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与实现

面向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与实现

论文摘要

以全球化、动态化和用户驱动为显著特征的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可避免地对现代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为现代制造系统的运行环境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比如中途不可预知任务的插入以及设备故障等。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要求现代制造系统内各组成要素能够更好地配合协作,动态快速地响应来自制造系统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扰动,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制造系统运行的整体优化。本文以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协调机制为研究目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制造系统与生物系统的相似性,借鉴生物控制论的基本知识,从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等方面研究了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基本理论,并给出了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总体框架模型。其次,阐述了协调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作者自己的理解,通过分析复杂制造系统对协调的需求指出协调在现代制造系统中的重要性。根据通信方式将协调分为显式协调和隐式协调两大类,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指出隐式协调相对于传统显式协调的优越性。第三,借鉴蚂蚁觅食的思想,提出了基于信息素的隐式协调机制,并将其应用到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任务分配问题和应对系统扰动中去。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调机制不仅能综合系统成本及负荷等因素以求整体优化,而且避免了显式协调机制在问题复杂或频繁变化时易陷入死锁进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的弊端。第四,在Visual C++ 6.0平台上,开发了类生物化制造系统协调机制软件仿真平台。该软件仿真平台实现了设备和生产任务的管理、面向任务分配的基于信息素的静态协调、针对新增任务和设备故障的动态协调以及与ExtendSim仿真软件的接口等功能。经测试,该系统能较好地表现本文主要思想。最后,在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硬件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基于信息素的隐式协调机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调机制具有易实现、通信量少、鲁棒性好、协调效果明显等特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协调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类生物化制造系统基本理论研究
  • 2.1 制造系统与生物系统的类比
  • 2.2 类生物化制造系统模型
  • 2.2.1 有机制造单元
  • 2.2.2 类生物化制造系统协调模型
  • 2.3 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特点
  • 2.3.1 自治性
  • 2.3.2 自组织性
  • 2.3.3 自适应性
  • 2.3.4 故障自诊断自修复性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协调基本理论
  • 3.1 协调概述
  • 3.1.1 协调的基本概念
  • 3.1.2 协调的需求分析
  • 3.1.3 协调的通信方式
  • 3.2 显式协调
  • 3.2.1 显式通信
  • 3.2.2 合同网
  • 3.3 隐式协调
  • 3.3.1 动物的群体智能
  • 3.3.2 隐式协调的特点
  • 3.4 显式协调与隐式协调的优缺点分析
  • 3.4.1 优化能力
  • 3.4.2 响应灵敏度
  • 3.4.3 鲁棒性
  • 3.4.4 通信量
  • 3.4.5 易实现性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素的类生物化制造系统协调机制研究
  • 4.1 制造系统任务分配问题描述及数学模型
  • 4.1.1 任务分配问题描述
  • 4.1.2 任务分配问题数学模型
  • 4.2 蚁群算法基本理论
  • 4.2.1 蚂蚁的觅食行为和觅食策略
  • 4.2.2 蚁群算法的实现
  • 4.2.3 蚁群算法的特点
  • 4.3 静态协调机制
  • 4.3.1 基于信息素的任务分配算法
  • 4.3.2 基于信息素的自组织协调
  • 4.3.3 实例验证
  • 4.3.4 静态协调机制的效用分析
  • 4.4 动态协调机制
  • 4.4.1 新任务到达后的协调
  • 4.4.2 设备故障时的协调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类生物化制造系统协调机制软件仿真平台开发
  • 5.1 系统设计分析
  • 5.1.1 功能模块划分
  • 5.1.2 数据库设计
  • 5.2 ExtendSim 接口设计
  • 5.3 系统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 5.4 系统实现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基于信息素的隐式协调硬件平台仿真实验
  • 6.1 实验平台简介
  • 6.2 基于信息素的隐式协调实验
  • 6.2.1 实验内容描述
  •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先进制造系统》应用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5)
    • [2].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的运用探究[J]. 湖北农机化 2020(01)
    • [3].机器人在加工制造系统中的应用[J]. 科技风 2015(05)
    • [4].《制造系统工程》教学方法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8)
    • [5].作业成本法在弹性制造系统下应用的思考——以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为例[J]. 智富时代 2017(07)
    • [6].一种电弧增材制造系统及沉积层性能研究[J]. 现代机械 2020(05)
    • [7].智慧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6(10)
    • [8].欧盟工业先进制造系统的研发现状及趋势分析[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4(08)
    • [9].合拢管设计制造系统在船舶建造中的应用[J]. 江苏船舶 2014(05)
    • [10].世界先进制造系统的演进路径及体系结构[J]. 兵工自动化 2013(11)
    • [11].再制造系统中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1(03)
    • [12].先进制造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探索 2010(08)
    • [13].装备协同制造系统及其结构研究[J]. 消费导刊 2009(12)
    • [14].企业管理能力无形效益评价——基于熵的先进制造系统[J]. 经济问题 2009(11)
    • [15].可重组制造系统的使能技术[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6].面向可重组制造系统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 机电一体化 2009(02)
    • [17].当前的趋势在可持续制造系统[J]. 同行 2016(09)
    • [18].再制造系统生产计划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技术经济 2011(02)
    • [19].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机器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再制造系统[J]. 电焊机 2014(10)
    • [20].故障树分析支持下串联制造系统可靠性分配的动态规划方法研究[J]. 机械 2012(11)
    • [21].制造系统研究的挑战和前沿[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21)
    • [22].基于循环经济的回收再制造系统的研究[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8(03)
    • [23].采用反馈机制的多生产线制造系统协同优化[J]. 中国机械工程 2020(17)
    • [24].对机械智能化制造系统的思考[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25].符号学视角下的智慧制造系统集成框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4(11)
    • [26].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制造系统[J]. 智能制造 2015(10)
    • [27].《制造系统工程》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3)
    • [28].基于信息素的制造系统动态协调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4(04)
    • [29].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重组制造系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11(02)
    • [30].类生物化自适应制造系统控制结构(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2009(02)

    标签:;  ;  ;  ;  ;  

    面向类生物化制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