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种群是物种存在、遗传、进化和群落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资源开发、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是我国的重要渔业产区,范围广阔,鱼类种类繁多。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隶属金线鱼科金线鱼属,是南海北部陆架区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文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南海北部陆架区金线鱼种群进行分析,通过对金线鱼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基因片段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片段的研究,对金线鱼种群进行鉴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北部金线鱼属(Nemipterus)常见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以期为南海北部陆架区金线鱼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数据,并为渔业资源有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及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渔业经济利益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直接测序法对金线鱼线粒体DNA D-loop区基因片段进行分析,得出南海北部陆架区5个地理群体属于同一种群。对采自北部湾海域,粤西海域,珠江口海域和粤东海域的5个地方的金线鱼地理群体(B群体,ZJ群体,M群体,DG群体及SW群体)的D-loop区472bp片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9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6个单倍型,且5个地理群体间有一个共享单倍型。控制区同源序列中A、T、G、C四种碱基的平均组成分别为34.1%, 30.4%, 15.6%,20.0%,平均G+C的含量为35.62%,低于A+T的含量。两两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2-0.003之间,遗传分化指数在0.00201-0.02034之间,且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30%,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70%,遗传结构差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5个地理群体间的基因流Nm计算结果也表明,5个地理群体间有频繁的基因交流。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的系统发育树也显示,5个金线鱼地理群体属于同一种群。单倍型多样性高、核苷酸多样度低及中性检验的结果表明金线鱼种群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且推测各地理群体可能由湛江地理群体扩张而来。2.同样,经过对线粒体DNA COⅠ基因分析后得出,南海北部陆架区的4个金线鱼地理群体属于同一种群。运用PCR技术及直接测序法,对北部湾海域,粤西海域,珠江口海域和粤东海域的4个地方的金线鱼地理群体(B群体,M群体,DG群体及SW群体)的线粒体DNA COⅠ基因片段(644bp)进行了测序分析,并比较了序列差异。79条序列共测得11个单倍型。4个地理群体间有1个共享单倍型。同源COⅠ基因片段中,A、T、G、C四种碱基的平均组成分别为30.8%,26.7 %, 23.8%,18.8 %,平均A+T含量高于G+C的含量。并可能因为COⅠ基因是保守的基因,在群体间的差异显著性不明显,同时在群体内的特异性不高,所以AMOVA分析结果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差异不大。4个地理群体间的核苷酸歧异度,遗传距离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4个地理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是同一个种群。且在历史上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3.对金线鱼(N.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 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 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 .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 mesoprion) 5种金线鱼属鱼类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5种金线鱼仍属于同一个属,而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亲缘关系非常近,极有可能为同种,同时推测5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概在中更新世时期。对通过对金线鱼,日本金线鱼,深水金线鱼,红棘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5种金线鱼属鱼类的COⅠ基因(659bp)和Cyt b基因(425bp)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 COⅠ基因片段中,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A为23.2%,T为31.8%,C为26.3%,G为18.7%,平均G+C的含量为45.0%。Cyt b基因片段中,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A为25.1%,T为30.5%,C为28.2%,G为16.2%,平均G+C的含量为44.4%。两段基因中,碱基G的含量明显偏低。对5种金线鱼类的两段基因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亲缘关系非常近,甚至可能为同种。从系统进化树还可看出,在进化上,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属于平行进化,且这一混杂的支系位于进化树的顶端,进化最晚,是金线鱼的最新演化种。还有,5种金线鱼间的差异并未达到属间的差异,仍属于同一个属,且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支。采用2%每百万年的核苷酸分歧速率来进行分化时间的推算,5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概在中更新世时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3)
- [2].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15(06)
- [3].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 科学通报 2015(10)
- [4].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5)
- [5].新生代早期南海北部水系演变[J]. 科技导报 2020(18)
- [6].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J]. 海洋与湖沼 2018(01)
- [7].南海北部区域沉积黏土基本工程特性及打桩分析[J]. 中国海上油气 2018(05)
- [8].南海北部陆缘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地质意义[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9].南海北部缘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讨论[J]. 现代地质 2012(06)
- [10].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模式[J]. 热带海洋学报 2011(01)
- [11].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
- [12].基于光学遥感图像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振幅反演模型与应用[J]. 光子学报 2019(12)
- [13].南海北部揭阳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异常特征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20(02)
- [14].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新认识[J]. 科技导报 2020(18)
- [15].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J]. 高校地质学报 2017(03)
- [16].南海北部5万年来的表层海水盐度及东亚季风降水[J]. 第四纪研究 2011(02)
- [17].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J]. 海洋学研究 2012(03)
- [18].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科学考察的进展与成果[J]. 热带海洋学报 2011(01)
- [19].南海北部琼东南海域活动冷泉流场特征初探[J]. 科学通报 2020(12)
- [20].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04)
- [21].冬季南海北部近岸蒸发波导环境分析[J]. 电波科学学报 2013(04)
- [22].南海北部白垩系发育特征及构造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6)
- [23].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 海洋科学 2008(12)
- [24].根据重力数据研究南海北部陆缘断裂带的延伸问题[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5)
- [25].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3)
- [26].南海北部波浪特征分析[J]. 海洋湖沼通报 2019(02)
- [27].南海北部张网作业状况及其管理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6)
- [28].南海北部风浪特征的计算[J]. 广东气象 2009(05)
- [29].南海北部大气气相多溴联苯醚的含量及来源[J]. 环境科学 2012(08)
- [30].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