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理论探索 ——以沈约为例

“永明体”理论探索 ——以沈约为例

论文摘要

南朝时期,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开始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这成为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南朝偏重于诗歌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完善,并为后代诗歌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近体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永明体”的出现使南朝齐梁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的重要时期,而作为齐梁文坛领袖的沈约则是推动“永明体”发展的重要人物,无论是其文学理论还是其具体的实践创作,都体现了与“永明体”不可分割的关系。以沈约诗歌为例,并结合其声律论理论来探讨“永明体”理论,这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采取纵横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纵向勾连重要人物,横向结合文字学,时代文化等并通过分析沈约具体作品来对“永明体”理论进行探索。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引论》:采取纵向梳理的方法对“永明体”理论研究的历史状况进行综述并指出其意义。主要包括建国前“永明体”研究和近三十年“永明体”研究;对重要的观点进行述评,提出“永明体”理论的几点思考,指出本论文的侧重点。第二章《“永明体”理论的形成与近体诗之定型》:“永明体”理论是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本章论述分析了曹植和谢灵运的诗歌,并指出:“永明体”酝酿于先秦,萌生于汉代,形成于魏晋;永明声律论肇始于曹植,形成于谢灵运,提出于沈约。“永明体”理论是时代环境的产物,并且经过了一个由模糊含混到具体明晰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隐在内涵。其内涵主要体现了:两句中之中的四声交相错用及模糊二元化,五音到四声之化用,情感表达形式再现以及儒家“和”之思想。“八病”的辨释中可以看出其与近体诗联系更密切,而近体诗的定型又是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第三章《沈约诗歌与“永明体”—以<玉台新咏>为例》:本章初步对“病”与“体”进行辨释,得出“八病”在沈约时期只是作为一种特征,体现了沈约诗歌之特点,也是“永明体”的本质特点的表现。本章进一步分析《玉台新咏》中的沈约部分诗歌,对其“入律”、“四声”、“押韵”、“病犯”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玉台新咏》中沈约部分诗歌所犯“平头”、“蜂腰”、“鹤膝”等病较多,而“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等病相对较少。从而验证论文中第二章的观点。结论:概括本论文观点。“永明体”理论的出现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沈约作为“永明体”的主要代表,其诗歌特点体现了“永明体”之特点。“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仄相对上。“四声”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模糊二元化现象。而在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的“浮声”与“切响”指四声之中的二声的情况也是可能的。“八病”是唐人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完成的。“永明体”虽然出现了高入律特点,但其最本质仍是四声的交相错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建国前关于“永明体”的研究概况及影响
  • 第二节 近三十年“永明体”研究的兴起
  • 第二章 “永明体”理论之形成与近体诗之定型
  • 第一节 “永明体”理论之产生
  • 一、“永明体”理论的起始
  • 二、“文变染乎世情”—俗中之雅
  • 第二节 “永明体”理论之隐在内涵
  • 一、四声交相错用及模糊二元化
  • 二、从五音到四声
  • 三、以“和”为主的情感表达形式
  • 四、《答陆厥书》、《答甄公论》中理论再现
  • 第三节 关于“四声”与“八病”问题
  • 一、“四声”辨释
  • 二、“八病”辨释
  • 第四节 “永明体”与近体诗之定型
  • 一、形式之影响—“永明体”与近体诗
  • 二、理论之完善—《文心雕龙·声律》与近体诗
  • 第三章 沈约诗歌与“永明体”—以《玉台新咏》为例
  • 第一节 沈约与“永明体”之关系
  • 一、“病”与“体”之辩
  • 二、《玉台新咏》之沈约与“永明体”关系
  • 第二节 沈约诗歌声律之分析
  • 一、入律与四声情况
  • 二、押韵情况
  • 三、俳偶情况
  • 四、病犯情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永明体”与永明时代再探[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01)
    • [2].论谢朓对“永明体”理论的实践及其成就[J]. 丝绸之路 2013(24)
    • [3].以乐为诗 声律谐美——永明体诗声律之管窥[J]. 铜陵学院学报 2010(02)
    • [4].一部精而得要的学术专著——读何伟棠先生再版大著《永明体到近体》[J]. 安康学院学报 2008(02)
    • [5].孔稚珪与“永明体”关系考论——从《北山移文》的创作缘起说开去[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5)
    • [6].《诗品》“贵公子孙”解——兼论王融在永明体运动中的定位[J]. 文学遗产 2011(05)
    • [7].浅谈任昉诗歌风貌与永明体的异同[J]. 北方文学 2019(06)
    • [8].小议沈约《形神论》[J]. 金田 2013(12)
    • [9].以“永明体”与“沈宋体”论析汉语格律诗的发展[J]. 学理论 2012(15)
    • [10].“永明体”诗的调声与用韵[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1].浅析“声律论”的产生及影响[J]. 青春岁月 2012(13)
    • [12].四声与南北音[J]. 学术研究 2013(10)
    • [13].梁代文学家吴均其人其诗[J]. 兰台世界 2015(03)
    • [14].论“永明体”诗学观念对文学理论的影响[J]. 北方论丛 2010(03)
    • [15].永明体之我见[J]. 中国报业 2011(14)
    • [16].也谈永明体与音乐的关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 [17].论何逊诗歌的两类声律模式[J]. 社会科学论坛 2010(14)
    • [18].试论魏晋六朝吟诵之风对于中国诗体发展之影响[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9].险圆与奇正:南朝至唐一组诗学观念的展开[J]. 文学遗产 2019(04)
    • [20].南朝拟古诗的新变[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1].敬畏新诗[J]. 诗刊 2011(19)
    • [22].从“重复律式”管窥早期律诗的探索——以庾信、何妥新体诗为例[J].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3)
    • [23].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新变——兼及谢灵运文学史地位之失落[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4].追源溯流法的非正常运用——论钟嵘主观意图对批评客观性的负面影响[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01)
    • [25].论阴铿诗歌的声律[J]. 华中人文论丛 2010(02)
    • [26].一部研究六朝文学的力作——读《阴铿与近体诗》[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2)
    • [27].谈永明声律理论与中国古代乐论[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28].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探微[J]. 作家 2013(16)
    • [29].论吴均艳诗属于“吴均体”范畴[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30].六朝韵律建构与诗的文化自觉——兼论对当代诗歌韵律建构的启示[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标签:;  ;  ;  

    “永明体”理论探索 ——以沈约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