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运维机制及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孟守东[1](2021)在《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光伏扶贫发源于中国安徽省,具有见效迅速、收益稳定、带贫精准、风险较小、绿色环保等优点,被中国确定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通过“十三五”期间的推广建设,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增收脱贫进程,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创举和标志性工程,为2020年全面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反贫困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安徽)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起因、历程、政策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有光伏扶贫产业的建设模式、工作机制和主要成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收益分配、运维管理和综合利用三个维度构建出了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根据权重计算出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最大程度保持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及发电收益分配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努力实现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对继续发展农村光伏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宣传推广光伏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走出国门、辐射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加快实现中国乡村振兴和加快发展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安徽)智慧和中国(安徽)方案。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安徽)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历程、政策演变、理论依据、建设模式、工作机制、发展进程、主要作用、监测评估、制约因素等,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首见,对有效促进光伏扶贫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针对光伏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筹措难题,笔者原创提出了扶贫小额信贷自我发展、合伙发展、合作发展、合营发展“一自三合”模式,开辟了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金融资金来源,得到国家肯定并向中国推广。2019年,该模式被IBRD(世界银行)、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IFAD(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WFP(世界粮食计划署)、ADB(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网等7家单位评为首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减贫案例奖,并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为破解贫困人口“贷款难、贷款贵、用得好、还得上”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安徽)智慧和中国(安徽)模式。笔者因此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三是积极参与匀光型光伏农业系统的实验与研究,创新了基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光补光光伏农业技术,有效兼顾了植物生长和光伏发电,对充分利用光伏扶贫电站光伏板下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光伏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电站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意义。四是在围绕将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开发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科学测算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研究提出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路径和优化策略,创新了光伏扶贫产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五是阐述了中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现有标准的局限性和制订优化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专用标准的必要性,并基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情况的调研结果和实证分析,创新提出了可作为管理依据及标准制定基础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绩效监测指标体系。
李小晖[2](2021)在《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维检修管理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所管辖的36座35k V和110k V变电站关系着海北藏族自治州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分公司以36座变电站的生产运维检修管理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电网安全和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因此,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必须不断提升变电站设备健康水平,以向海北电网提供安全、高质量和可持续的电能。随着海北变电站规模地发展,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面对分布在土地总面积3.44万平方公里的36座变电站,要确保变电站不发生任何事故且持续提供安全、高质量的电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现有的运维检修管理方案进行优化,来提高变电站设备健康水平日益重要。本论文运用精益管理理论、流程优化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数据分析法、报告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所管辖36座变电站运行现状,通过对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营管理过程分析研究,发现该公司在流程管理、运维检修模式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生产运营管理优化的关键点,即重点优化组织机构、流程管理以及运维检修模式的结论,并通过实施组织结构保障、建立问责与激励机制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营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这对于提升海北变电站设备健康水平、促进国网海北供电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覃娅彬[3](2020)在《基于信誉值和上下文预测的通信网现场运维任务优化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现场运维是保证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内网络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现场巡视、现场故障处理和现场抢修等任务。由于技术、设备及业务的多元化趋势,通信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不断增加。现场运维工作量大、管理问题多、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研究解决。目前,关于现场运维优化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任务分配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多考虑的是对例行任务的分配,对于突发任务这类优先级较高、对任务完成及时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分配方法较少涉及。任务执行过程中,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通信网现场运维上下文的建模尚不完善,信息推送时未根据用户能力进行类型区分,同时,信息内容的匹配未考虑到设备特征的差异,无法很好地提升现场运维的效率。针对现有研究中以上两个环节的不足,本文对通信网现场运维任务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1)为保障突发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时效,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信誉值和区域预测模型的突发任务分配机制。首先,基于运维人员的基础信誉值、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活跃度等因素,提出了一种综合信誉值模型。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运维人员移动模式的区域预测模型。基于以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信誉值和区域预测模型的突发任务分配算法,该算法结合突发任务的信誉值要求和地理位置因素,高效地完成突发任务的分配工作。最后,仿真实验表明该机制有效地降低了任务分配成本,保证了突发任务的完成效率。(2)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模型的运维信息类型和内容推送机制。首先,结合通信网现场运维上下文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环境特征的多维分层的运维上下文模型。其次,将运维信息类型与内容的匹配区分开。对于信息类型的选择,设计了一种基于相关性特征的运维信息类型选择机制。确定待推送的信息类型后,基于协同特征和热度特征对运维信息内容进行匹配和评估,最终得到推送给运维人员的信息。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运维上下文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所提机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综合性能较优。
赵浩然[4](2020)在《考虑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能源系统传统的以单一系统纵向延伸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能源结构调整在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打通电、热、冷、气多种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和多系统协调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我国能源革命。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载体,综合能源系统集成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通过多能互补提高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协调性,对于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重要的技术增长点和制高点,也是能源领域重要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能源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生态工业园区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通过完善基础设备,实现能源的清洁供给和消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通过耦合配能网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生产设备、冷热电联产系统(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及电制冷机等能源转换设备、蓄电池及储热罐等能源存储设备和电、热、冷、气能源用户,能够实现生态工业园区内电、热、冷、气多种能源的耦合生产、转换、存储和消费。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热、冷、气多种能源特性不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等能源供给侧和电、热、冷、气等多种负荷需求侧皆具有不确定性,多种能源供给和需求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存在耦合性、不确定性和非一致性,亟需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及运行优化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特性。首先,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内涵进行论述,包括综合能源系统的内涵和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内涵等内容;其次,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基本架构进行论述,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中各能源子系统的构建、各类能源供需及耦合转化机制;再次,给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基本设备的数学表征,主要包括电、热、气等供能设备数学模型和电转其他形式的能源、气转其他形式的能源、热转其他形式的能源等能源耦合转换设备的数学表征;最后,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不确定性特征进行分析。(2)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模型。首先,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的重要性和基本思路;其次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再次,基于Bootstrap-ISSA-MKELM组合方法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给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基于多任务学习和Bootstrap-ISSA-MKELM组合方法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需求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风电及光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结果和对电、热、冷、气多种能源需求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优,其是有效、适用、可行的。(3)构建了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首先,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各能源站生命周期成本和能距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下层模型以经济性、环境性和社会性为多目标;其次,对协同规划模型中供需双侧不确定性进行了处理,并对协同规划模型进行了鲁棒性改造;再次,基于局部搜索(Dijkstra算法)、对偶拟合、列约束生成(C&CG)算法和模糊最优最劣方法,给出了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最后,选择我国北方一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能够兼顾环境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同时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其规划结果更加符合实际。(4)构建了考虑多主体交互策略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首先,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主体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多主体构成和多主体交互机制;其次,以能源枢纽运营商(EHO)为领导者、能源用户集群(EUC)和储能运营商(ESO)作为跟随者,运用主从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博弈模型,EHO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考虑经济性和环境性,EUC和ESO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利润最大化,并考虑了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对所构建的博弈模型进行了鲁棒性改造;再次,基于ISSA智能优化算法、KKT条件和列约束产生解耦算法,给出了考虑多主体交互策略及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求解方法;最后,对我国北方某一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进行了算例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多主体交互策略以及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中的多个利益主体运行方式和能源交易机制是合理的,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博弈能够实现各自目标。(5)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中能源枢纽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并设计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中储能运营商的成本补偿激励机制。首先,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分析了能源枢纽运营商商业模式画布,包括能源枢纽业务的市场主体、核心资源、价值主张、关键业务、渠道通路、客户细分、客户关系和盈利模式;其次,在对能源监管机构和储能运营商各自行为进行假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能源监管机构和储能运营商的成本补偿契约基准模型。基于此模型,兼顾隐藏信息及隐藏行为条件和激励相容约束设计了储能运营商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所设计的储能运营商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能够保证储能运营商向能源监管机构真实报告自己的信息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要好于隐藏自己信息的情况。最后,通过分析储能运营商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性质,当存在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时,能源监管机构为让储能运营商既显示真实信息又提供系统所需的储能服务,需要在最优激励契约中给出既包括代理成本又包括信息租金的绩效奖励,其中,代理成本是保证储能运营商提供系统所需的储能服务,而信息租金是为了保证储能运营商显示真实信息。本文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对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商业模式及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园区级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科学规划建设和有效运营管理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提出的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模型和运行模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楼宇级或区域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之中。本文提出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商业模式和激励机制也可以为相关利益主体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亦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何照安[5](2020)在《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电动汽车进入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作为其配套产业,在探索中成长,正在逐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充电设备可用率不高、充电失败率高、运维工单完成率低、运维工作量大、运维成本高、管理不规范、客户体验差等问题突出。充电难是近年来行业热议话题。T公司作为国内一家专业从事电动汽车充电运营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初步的运维管理体系,但这些问题未得到明显改善,现有的体系已明显不能满足业务需求。为此,急需对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本文从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角度,分析了国内外运维管理体系现状。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了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现状和问题,发现了充电设备可用率低、充电失败率高、工单完成率低、区域运维水平差距明显等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运维管理体系整体架构设计不满足市场需求、运维工作模式不适应、运维组织不力、缺乏面向客户服务的运维质量管理机制、缺失运维管理绩效考评机制等体系性问题。针对这些原因,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了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目标和思路,并提出了面向客户服务的运维管理体系改进方案,从管理优化、组织重组、流程再造、客户信息流等维度梳理该体系内容,提出了面向客户服务的运维管理体系架构,建立“矩阵型”面向充电网格的运维管理组织构架,建立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流水式运维服务模式。同时,提出了建立面向客户服务的全面运维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归一化、智能化、透明化运维支撑平台管理机制,建立360度运维绩效管理机制,特别是首次提出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的KPI指标。最后,提出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的实施建议,包括搭建专业高效运维团队、搭建归一化运维支撑平台、开发运维外包合作方、塑造客户服务文化、加强培训和激励力度、建设提升运维管理能力等。本文研究并提出T公司改进的电动汽车充电运维管理体系和实施建议,有望提升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运维管理规范性和经营效益,同时期待为同类行业的企业运维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春龙[6](2020)在《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存在着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作为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的阳光电源公司已成立22年,其全资子公司阳光智维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负责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维护服务业务。由于阳光智维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在电站运维业务流程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和完善之处,制约着公司运营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研究该公司的运维业务流程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组织管理、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知识,着重针对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管理实践问题展开研究。作者首先结合自己在该公司的工作实践与实地调查所获一手数据,总结和梳理了该公司运维业务流程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项目投标率低、业务存在亏损、客户投诉率高、采购效率低等具体问题。其次,综合运用5WHY、鱼骨图等分析工具对导致运维流程管理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借助ECRS、SDCA等工具方法,提出了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方案,即:提升运维项目中标率、改善运维项目合同管理、提高运维业务客户满意度、提高运维备品备件采购效率。最后,对阳光智维公司实施上述运维业务流程优化方案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期望本文研究成果能促进阳光智维公司改进电站运维管理现状、优化运维业务流程提供参考,同时能为其他同行业的电站运维类企业改善运维管理现状有所借鉴。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旭[8](2019)在《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8%,使用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网络用户占比超过70%。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经济规模指数方面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网络生态都需要建立在网络基础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的保障之上。但是新技术伴随新风险,随着诸如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等新兴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进,对于我国众多服务于基础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来说,快速有效的构建基于新型网络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以系统论为核心思想,木桶理论为保障方法,PDCA循环理论为推进工具。首先通过对云服务发展特点和风险的分析,研究云服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框架。之后探讨了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性,等级保护制度是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基准,而等级保护体系标准面对网络安全新威胁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通过梳理等级保护体系针对云计算新技术的标准发展,明确了“云等保”新标准。并提出“云等保”是指导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理想方法。最后以理论研究为指导,运用“云等保”标准指导S公司构建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改进优化方案实践。改进方案落实后,S公司云服务系统顺利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成功解决了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问题和发展挑战,促进S公司云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满足了国家网络安全政策的合规要求。希望本次依据新标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案例,对其他企业实践云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李新元[9](2019)在《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愈发意识到,经营资产的完整安全、企业信息的正确可靠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极其关键的因素。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实现企业高效运营的最佳途径。我国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索引》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这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与开展。然而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管理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在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及自我评价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建立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本文以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案例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一个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在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模糊评价法重新构建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进而提出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顺序一共包括六个部分:首先交代了本次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标明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其内涵、内容和方法,对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与问题,为企业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自我评价垫定基础;接着运用模糊评价法构建Y公司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为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制定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并提出保障措施,促进优化方案落实。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模糊评价法构建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对于其他通信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怡[10](2019)在《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各个领域对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需求及依赖日益增强,环境设备包括设备CPU、内存、供配电、空调、消防等也逐渐多样化、全方位健全配置。面对越来越多产生、存储、分析的海量数据,数据中心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管理困难等问题相应突出。服务厂商运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使得管理者不必再去担心越发臃肿的IT设备给企业带来承重的负担,但是运维管理流程不清、实地巡检效率低、运维人员繁多杂乱、纸质化记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重新定义计算资源的使用方式、服务管理的提供方式,以及模块化、可定制式运维服务设计等成为热门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运维管理行业发展的现状,对工业、通信、医疗等领域信息系统中设备所需运维管控的重点功能进行分析,对主流运维管理产品及商家进行对比总结;提出了一套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并分析了机制的有效性及前瞻性,为用户在业务工作中提供安全管理保障服务;结合电子政务实施工程,经过需求分析,利用统一平台框架和事件管理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有效可行的设备集中运维管控系统,系统包括运维服务、监控展现、资产配置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采集的设备资源及环境信息数据,传输至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经分析、处理、保存后,实现可视化告警、诊断及操控功能。实践证明所提出的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系统设计以ITIL为理论基础,采用MVC模块化平台架构,JAVA为系统开发语言,页面设计采用JSF架构,使用MySql数据库管理工具,以协议的方式与监控中心传输数据,利用配置管理数据库技术、智能代理监控技术、监控数据汇聚引擎、动态基线的性能阈值分析技术、可视化展示平台等关键技术,实现自动化巡检、资产管理及运维质量量化等研究内容。
二、综合运维机制及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运维机制及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光伏发电 |
1.2.2 光伏扶贫产业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说明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反贫困理论 |
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1 产业政策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4.1 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 |
2.4.2 光伏产业政策研究方面 |
2.4.3 光伏扶贫模式研究方面 |
2.4.4 光伏扶贫案例研究方面 |
2.4.5 研究述评 |
第3章 光伏扶贫的发展 |
3.1 光伏扶贫政策规定 |
3.1.1 中国光伏扶贫主要政策 |
3.1.2 安徽省光伏扶贫主要政策 |
3.2 实施机构及流程 |
3.2.1 组织实施机构 |
3.2.2 项目实施流程 |
3.3 光伏扶贫发展历程 |
3.3.1 萌芽发端阶段(2013.6—2014.9) |
3.3.2 探索试点阶段(2014.9—2016.3) |
3.3.3 推广建设阶段(2016.3—2017.5) |
3.3.4 规范提升阶段(2017.5—2019.12) |
3.3.5 巩固拓展阶段(2019.12至今) |
3.4 光伏扶贫发展现状 |
3.4.1 装机容量及纳入国家补助目录情况 |
3.4.2 资金投入情况 |
3.4.3 电站并网情况 |
3.4.4 发电收益情况 |
3.4.5 收益分配情况 |
3.4.6 电站运维管理情况 |
3.5 光伏扶贫调研检测情况 |
3.5.1 合规性检查 |
3.5.2 建设资金筹措 |
3.5.3 发电收益分配 |
3.5.4 电站发电性能 |
3.5.5 电站安全性能检测 |
3.5.6 关键设备质量检查 |
3.5.7 施工质量检查 |
3.5.8 运维能力评估 |
3.6 光伏扶贫效果 |
3.6.1 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
3.6.2 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
3.6.3 推进农村新能源发展 |
第4章 光伏产业扶贫机制和模式分析 |
4.1 光伏产业扶贫机制分析 |
4.1.1 资金筹措机制 |
4.1.2 建设管理机制 |
4.1.3 运行维护机制 |
4.1.4 收益分配机制 |
4.1.5 综合利用机制 |
4.2 光伏产业扶贫模式分析 |
4.2.1 户用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
4.2.2 村级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
4.2.3 集中式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
4.2.4 有益贫作用的商业光伏电站模式 |
4.2.5 不同类型光伏扶贫电站模式比较 |
第5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1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步骤 |
5.3.2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各层指标权重确定 |
5.4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5.4.2 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结果 |
第6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 |
6.1 电站建设质量均衡性不够 |
6.1.1 关键设备质量 |
6.1.2 施工质量 |
6.2 发电和安全性能可靠性不够 |
6.2.1 电站发电性能 |
6.2.2 电站安全性能 |
6.3 运行维护管理科学性不够 |
6.3.1 发电能力检测和评估结果 |
6.3.2 低效电站运维方面原因分析 |
6.4 资产收益管理规范性不够 |
6.4.1 建设资金不够到位 |
6.4.2 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
6.4.3 收益分配不够科学 |
6.4.4 系统应用不够充分 |
6.5 运行维护标准操作性不够 |
6.6 运维机构队伍专业性不够 |
6.7 综合利用开发统筹性不够 |
6.7.1 光伏农业发展有待加快 |
6.7.2 碳排放权交易有待开拓 |
第7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强化光伏扶贫资产管理 |
7.1.1 精准确权 |
7.1.2 有序清欠 |
7.1.3 强化光伏扶贫电站改造 |
7.1.4 建章立制 |
7.2 完善运维管理机制 |
7.2.1 建立健全运维管理架构 |
7.2.2 构建光伏物联网 |
7.2.3 完善并推广应用监测系统 |
7.2.4 开展运维管理工作考核 |
7.3 加强发电收益科学分配 |
7.3.1 明确发电收益分配方式 |
7.3.2 强化公益岗位开发管理 |
7.3.3 提高智能管控效率 |
7.4 制订完善运维标准 |
7.4.1 制订电站运行维护专用标准必要性 |
7.4.2 制订运维专用标准及指标体系 |
7.5 开展综合利用 |
7.5.1 发展光伏农业 |
7.5.2 开展碳交易 |
7.6 有效防范风险 |
7.6.1 创设光伏保险产品 |
7.6.2 研究电站废弃物回收利用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实现光伏扶贫电站持续稳定高效发电 |
8.1.2 实现电站发电收益科学精准分配 |
8.1.3 实现电站综合利用有效开展 |
8.1.4 实现电站监督考核方式创新完善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8.3.1 助力中国(安徽)乡村全面振兴 |
8.3.2 加快“走出去”步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4-2020年中国光伏扶贫主要政策摘编 |
附录二 2013-2020年安徽省光伏扶贫主要政策摘编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维检修管理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运营管理 |
2.1.1 运营管理的基本内涵 |
2.1.2 现代运营管理的范围 |
2.2 精益化生产理论 |
2.2.1 精益化生产理论起源 |
2.2.2 精益化生产管理与传统生产管理的区别 |
2.2.3 精益化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2.2.4 精益化生产方式的特点 |
2.3 流程优化 |
2.3.1 流程的含义 |
2.3.2 流程优化的方式和方法 |
第三章 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管理现状分析 |
3.1 概况 |
3.1.1 主要历史沿革 |
3.1.2 所处地域环境 |
3.1.3 组织结构 |
3.2 运维检修管理的基本情况 |
3.2.1 人员构成情况 |
3.2.2 工作职责 |
3.2.3 运维检修基本流程 |
3.3 运维检修管理现状调查 |
3.3.1 运维检修管理的实地调查 |
3.3.2 深度访谈的基本情况 |
3.4 运维检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运维检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2 运维检修管理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维检修管理方案优化内容 |
4.1 运维检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目的和原则 |
4.1.1 运维检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目的 |
4.1.2 运维检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原则 |
4.2 运维检修管理方案优化的主要思路 |
4.2.1 实行运维检修工作的柔性化 |
4.2.2 打造运维检修工作的一个流 |
4.2.3 贯彻运维检修工作的标准化 |
4.2.4 实现运维检修业务流程的简洁化 |
4.3 运维检修管理优化方案 |
4.3.1 合并运维检修专业 |
4.3.2 调整组织结构 |
4.3.3 完善管理办法 |
4.3.4 简化运检流程 |
第五章 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维检修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5.1 运维检修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1 实施重点与难点 |
5.1.2 实施的初步成效 |
5.2 实施优化方案的相关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机制保障 |
5.2.3 资金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信誉值和上下文预测的通信网现场运维任务优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通信网现场运维任务优化机制概述 |
2.1 通信网现场运维任务相关介绍 |
2.1.1 通信网现场运维概述 |
2.1.2 运维任务分配 |
2.1.3 信息推送技术 |
2.2 研究现状 |
2.2.1 任务分配机制研究现状 |
2.2.2 信息推送技术研究现状 |
2.3 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2.3.1 面临的挑战 |
2.3.2 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综合信誉值和区域预测模型的突发任务分配机制 |
3.1 引言 |
3.2 综合信誉值模型 |
3.2.1 基础信誉值获取 |
3.2.2 工作积极性量化 |
3.2.3 工作活跃度计算 |
3.2.4 综合信誉值模型 |
3.3 基于运维人员移动模式的区域预测模型 |
3.3.1 k-means区域聚类 |
3.3.2 移动模式集计算 |
3.4 基于综合信誉值和区域预测模型的突发任务分配机制 |
3.5 仿真实验 |
3.5.1 仿真环境与数据集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上下文模型的运维信息类型和内容推送机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上下文的运维信息推送机制 |
4.2.1 基于环境特征的运维上下文模型构建 |
4.2.2 基于相关性特征的运维信息类型选择 |
4.2.3 基于协同特征的运维信息内容匹配 |
4.2.4 基于热度特征的运维信息内容评估 |
4.3 运维信息推送流程 |
4.4 仿真实验 |
4.4.1 仿真环境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考虑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研究现状 |
1.2.4 综合能源系统商业模式及储能系统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2.5 现有研究现状评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特性分析 |
2.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内涵 |
2.1.1 综合能源系统的内涵 |
2.1.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内涵 |
2.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基本架构 |
2.3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基本设备的数学表征 |
2.3.1 供电设备数学模型 |
2.3.2 天然气设备数学模型 |
2.3.3 供热设备数学模型 |
2.3.4 储能设备数学模型 |
2.3.5 电转X耦合设备数学模型 |
2.3.6 气转X耦合设备数学模型 |
2.3.7 热转X耦合设备数学模型 |
2.4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不确定性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研究 |
3.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的必要性分析 |
3.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方法 |
3.2.1 Bootstrap方法 |
3.2.2 多核极限学习机理论 |
3.2.3 改进樽海鞘算法 |
3.2.4 多任务学习方法 |
3.2.5 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模型 |
3.3 某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给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 |
3.3.1 生态工业园区风力发电不确定性区间预测 |
3.3.2 生态工业园区光伏发电不确定性区间预测 |
3.4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需求侧不确定性区间预测 |
3.4.1 预测结果分析 |
3.4.2 多任务学习和单任务学习对比分析 |
3.4.3 与其他算法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研究 |
4.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 |
4.1.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目标函数 |
4.1.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约束条件 |
4.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处理及模型鲁棒性改造 |
4.2.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处理 |
4.2.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鲁棒性改造 |
4.3 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 |
4.3.1 上层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3.2 下层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简介及相关参数取值 |
4.4.2 结果分析 |
4.4.3 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多主体交互策略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
5.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主体互动机制分析 |
5.1.1 多主体构成 |
5.1.2 多主体交互机制 |
5.2 考虑多主体交互策略及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系统运行优化模型构建 |
5.2.1 含多方利益主体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博弈模型 |
5.2.2 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系统运行优化博弈模型鲁棒性改造 |
5.3 考虑多主体交互策略及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系统运行优化模型的求解 |
5.4 算例分析 |
5.4.1 结果分析 |
5.4.2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商业模式及激励机制研究 |
6.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源枢纽运营商商业模式研究 |
6.1.1 商业模式画布理论简介 |
6.1.2 能源枢纽运营商商业模式画布分析 |
6.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储能运营商激励机制研究 |
6.2.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储能运营商成本补偿契约模型 |
6.2.2 储能运营商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设计 |
6.2.3 储能运营商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性质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知识基础 |
2.1 运维管理概念 |
2.2 相关知识理论 |
2.2.1 组织结构 |
2.2.2 质量管理 |
2.2.3 绩效管理 |
2.3 运维管理体系 |
第三章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现状 |
3.1.1 T公司简介 |
3.1.2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现状 |
3.2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3.2.1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调研与访谈 |
3.2.2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问题分析 |
第四章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的改进 |
4.1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思路 |
4.1.1 建立运维组织管理体系改进目标 |
4.1.2 运维组织管理体系改进原则 |
4.2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2.1 重组运维组织结构 |
4.2.2 建立全面运维质量管理机制 |
4.2.3 建立运维支撑平台管理机制 |
4.2.4 建立运维绩效管理机制 |
第五章 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实施建议 |
5.1 实施措施 |
5.1.1 组建高效有力的运维队伍 |
5.1.2 搭建自动化、归一化的运维管理支撑平台 |
5.1.3 运维外包合作方开发 |
5.2 机制保障 |
5.2.1 塑造客户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文化 |
5.2.2 完善培训制度 |
5.2.3 完善激励制度 |
5.2.4 提升运维管理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T公司全国充电用户服务问题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工具和方法 |
1.3.1 研究工具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光伏电站运维 |
2.1.2 “DEPCO”业务发展战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2.4 组织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3.1 阳光智维公司概况 |
3.1.1 阳光智维公司简介 |
3.1.2 现有组织架构 |
3.1.3 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
3.2 运维业务介绍 |
3.2.1 电站运维服务 |
3.2.2 技术改造服务 |
3.3 运维业务流程现状调查 |
3.3.1 调查思路 |
3.3.2 调查实施情况 |
3.3.3 运维业务流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4 运维业务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运维项目投标中标率低的问题成因分析 |
3.4.2 运维业务存在亏损的问题成因分析 |
3.4.3 运维实施中客户投诉率高的问题成因分析 |
3.4.4 运维采购效率低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四章 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1 运维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原则与思路 |
4.1.1 优化的目的 |
4.1.2 优化的原则 |
4.1.3 优化的思路 |
4.2 运维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方案 |
4.2.1 强化投标策略,提升运维项目中标率 |
4.2.2 明确费用边界,改善运维项目合同管理 |
4.2.3 建立标准化运维流程,提高运维业务客户满意度 |
4.2.4 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运维备品备件采购效率 |
第五章 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5.1 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1 实施步骤 |
5.1.2 实施中的重点难点 |
5.1.3 实施的效果 |
5.2 实施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人员保障 |
5.2.3 机制保障 |
5.2.4 信息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阳光智维公司综合管理部工作职责说明书 |
附录 B 阳光智维公司营销部工作职责说明书 |
附录 C 阳光智维公司技术部工作职责说明书 |
附录 D 阳光智维公司运维部工作职责说明书 |
附录 E 阳光智维公司安全管理部工作职责说明书 |
附录 F 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管理现状调查情况 |
附录 G 图表目录 |
致谢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1 信息安全 |
2.1.2 云服务安全 |
2.1.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
2.1.4 系统论 |
2.1.5 木桶理论 |
2.1.6 PDCA循环理论 |
2.2 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 |
2.2.1 云服务安全保障 |
2.2.2 云服务安全与等级保护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S公司云业务信息安全现状和挑战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业务发展概况 |
3.3 S公司信息安全的管理现状 |
3.4 S公司信息安全的技术现状 |
3.5 基于云等保的S公司信息安全差距对标分析 |
3.5.1 信息安全管理差距分析方法 |
3.5.2 S公司信息安全调研 |
3.5.3 云等保三级防护差距对标分析 |
3.6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挑战 |
3.6.1 缺乏信息安全战略和制度体系支持 |
3.6.2 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安全技能不健全 |
3.6.3 系统安全建设缺乏体系化管理 |
3.6.4 信息安全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
3.6.5 信息安全的运维体系和措施不完善 |
3.6.6 信息安全的评估和改进需要加强 |
第四章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方案 |
4.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思路 |
4.1.1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目标 |
4.1.2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方法 |
4.1.3 云等保指导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的框架和流程 |
4.2 S公司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和备案 |
4.2.1 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 |
4.2.2 云服务系统安全备案 |
4.3 云服务的管理安全改进方案 |
4.3.1 构建安全政策改进方案 |
4.3.2 完善安全组织改进方案 |
4.3.3 规划安全建设管理体系 |
4.3.4 完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
4.4 云服务的技术安全改进方案 |
4.4.1 优化物理环境改进方案 |
4.4.2 规划安全通信改进方案 |
4.4.3 构建主机设备安全改进方案 |
4.4.4 应用和数据安全改进方案 |
4.5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实施和等级保护测评 |
4.6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成果和评价 |
4.6.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成果 |
4.6.2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评价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信息安全访谈记录表 |
附录2 信息安全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
1.3.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 |
2.1.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涵与外延 |
2.1.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 |
2.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控制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3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Y通信企业基本情况 |
3.1.1 Y通信企业简介 |
3.1.2 Y通信企业业务特点及经营情况 |
3.1.3 Y通信企业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
3.2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及其内部控制现状 |
3.2.1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职责划分和内部控制建设 |
3.2.2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主要流程和内部控制关键点 |
3.2.3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成本分析 |
3.3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及问题 |
3.3.1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 |
3.3.2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测试 |
3.3.3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 |
4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及应用 |
4.1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控制环境评价指标 |
4.1.2 风险评估评价指标 |
4.1.3 控制活动评价指标 |
4.1.4 信息与沟通评价指标 |
4.1.5 监督评价指标 |
4.2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 |
4.2.1 评价方法介绍 |
4.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应用 |
4.3.1 问卷调查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5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
5.1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 |
5.1.1 改革人力资源规划 |
5.1.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
5.1.3 优化实物控制方式 |
5.1.4 完善信息系统控制 |
5.1.5 改进监督评价机制 |
5.2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保障措施 |
5.2.1 提升员工参与度与支持度 |
5.2.2 完善相关制度 |
5.2.3 建立问责机制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
(10)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
2.1.1 ITIL |
2.1.2 MVC框架 |
2.1.3 JSF |
2.2 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构建 |
3.1 运维管理行业现状分析 |
3.2 运维管理产品及商家对比 |
3.3 系统重点功能需求 |
3.3.1 工业设备运维管控 |
3.3.2 通信设备运维管控 |
3.3.3 医疗信息系统设备运维管控 |
3.3.4 功能需求共同性 |
3.4 构建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 |
4.1 现状分析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3 安全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方案 |
5.1 建设内容 |
5.2 体系架构 |
5.3 设计原则 |
5.4 详细设计 |
5.4.1 值班运维管理层 |
5.4.2 监控与数据采集层 |
5.4.3 监控处理层 |
5.4.4 资产配置管理层 |
5.4.5 统计报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功能测试 |
6.1 部署环境及测试环境 |
6.2 运维服务功能 |
6.2.1 值班服务台 |
6.2.2 我的工作台 |
6.2.3 值班流程管理 |
6.3 监控展现功能 |
6.3.1 告警台 |
6.3.2 拓扑展现 |
6.3.3 性能监控 |
6.3.4 第三方应用集成测试 |
6.4 资产配置管理功能 |
6.5 统计报表功能 |
6.6 监测服务 |
6.7 功能及性能测评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综合运维机制及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D]. 孟守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2]国网海北检修分公司变电运维检修管理方案优化研究[D]. 李小晖. 兰州大学, 2021(02)
- [3]基于信誉值和上下文预测的通信网现场运维任务优化机制[D]. 覃娅彬.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考虑不确定性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D]. 赵浩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T公司电动汽车充电产品运维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何照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阳光智维公司运维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 李春龙. 兰州大学, 2020(01)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王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9]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 李新元.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2)
- [10]设备集中运维管控机制研究与系统设计[D]. 张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