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必然

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必然

一、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论文文献综述)

徐沁蒙[1](2021)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文中研究表明市民社会是葛兰西政治哲学中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概念,它在承接知识分子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同时,为构成实践哲学在世界观领域的升华奠定了世俗基础。葛兰西分别通过实现市民社会从公共视域向“私人”视域、经济视域向文化视域的双重视域转向完成了对这一理论的创造性建构,并以此作为回应第二国际理论家经济主义悖论的现实武器。从理论溯源而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缘起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该阶段呈现出生产集中化的总体趋势,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资产阶级剥削程度的日益加深也使全社会范围内爆发了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与不信任。此时,第二国际理论家却试图通过南辕北辙的方式即依靠生产力的提升代替社会革命,对此,葛兰西廓清了经济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本质,并提出通过掌握“私人”视域和文化视域下的市民社会,从而利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下的认同危机获取“文化领导权”(hegemony)并实现革命的最终目的。从公共视域向“私人”视域的转向是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视域的第一重转向。在这一过程中,葛兰西一改以往思想家从公众意志或普遍性范畴切入探讨市民社会理论层级的哲学传统,从现实职能发挥形式的非强制性入手,把市民社会纳入“私人”领域,并将教会与工会视为构成“私人”视域下市民社会的“私人组织”。从经济视域向文化视域的转向是该理论的第二重转向。文化视域基于葛兰西对市民社会具体内容的归纳总结,在他看来,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分别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领域与政治领域,因此市民社会可视为包含全部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而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就必然交由市民社会中的学校、党校等文化组织。统而言之,尽管私人视域与公共视域分别从外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不同维度对市民社会加以框定,然而两者实则具有内在一致性——私人视域与文化视域皆完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关系的重构,且实现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与时俱进,因此针对马克思主义自身脉络而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也可视为葛兰西反对经济决定论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从一国理论向多国实践迈进的又一例证。

郑凯[2](2021)在《“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都是在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成的各种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模式,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在上世纪所有东欧国家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中,“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而且在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改革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兴起的“布拉格之春”经济改革实践运动,是由当时担任捷共中央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的奥塔·锡克设计的“社会主义计划性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行国民经济的宏观收入分配计划,希望改变国内经济萎靡、停滞不前的消极状态,试图彻底挣脱僵化的苏联模式中沉重的形式主义枷锁和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体制牢笼,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探寻另一条适合本国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国内外局势的不稳定等因素,这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极具影响力和突破性的经济改革实践,最终被苏联政府联合其他华约国家的军事武装力量彻底镇压和扼杀了,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尽管“布拉格之春”的失败已成历史,但是“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先进性思想和突破性进步也是不可抹去的事实。尤其是锡克主张的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制定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宏观收入分配计划,以及他着重强调的企业自主管理的独立性等核心内容,相比“兰格模式”和其他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实际上,究其根本原因来说,“锡克模式”的历史局限除了理论本身的不足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仍然无法彻底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两极世界格局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各种束缚,即使仅仅是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都会由于苏联政府当局的极度敏感将其扭曲为政治变革的倾向,在这种政治高压下实现经济改革的创新突破几乎为不可能,只能更加放大和凸显出“锡克模式”潜在的乌托邦性质和理想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研究,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试图为新时代下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远景目标所面临的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发。具体来看,全文一共包含六个章节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其中,着重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现状,因为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和着作,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来说是尤为关键的必要前提。第2章主要回顾了“锡克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在阐述“锡克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首先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状况作了简要概述,然后指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失败是促使国内经济亟需改革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出捷共进行“布拉格之春”经济改革运动的必要性和前因后果。在追溯“锡克模式”的思想渊源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按劳分配理论,以及“兰格模式”中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中央计划模拟竞争市场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社会分红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第3章则重点论述“锡克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和投资的信息化与利益化、反对垄断利润的剥削和制定自由竞争的价格三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从宏观平衡与微观平衡的区别、生产的可靠性预测和分配的约束性计划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国民经济的宏观分配计划;从主要表现在生产和投资的决策权以及经营利润的支配权阐述社会主义企业的独立性。而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利益矛盾需要市场机制调节;计划、市场与工人自治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第4章是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辨析“兰格模式”与“锡克模式”之间的共性与不同,并进一步阐释“锡克模式”相对于“兰格模式”来说具备的进步与完善之处。其中,共性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的有效配置;改革措施的制定均涉及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而不同之处则体现在:中央计划职能范畴的认识、市场价格形成的看法以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范畴的观点上的不同。通过对比之后发现,“锡克模式”是对“兰格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超越,主要体现在锡克不仅提倡“资本中立化”的劳动联合体和主张宏观分配计划下的市场机制,还主张应消除国家的绝对垄断来确保制定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第5章是客观地评析“锡克模式”所体现出的理论价值、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首先,“锡克模式”的理论价值主要包括: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传统观点具有重要突破;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道路。其次,“锡克模式”的时代进步意义在于:有利于革除苏联僵化模式的弊端;有助于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有益于实现激进式改革向渐进式改革的平稳过渡。第三,“锡克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则表现在:苏联模式主导下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与政治高压;忽略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商品经济的实质关系;经济改革运动的发起条件和时机尚未成熟。第6章的内容意在总结“锡克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启示。首先,应注重权衡中央计划管理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优势与弊端。不仅要严厉抵制政府权力绝对化、集中化和垄断化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还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次,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开拓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必须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和平与发展前提下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独特优势。第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在共享发展理念的视角下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董玲玲[3](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刘慧[4](2021)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新自由主义作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统治的意识形态,在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了西方理论界前所未有的反思和批判。在此批判浪潮中,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深入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新自由主义兴起发展和走向危机的整个过程,形成了生产视角、制度视角、阶级与种族视角以及地缘政治视角等不同批判研究视角。他们的观点不同程度地丰富了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变化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其中的一些论点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框架下予以批判性审视。

田克勤,牛伟伟[5](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百年省思》文中提出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从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维度切入,系统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及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百年来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探、突破和深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深化、探索中前进和曲折,改革开放以来的拨乱反正、新突破和升华。在此过程中,既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成果,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挫折,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和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继续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郑祥福,凌哲宏[6](2022)在《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指出列宁是20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在他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开创性地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俄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脚踏实地地研究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灵活地分析俄国现实,形成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实际问题的方针政策,把科学社会主义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土化,是列宁的两大思想遗产,它们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当代价值。

张亚光,沈博[7](2021)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现代意义》文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济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框架基础上,沈志远、许涤新、陶大镛、薛暮桥、马寅初、千家驹等经济学者围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条件、形态成分、性质特征、主要矛盾、运行法则、发展前途等理论问题以及各类现实的政策问题进行学理诠释和论证推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推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深入研究当时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可为认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提供新的素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脉络提供新的视角,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

刘儒,卫离东[8](2021)在《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划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性标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列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根本依循,密切关注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巨大影响,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资本所有制不断社会化和质性渐进嬗变的历史趋势,创立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实质,并将垄断资本主义划分为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化创新发展,仍然是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和历史演进的理论依循和理论基石。

孙学凤[9](2021)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研究》文中指出

杨逸莲[10](2021)在《论保尔·拉法格的帝国主义思想》文中认为

二、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论文提纲范文)

(1)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危机
    (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失灵
        1.“放任的自由主义”的落后性
        2.选举缺席主义的欺骗性
    (二)意大利政党政治宣传的结构性失衡
    (三)一战后意大利群众意识的初步觉醒
二、从公共视域到“私人”视域:作为“私人组织”的市民社会
    (一)葛兰西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
        1.伦理国家观的一致性
        2.对教育定位的一致性
    (二)“私人”视域下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
        1.教会:市民社会非世俗职能的承担者
        2.工会:市民社会工人阶级的集中化组织
三、从经济视域到文化视域:作为上层建筑的市民社会
    (一)经济视域下市民社会的哲学传统
    (二)文化视域下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
        1.学校:市民社会教育职能的承担者
        2.党校: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现实联结
        3.“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智识”职能的承担者
    (三)文化视域下市民社会成熟程度的差异
        1.俄国:市民社会“尚未开化”
        2.西欧:市民社会初具雏形
    (四)文化视域下市民社会领导权斗争形式的差异
        1.俄国:运动战
        2.西欧:“干涉主义”的阵地战
四、葛兰西市民社会双重视域的内在一致性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分立关系
        1.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分野的逻辑融合
        2.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军事学隐喻建构
    (二)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与时俱进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路的再度沿用
        2.经济决定论倾向的反向思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锡克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2.1 “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状况
        2.1.2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失败促使国内经济亟需改革
        2.1.3 “布拉格之春”经济改革运动的前因后果
    2.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影响
        2.2.1 价格理论
        2.2.2 再生产理论
        2.2.3 按劳分配理论
    2.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借鉴
        2.3.1 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2.3.2 社会主义中央计划模拟竞争市场的经济模式
        2.3.3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社会分红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3章 “锡克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
    3.1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机制
        3.1.1 生产和投资的信息化与利益化
        3.1.2 反对垄断利润的剥削
        3.1.3 制定自由竞争的价格
    3.2 国民经济的宏观分配计划
        3.2.1 宏观平衡与微观平衡的区别
        3.2.2 生产的可靠性预测
        3.2.3 分配的约束性计划
    3.3 社会主义企业的独立性
        3.3.1 生产和投资的决策权
        3.3.2 经营利润的支配权
    3.4 “锡克模式”的本质特征
        3.4.1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利益矛盾需要市场机制调节
        3.4.2 计划、市场与工人自治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
第4章 “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的对比分析
    4.1 “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的共性
        4.1.1 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4.1.2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的有效配置
        4.1.3 改革措施的制定均涉及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
    4.2 “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的不同
        4.2.1 中央计划职能范畴的认识不同
        4.2.2 市场价格形成的看法不同
        4.2.3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范畴的观点不同
    4.3 “锡克模式”是对“兰格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超越
        4.3.1 提倡“资本中立化”的劳动联合体
        4.3.2 主张宏观分配计划下的市场机制
        4.3.3 制定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应消除国家的绝对垄断
第5章 “锡克模式”的思想评析
    5.1 “锡克模式”的理论价值
        5.1.1 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5.1.2 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传统观点具有重要突破
        5.1.3 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道路
    5.2 “锡克模式”的时代进步性
        5.2.1 有利于革除苏联僵化模式的弊端
        5.2.2 有助于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5.2.3 有益于实现激进式改革向渐进式改革的平稳过渡
    5.3 “锡克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5.3.1 苏联模式主导下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与政治高压
        5.3.2 忽略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商品经济的实质关系
        5.3.3 经济改革运动的发起条件和时机尚未成熟
第6章 “锡克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启示
    6.1 注重权衡中央计划管理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优势与弊端
        6.1.1 严厉抵制政府权力的绝对化、集中化和垄断化
        6.1.2 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6.1.3 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2 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开拓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6.2.1 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6.2.2 坚持和平与发展前提下的世界经济一体化
        6.2.3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独特优势
    6.3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6.3.1 正确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
        6.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6.3.3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视角下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4)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视角
二、制度视角
三、阶级与种族视角
四、地缘政治视角
五、简要评价
六、国外马克思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的理论启示

(5)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百年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初探
        第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第二,中国资本主义形态具有明显特殊性。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形态内部存在差异性。
    (二)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突破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发生分化。
        第二,中国的资本主义形态因日本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化。
        第三,一般的资本主义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三)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力量下降而美国资本主义力量上升。
        第二,官僚资本主义恶性膨胀而民族资本主义急剧萎缩。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具有一定革命性和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继续深化
        第一,没收官僚买办资本使之成为国营经济的领导成分。
        第二,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之成为国家资本主义。
        第三,中国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中采取“一边倒”政策。
    (二)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在探索中前进
    (三)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曲折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党对资本主义认识上的拨乱反正
        第一,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资本主义暂时领先社会主义,但其腐朽本质没变。
        第三,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本质上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新突破
        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二,社会主义中国允许个别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升华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什么“资本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同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
四、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6)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列宁在斗争中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一)列宁在与俄国的民粹派斗争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基于对俄国当时现实国情的分析,列宁形成了“二次革命”理论
    (三)列宁在与民粹派的争论中,扞卫了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学说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
    (一)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社会代名词,而是值得人们去研究的思想体系
    (二)不同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三)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四)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分阶段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三、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俄国社会主义本土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社会主义适合每个国家
    (三)从本国实际出发,随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分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四)在不断研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7)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成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及特征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矛盾及运行法则
三、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问题的讨论
    (一)国营经济(26)的发展问题
    (二)土地改革与合作经济的发展问题
    (三)私人工商业的发展问题
    (四)其他重要经济政策问题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新审视和现代意义

(8)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标准
三、资本所有制及其质性嬗变是划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
四、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阶段

四、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论文参考文献)

  • [1]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D]. 徐沁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郑凯. 吉林大学, 2021(01)
  • [3]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4]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述评[J]. 刘慧.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08)
  • [5]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百年省思[J]. 田克勤,牛伟伟.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6]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郑祥福,凌哲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7]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现代意义[J]. 张亚光,沈博. 东南学术, 2021(04)
  • [8]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 刘儒,卫离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9]新时代历史方位研究[D]. 孙学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论保尔·拉法格的帝国主义思想[D]. 杨逸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必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