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谭东

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谭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定点突变,侵染性克隆,弱毒突变体

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谭东[1](2018)在《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番木瓜是海南最重要的热带经济果树之一,而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一直是影响番木瓜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自本研究组于2012年在转基因抗RPSV番木瓜植株上新发现了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PLDMV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渐上升为威胁海南番木瓜种植的毁灭性病害,已成为我国番木瓜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PLDMV在栽培技术上还很难通过化学防治的方法予以防控。虽然台湾中兴大学已研发出抗PLDMV和PRSV的双抗转基因木瓜,但存在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性等方面问题,使转基因番木瓜的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探寻一种对环境友好、高效便捷、应用前景广的绿色防控PLDMV方法。本研究采取交叉保护策略开展PLDMV的防控研究,交叉保护作为植物病毒病害的有效防治手段,已成功应用于柑橘衰退病、西葫芦花叶病和番木瓜环斑病等的防治。而弱毒株的获取是交叉保护应用的关键,为了快速获得用于PLDMV防治的弱毒株,本研究利用人工定点突变策略快速构建并筛选出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PLDMV弱毒突变体,并初步完成了交叉保护评估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69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强、弱毒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并参考其他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弱毒株或与致病相关决定位点,筛选确定出11个分布于PLDMV-DF的P1和HC-Pro基因上用于弱毒突变体构建的氨基酸位点:Q_(226)→S、A_(413)-Q、K_(533)→E、N_(649)→A、R_(663)→I、D_(679)→K、F_(688)→L、I_(731)G_(732)→DE、T_(792)→和E_(878)→N。2.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和本研究组已建立的快速构建适用农杆菌侵染的植物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方法,人工定点突变快速成功构建了5种分别含有1个突变位点(R_(663))、2个突变位点(R_(663)和T_(792))、4个突变位点(N_(649)、D_(679)、I_(731)和G_(732))、7个突变位点(Q_(232)、A_(413)、K_(533)、R_(663)、F_(688)、T_(792)和E_(878))和11个突变位点(Q_(232)、A_(413)、K_(533)、N_(649)、R_(663)、D_(679)、F_(688)、T_(792)、I_(731)、G_(732)和E_(878))的p35S-PLDMV-GFP全长cDNA克隆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A、p35S-PLDMV-GFP-B、p35S-PLDMV-GFP-C、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3.上述5种弱毒突变体克隆经农杆菌注射接种番木瓜植株,病症观察、RT-PCR、ELISA及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接种60天后,5种弱毒突变体均能系统性侵染番木瓜,且侵染效率达80%以上;5种弱毒突变体感染的番木瓜叶片上均未见明显病症,但茎杆局部可见轻微水渍状,叶片和水渍状部分均可见不同强度的绿色荧光;5种弱毒突变体在番木瓜中的病毒积累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强毒株,但5个弱毒突变体克隆之间的病毒积累量差异不明显。表明5种弱毒突变体均可作为弱毒株用于后续交叉保护实验。4.5种弱毒突变体保护接种番木瓜植株30天后,利用携带mCherry报告基因的PLDMV强毒株p35S-PLDMV-mCherry进行攻毒,交叉保护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攻毒60天后,5种弱毒突变体均表现出交叉保护作用,而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比其他3种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A、p35S-PLDMV-GFP-B和p35S-PLDMV-GFP-C)表现出更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具有交叉保护的效果,可用于田间交叉保护防控PLDMV的研究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刘锦,许帅,闫志勇,冀树娴,黄显德[2](2017)在《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主要侵染葫芦科作物,给黄瓜、西瓜、甜瓜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将CGMMV济南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克隆到带有35S启动子的双元载体pCambia0390,获得含有CGMMV全基因组序列的质粒pCGMMV,将其转入农杆菌后浸润本氏烟。结果表明:pCGMMV能够成功侵染本氏烟且侵染效率为100%。通过定点突变将CGMMV复制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第1 069位的谷氨酸和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第89位的天冬氨酸分别突变变为丙氨酸均导致CGMMV致病力显着降低。交叉保护试验表明两个突变体对野生型CGMMV有非常好的交叉保护效果,保护效率分别为91.7%和10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丛倩倩[3](2015)在《弱毒突变体对野生型马铃薯X病毒的交叉保护及二者侵染本氏烟的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属于马铃薯X病毒属(Potexvirus),主要侵染马铃薯、番茄、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引起严重的病害。如果PVX与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共同侵染,会产生协生作用,引起更为严重的症状。近年来,关于PVX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株系划分、寄主抗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较多,但是关于PVX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自主构建的PVX侵染性克隆为基础,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获得突变体,然后从中筛选弱毒突变体,测定了其交叉保护效果;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野生型PVX和一个弱毒突变体侵染本氏烟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对弱毒突变体进行改造防治其他多种病毒。主要结果如下:利用反向遗传学证明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上四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都可以降低PVX的致病力。当把PVX RdRp第46位的Glu(E46)、第863位的Asn(N863)、第968位的Asn(N968)、第1001位的Glu(E1001)分别突变为Ala时都能减轻PVX在本氏烟上的症状。Western blotting和Nor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四个突变体在寄主体内的浓度、正链和负链RNA的积累水平较野生型均明显降低。测定了四个弱毒突变体对野生型PVX的交叉保护效果,研究了交叉保护作用机理。保护间隔期为5天时,四个突变体都没有保护效果。当保护间隔期为10天时,突变体E1001A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保护效率为100%;E46A能延迟发病;N863A和N968A没有保护效果。间隔期为15天时,E1001A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保护效率为100%;E46A具有不完全的保护效果,保护效率为33.3%;N863A和N968A依然没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将E46和E1001同时突变为Ala,得到双位点突变体dM,在间隔期为15天时,dM对PVX的保护效率为23.3%。利用Northern blotting检测了弱毒突变体的siRNA积累水平,证明弱毒突变体的siRNA积累水平与之介导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推测PVX弱毒突变体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由siRNA介导的。但是弱毒突变体也能表达衣壳蛋白(CP),因此不能完全排除CP在交叉保护中的作用。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技术(DGE)分析了野生型PVX(Pwt)和弱毒突变体(Pat)侵染本氏烟后引发的基因表达差异。接种后第1天,Pwt使467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GO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DNA代谢过程、DNA复制、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叶绿素代谢过程、色素生物合成过程、色素代谢过程、Mg螯合酶活性等几个类别中呈现显着的富集,KEGG分析显示DNA复制为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接种后第2天,Pwt使1160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光合作用、光合膜、类囊体、类囊体部分、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几个类别中,显着富集于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几个代谢通路。接种后第10天,Pwt使1693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这些基因在生物过程分类中的生物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过程、有机物质代谢过程、初级代谢过程、细胞代谢过程、大分子代谢过程和细胞大分子代谢过程等类别中呈现最显着的富集,KEGG分析显示最显着富集的途径为核糖体。推测Pwt侵染可能首先利用了寄主的DNA复制和代谢系统完成自身的复制和增殖,同时也影响了光合色素相关的基因表达,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使生物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等过程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症状的形成。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Pwt系统侵染后大多数与叶绿素代谢相关的基因、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显着的上调,大部分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基因以及与细胞壁结构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下调,这些基因的变化可能是Pwt侵染引起花叶、皱缩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Pwt在侵染初期可能通过抑制水杨酸、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打破了寄主抗性,在侵染后期使许多与泛素化系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推测这些基因的变化使泛素化参与调控的植物生理反应受到影响,也可能是Pwt侵染引起严重症状的原因之一。通过对PVX弱毒突变体进行改造获得了兼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马铃薯Y病毒(PVY)的弱毒疫苗。在TMV和PVY的基因组中各筛选几个片段,分别克隆到弱毒突变体E1001A中进行交叉保护效果测定,发现TMV RdRp-2和PVY-7两个片段分别能诱导对TMV和PVY较好的抗性。将筛选到的两个最佳片段通过融合PCR聚合后重新连入PVX弱毒突变体E1001A中,得到二联弱毒疫苗。温室测定二联疫苗对TMV和PVY介导的交叉保护效果,发现二联弱毒疫苗对两种病毒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对TMV的保护效率为33.3%,而对PVY的保护效率为44.4%。(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振宇[4](2014)在《马铃薯Y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是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代表种。PVY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茄科等多种作物,给马铃薯和烟草等作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PVY分离物可分为O株系和N株系,O株系在烟草上引起花叶,N株系可以引起烟草叶脉坏死,对烟叶生产危害更大。本实验通过定点突变分析,获得了含有多位点突变的PVY弱毒突变体,并在其调控与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协生的位点引入突变,获得了有应用潜力的弱毒突变体。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PVYN-605全长cDNA侵染性克隆,构建了四个单位点突变体A(D205G)、 B (N339D)、C(K400R)、D (E419D),接种发现,与野生型PVYN-605相比,症状明显减轻。将这些位点聚合到一起得到的多位点突变体ABC、ABD、ABCD在烟草上不引起叶脉坏死症状,突变体浓度分别降低了25%、38%、47%。2、测定多位点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接种多位点突变体ABC、ABD、 ABCD于普通烟后,在保护间隔期15天、20天时进行挑战接种后没有观察到叶脉坏死症状。ELISA检测病毒的积累量明显低于野生型,约为野生型积累量的30%。这些结果表明突变体ABC、ABD、ABCD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3、明确了调控PVY与PVX协生作用的关键氨基酸。将PVYHC-Pro中的FRNK基序突变为FINK, NRT基序突变为ART后,HC-Pro丧失了抑制RNA沉默的活性。与野生型HC-Pro不同,上述两个突变体插入PVX侵染性克隆pgR106后浸润本氏烟,不引起植株的系统坏死。4、在PVYHC-Pro调控和PVX协生的位点引入突变体ABCD,新获得的突变体对野生型PVY有交叉保护效果,但与PVX无协生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许斐斐[5](2013)在《弱毒突变体对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叉保护是指一种病毒侵染植株后可阻止相同病毒的不同株系或亲缘关系较近的另一种病毒侵染该植株的现象。交叉保护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已成功地用来防治番茄花叶病、柑橘衰退病、番木瓜环斑病、黄瓜花叶病和西葫芦黄色花叶病等多种病毒病。但交叉保护作为一种常规防治方法仍存在一定缺陷:弱毒株系有突变为强毒株系的风险,弱毒株系可能与其它病毒有协生作用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弱毒株系有可能传播到非靶标寄主上造成危害。针对以上问题,本实验对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 TVBMV)辅助成分-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proteinase,HC-Pro)中调控致病力、协生和蚜虫传毒的氨基酸进行突变,获得多位点突变、与PVX无协生作用、不能蚜传的弱毒突变体。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分别含有两个、叁个或四个氨基酸突变的弱毒突变体共10个,病毒致病力进一步下降,浓度降低。TVBMV HC-Pro中的NRT突变为ART(B)、FRNK突变为FINK(C)、CDN突变为CKN(D)、IQN突变为DEN(E),可显着降低TVBMV的致病力和植株体内的浓度,同时使其丧失与PVX的协生能力。而HC-Pro中RITC突变为EITC(A),TVBMV不能经由蚜虫传播。本论文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上述突变引入携带gfp的TVBMV侵染性克隆pCamTVBMV,获得四个双位点突变体BC、BD、CE、DE,四个叁位点突变体ACE、ADE、BCE、BDE,两个四位点突变体ABCE、ABDE。利用农杆菌浸润法接种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5-7天后野生型TVBMV产生脉明症状,新生叶片畸形,紫外灯下可见强烈的绿色荧光,后期顶部叶片严重畸形,植株不再生长。而多位点突变体接种的本氏烟上未出现明显症状,荧光强度明显降低或观察不到。ELISA检测结果显示,突变体在植株中积累量很低,远低于野生型。RT-PCR检测证明在接种的本氏烟系统叶片中可以检测到病毒RNA。多位点突变体可系统侵染普通烟,但不产生明显症状。2.弱毒突变体与PVX(Potato virus X,PVX)无协生作用。将携带TVBMV弱毒突变体与野生型PVX的农杆菌GV3101培养液等体积混合后,共浸润本氏烟和普通烟。野生型TVBMV和PVX复合侵染本氏烟,引起本氏烟的系统坏死,而TVBMV多位点突变体与PVX共浸润本氏烟只是产生花叶症状,与单独注射PVX的本氏烟症状相近。ELISA检测进一步证实,多位点突变体与PVX共浸润本氏烟后,PVX CP积累量与单独接种野生型PVX相近,显着低于野生型TVBMV和PVX的植株中PVX的积累量。接种普通烟上的结果与本氏烟一致。这些结果表明,获得的十个弱毒突变体丧失与PVX协生的能力。3.部分TVBMV弱毒突变体丧失蚜传能力。将携带弱毒突变体ACE、ADE、ABCE和ABDE及野生型TVBMV的农杆菌浸润本氏烟,20天后,将无毒蚜虫饥饿处理2h,饲毒5min后转移到将健康的本氏烟上,12h后喷药将蚜虫杀死。蚜传后6天,取食野生型TVBMV的蚜虫接种的本氏烟无系统症状,但紫外光下可在顶部叶片局部观察到绿色荧光;蚜传后8天,取食野生型TVBMV的蚜虫接种的本氏烟顶部叶片出现明脉现象,紫外灯下可见叶脉布满绿色荧光。取食弱毒突变体ACE、ADE、ABCE和ABDE的蚜虫接种的本氏烟8天后无任何症状,在紫外光下观察不到绿色荧光,RT-PCR也检测不到病毒。这表明弱毒突变体ACE、ADE、ABCE和ABDE丧失了蚜传能力。4.多位点突变体对野生型TVBMV有良好的保护效果。接种本氏烟后间隔11天、7天和3天接种强毒,攻毒后第5天、10天和15天,在自然光下观察本氏烟上的症状,在紫外灯下观察绿色荧光强度和面积,并进行ELISA检测,结果表明,保护接种的本氏烟症状减轻,荧光强度减弱,病毒积累量降低,在保护期为7天时,突变体对TVBMV都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保护期为11天时保护效果更好。在这些突变体中单位点突变体B、E和双位点突变体BC交叉保护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许斐斐,高瑞,王洁,竺晓平,李向东[6](2012)在《弱毒突变体对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主要侵染茄科植物。近几年来,TVBMV在我国烟区的发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首先明确了HC-Pro调控TVBMV致病力的氨基酸,在侵染性克隆TVBMV上依次引入单位点突变、双位点突变和叁位点突变,获得了弱毒突变体。与野生型病毒相比,单位点突变体、双位点突变和叁位点突变的致病力依次减弱。保护接种后第3、5和10天再用强毒株系(挑战接种)接种本氏烟。挑战接种后第5、10和15d观察本氏烟症状,同时用ELISA测定本氏烟中TVBMV的浓度。结果表明,间隔期为5d时,弱毒株系即可介导交叉保护作用,而间隔期为10天时交叉保护效果最好;在这3个突变体中,双位点突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丁秀文[7](2007)在《麻疹弱毒疫苗对幼犬犬瘟热的交叉免疫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Vero细胞分别从犬五联弱毒疫苗和麻疹弱毒疫苗中,分离获得犬瘟热病毒(CDV)和麻疹病毒(MV)疫苗株,两种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滴度分别为104.5和104.76 TCID50 /0.1mL。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测定了母犬及其不同日龄幼犬CDV母源中和抗体效价:当母犬中和抗体效价为1∶75时,2、9、16和23d幼犬母源平均抗体效价为1∶14、1∶27、1∶46和1∶2 5。幼犬23d时,随机分成叁组,分别接种104.5 TCID50 CDV疫苗株、104.76 TCID50 MV疫苗株和正常Vero细胞培养物。结果发现,CDV接种犬母源抗体于接种后7、14d时仅为1∶6和1:5,而MV接种犬和对照组,中和抗体降低不显着。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结果,MV接种犬细胞免疫水平较高。攻毒保护试验发现,CDV接种组有80%(4/5)犬发病,而MV接种和对照组幼犬不发病或发病率低。本试验结果表明,当幼犬母源抗体效价为1∶2 0左右时,母源抗体可为CDV疫苗封闭,而MV疫苗株既不中和幼犬CDV母源抗体,也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可为幼犬提供对CD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MV疫苗接种幼犬,获得对CD交叉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7-12-01)

周常勇,Deborah,Hailstones,Patricia,Barkley,Rachael,Connor,John,Bowyer[8](2002)在《陷点型柑桔衰退病毒弱毒系交叉保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桔衰退病毒(CTV)弱毒株PB61已保护澳大利亚葡萄柚产业30余年,通过单个蚜虫传毒获得PB6的10个亚分离株,对PB61及其10个亚分离株进行分子和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PB61系由稳定同源病毒群构成。应用PB61免疫接种柑桔实生苗,在控温温室中对葡萄柚茎陷点型强分离株PB219或甜橙茎陷点型强分离株PB155或PB235进行了一系列拮抗试验。结果表明,PB61能部分拮抗通过蚜虫接种的强毒株的进攻,延迟通过嫁接接种的强毒株的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4-01)

陈国庆,王洪祥[9](1994)在《利用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柑桔茎陷点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柑桔衰退病毒引起的茎陷点病主要为害敏感的柑桔品种,葡萄柚、来檬、某些甜橙、脐橙、八朔柑等品种均严重受害。除嫁接传播外,该病还可由几种蚜虫媒介传播。利用衰退病毒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是保护植株避免该病为害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巴西、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均有许多成功的事例。本文概述柑桔衰退病毒弱毒系的发现,鉴定方法和应用技术,国外利用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柑桔茎陷点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功经验,以及弱毒系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1994-12-01)

陈国庆[10](1994)在《利用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柑桔衰退──茎陷点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柑桔衰退──茎陷点病陈国庆(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黄岩317400)柑桔茎陷点病(stem pitting)是由柑桔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强毒系引起的一个重要病害,几乎在世界各柑桔...(本文来源于《江西柑桔科技》期刊1994年03期)

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主要侵染葫芦科作物,给黄瓜、西瓜、甜瓜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将CGMMV济南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克隆到带有35S启动子的双元载体pCambia0390,获得含有CGMMV全基因组序列的质粒pCGMMV,将其转入农杆菌后浸润本氏烟。结果表明:pCGMMV能够成功侵染本氏烟且侵染效率为100%。通过定点突变将CGMMV复制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第1 069位的谷氨酸和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第89位的天冬氨酸分别突变变为丙氨酸均导致CGMMV致病力显着降低。交叉保护试验表明两个突变体对野生型CGMMV有非常好的交叉保护效果,保护效率分别为91.7%和1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谭东.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D].海南大学.2018

[2].刘锦,许帅,闫志勇,冀树娴,黄显德.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3].丛倩倩.弱毒突变体对野生型马铃薯X病毒的交叉保护及二者侵染本氏烟的转录组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

[4].王振宇.马铃薯Y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4

[5].许斐斐.弱毒突变体对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3

[6].许斐斐,高瑞,王洁,竺晓平,李向东.弱毒突变体对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7].丁秀文.麻疹弱毒疫苗对幼犬犬瘟热的交叉免疫保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8].周常勇,Deborah,Hailstones,Patricia,Barkley,Rachael,Connor,John,Bowyer.陷点型柑桔衰退病毒弱毒系交叉保护机理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9].陈国庆,王洪祥.利用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柑桔茎陷点病[C].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

[10].陈国庆.利用弱毒系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柑桔衰退──茎陷点病[J].江西柑桔科技.1994

标签:;  ;  ;  ;  

弱毒系交叉保护论文-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