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减毒机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方剂学
作者: 胡一冰
导师: 彭成
关键词: 附子组分,甘草组分,配伍,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细胞毒性
文献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各组分的毒性,探讨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 方法:用动物急性毒性实验观察附子酯性生物碱,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多糖、甘草黄酮、甘草皂苷各组分的毒性。应用附子酯性生物碱的心脏毒性,建立新的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并观察附子甘草各组分对其造成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影响。采用MTT法、血清药理法、姬姆萨染色法、电镜方法、细胞酶学方法,观察附子甘草各组分对附子酯性生物碱致体外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毒性的解毒作用,揭示其作用机理。 结果: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酯性生物碱有毒,以附子酯性生物碱毒性最大,附子多糖、甘草黄酮、甘草皂苷均未见明显毒性。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甘草皂苷对附子酯性生物碱所致动物心律失常模型有拮抗作用,附子多糖、甘草黄酮未见有拮抗作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与附子酯性生物碱配伍后可明显升高培养心肌细胞活力,减少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维护正常细胞胞膜、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肌丝的基本完整性,升高Na~+-K~+-APT酶的活性。附子多糖,甘草黄酮、甘草皂苷分别与附子酯性生物碱配伍后未见升高培养心肌细胞活力和减少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甘草皂苷与附予酯性生物碱配伍后,未见对附子酯性生物碱造成心肌细胞Na~+-K~+-APT酶活性降低有升高作用,对心肌亚细胞结构毒性也未见有减轻作用。 结论:附子酯性生物碱毒性最大;附子酯性生物碱对心脏毒性表现为可以导致动物心律失常: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甘草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多糖,甘草黄酮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可能通过升高心肌细胞活力,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升高Na~+-K~+-APT酶活性来维护正常细胞胞膜、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肌丝的基本完整性,维持正常能量代谢,来对抗附子酯性生物碱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论文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1 祖国医学对毒性的认识
2 附子的毒性
3 附子甘草配伍解毒作用
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附子甘草组分及组分配伍急性毒性实验
2.2 附子酯性生物碱致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附子甘草组分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3.1 附子组分抗心律失常作用
2.3.1.1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抗心律失常作用
2.3.1.2 附子多糖抗心律失常和预防心律失常作用
2.3.2 甘草组分抗心律失常作用
2.3.2.1 甘草黄酮抗心律失常和预防心律失常作用
2.3.2.2 甘草皂苷抗心律失常作用
2.4 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解毒机理研究
2.4.1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毒性作用
2.4.1.1 附子酯性生物碱心肌细胞毒性剂量的确定
2.4.1.2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2.4.1.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姬姆萨染色作用的影响
2.4.1.4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动物血清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2.4.1.4.1 SD大鼠附子酯性生物碱中毒剂量的确定
2.4.1.4.2 附子甘草组分与附子酯性生物碱配伍动物血清的制备
2.4.1.4.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动物血清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2.4.2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2.4.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酶学作用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附子甘草组分及组分配伍急性毒性实验
3.2 附子酯性生物碱致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附子甘草组分抗心律失常作用
3.3.1 附子组分抗心律失常作用
3.3.1.1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抗心律失常作用
3.3.1.2 附子多糖抗心律失常和预防心律失常作用
3.3.2 甘草抗心律失常作用
3.3.2.1 甘草黄酮抗心律失常和预防心律失常作用
3.3.2.2 甘草皂苷抗心律失常作用
3.4 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解毒机理研究
3.4.1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毒性作用
3.4.1.1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形态学鉴定
3.4.1.2 附子酯性生物碱心肌细胞毒性剂量的确定
3.4.1.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4.1.4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姬姆萨染色的影响
3.4.1.5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动物血清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4.1.5.1 SD大鼠附子酯性生物碱中毒剂量的确定
3.4.1.5.2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动物血清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4.2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3.4.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酶学的影响
讨论
1 附子甘草的毒性组分与解毒组分
2 附子毒性组分酯性生物碱的心脏毒性
2.1 心律失常
2.2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毒性的改变
3.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解毒机理
3.1 整体动物研究作用机理
3.1.1 祖国医学对附子甘草组分配伍解毒的论述
3.1.2 现代医学对附子甘草组分配伍解毒的论述
3.1.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抗心律失常作用和作用机理
3.1.3.1 目前常用心律失常模型
3.1.3.2 新建心律失常模型
3.1.3.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抗心律失常机理
3.1.3.3.1 祖国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3.1.3.3.2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3.1.3.3.3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抗心律失常机理
3.2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解毒机理
3.2.1 细胞活力(MTT值)
3.2.2 姬姆萨染色(细胞凋亡)
3.2.3 血清药理学
3.2.4 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构
3.2.5 心肌细胞酶学
3.2.6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解毒机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1 附子酯性生物碱致动物心律失常模型图谱
附图2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图谱
附图3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图片
附图4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姬姆萨染色作用的影响图片
附图5 附子甘草组分配伍对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果的影响
附件6 综述
附件7 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附件8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20
参考文献
- [1].四种药用植物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东博.兰州大学2015
- [2].雷公藤化学成分与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D]. 吴春敏.第二军医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甘草附子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高秋涛.沈阳药科大学2005
- [2].附子配伍甘草、大黄、干姜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 周静波.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 [3].中药七情配伍的研究[D]. 郭平.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
- [4].附子及附子理中丸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化学和代谢研究[D]. 刘永刚.吉林大学2007
- [5].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D]. 李志勇.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附子组分论文; 甘草组分论文; 配伍论文;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论文; 细胞毒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