四节 纵横捭阖 致力于有利中国崛起的多极格局 |
一、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发展中国家 |
二、拉美发展中国家 |
三、美国 |
四、欧盟 |
第五节 两个平台:国际机制和中国文化 |
一、中国崛起需要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国际机制 |
二、中国崛起需要借助传统文化这个平台 |
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称雄南亚的印度潜艇部队(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J]. 高兰.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9(05)
- [2]“治安官”抑或“铁腕强人”?——外部压力视角下的印度海洋战略转型[J]. 李家胜.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9(01)
- [3]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的应对[D]. 郎振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7)
- [4]马来西亚南海政策解读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苏莹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5]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D]. 王宗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3)
- [6]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D]. 束必铨. 复旦大学, 2014(03)
- [7]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 成飞. 山西大学, 2012(10)
- [8]印度的“中国威胁论”评析[D]. 臧慧群. 辽宁大学, 2012(03)
- [9]战略与系统的评估 向海的步伐——印度海军战略思想发展[J]. 管带.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1(11)
- [10]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 卢兵彦. 暨南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