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挫折

用辩证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挫折

一、用辩证的方法应对人生挫折(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敏[1](2021)在《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文中认为采用问卷法对248名本科院校听障大学生的坚韧性人格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的坚韧性人格水平中等偏上,整体发展状况一般;本科院校听障大学生群体坚韧性人格总体水平低于本科院校健听大学生,但明显高于普通高职院校健听大学生;不同性别的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无显着性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在挑战维度存在极其显着差异,在韧性、投入、控制维度和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人生意义感存在极其显着相关。

李捷,陈金龙,程美东,解丽霞[2](2021)在《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核心问题与精神传承》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P15-16)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P15-16)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

李冰[3](2021)在《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批判理论阐释其批判的缘起、内容和整体性指向,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确认,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和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的批判是建构后一环节批判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的批判内容则是对前一环节批判的进一步深化和完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的各个环节的批判,在内容和逻辑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在批判中不断展开其整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辩证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批判理论的辩证否定中思考和解决不同阶段人的自我实现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不仅形成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而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各个批判环节的弥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在逻辑的厘清。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并把批判本身转变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过去思辨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内在逻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宗教批判中结束之前批判的误区,把批判的矛头由天国转向世俗世界奴役人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了消除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深度剖析了支配阶级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揭示了导致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异化的根源,批判理论最终落脚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回答了关乎人类解放的物质利益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完成其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在对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建立整体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着手于作为“一切批判的前提”(1)的宗教批判。宗教作为“世界的总理论”(2),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世界观,人对于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受到宗教价值标准的衡量和限制。但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1),是政治国家用来麻痹人们忍受苦难并甘心服从统治的精神“鸦片”(2)。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现实歪曲的反映,马克思发现,世俗社会的现实苦难是人们诉诸宗教追求虚幻幸福的根源,进而把宗教批判的对象深入到世俗社会,推动近代哲学任务从批判“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转向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3),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4)。实现对尘世批判首先就要进行政治批判,而异化人最现实、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政治国家。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宗教褪去政治职能后更加显露出其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剥削本质。只有消除政治国家,才能破除人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强行施加的桎梏和枷锁。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产生和性质,国家只是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代表。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民主”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无法掩盖其阶级剥削本质,而政治解放的途径不在于国家形式的转换,而是要对产生出国家的利益关系进行彻底变革。虽然政治解放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只是进一步把握现实物质利益的关键一环,但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环节。马克思在揭露国家、法和所有制的关系中,明确了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只有进一步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马克思进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一环。阶级社会剥削和奴役人的上层建筑包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阶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一元化,在私有财产支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将意识形态作为其生产和生活的“元价值”(5)根本无法实现向自身的返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进一步指向了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从天国降到人间,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中完成其哲学的实践转向,通过对占据基础地位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容。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构成了其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依据,并指导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发现了现实的人;政治批判揭示了私有制主导的国家的阶级性,进而发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无产阶级彻底颠覆中心的可能;为了进一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只有立足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回归”,并最终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统治逻辑造成的异化劳动的分析,进一步批判了与人的异化互为因果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现实武器打破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指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即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前提,才能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完成人的本质的回归。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明宗教问题、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以及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从异化中获得救赎的根本道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成真正的实现了从天国的解放到尘世的解放,从而在真实意义上完成了宗教批判。从宗教批判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实现“尘世批判”,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整体性的完成,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依托,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转变为一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焦琪,赵慧[4](2021)在《道家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文中认为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要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用古老的思想智慧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培根铸魂。道家思想蕴含独特而丰富的育人资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贵柔无为"的柔性教育模式、"以百姓心为心"的育人理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勤俭自律"的修身本质、"德善宽容、低调内敛"的立身之道等独特的育人实践内容,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涵养,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极致发挥。

刘春晓[5](2021)在《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新变化与应对》文中指出新冠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面对随疫情缺少正确抵御、有效疏解思绪的方式方法,缺少应对困难、分辨是非的心理建设和手段。因此,持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新变化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文章对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概括,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李文彦[6](2021)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民杰[7](2021)在《当代硕士研究生幸福观研究 ——基于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汪琬莹[8](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文中指出

陆虹臻[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正能量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荣珍珍[10](2021)在《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对我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二、用辩证的方法应对人生挫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辩证的方法应对人生挫折(论文提纲范文)

(1)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被试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1.《坚韧人格量表》
        2. 人生意义问卷
    (三)研究结果
        1.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总体现状
        2.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结果对比
        3.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
        4.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和人生意义感的相关结果
二、结果讨论
    (一)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总体特点
    (二)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结果对比
    (三)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四)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和人生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论
四、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研究
    (二)将积极心理学方法渗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设计持续的坚韧性训练团体活动
    (四)在生活和实践中培养人生意义感

(2)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核心问题与精神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
二、新中国史的核心问题
三、新中国史的精神传承

(3)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
    2.1 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2.1.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
        2.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批判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批判
    2.2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2.2.1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2.2.2 从“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
        2.2.3 从理性的支配到人性的实现
    2.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特质
        2.3.1 革命性
        2.3.2 彻底性
        2.3.3 现实性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缘起
        3.1.1 宗教是“世界的总理论”
        3.1.2 宗教改革运动
        3.1.3 宗教批判运动
    3.2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基本内容
        3.2.1 宗教的功能:“人民的鸦片”
        3.2.2 宗教的外化:“颠倒的世界观”
        3.2.3 宗教的实质:“异化的自我意识”
    3.3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批判
        3.3.1 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3.3.2 从“天国批判”到“尘世批判”
        3.3.3 从神学批判到政治批判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缘起
        4.1.1 政治关系的演变
        4.1.2 政治国家的形成
        4.1.3 现代国家的实质
    4.2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基本内容
        4.2.1 政治批判的前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颠倒
        4.2.2 政治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2.3 政治批判的效应: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
    4.3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意识形态批判
        4.3.1 政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
        4.3.2 政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
        4.3.3 政治解放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
    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缘起
        5.1.1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5.1.2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5.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内容
        5.2.1 对“虚假的意识”的批判
        5.2.2 对“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5.2.3 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理想”的批判
    5.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5.3.1 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
        5.3.2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5.3.3 从“市民社会”到“社会化的人类”
    小结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6.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6.1.1 “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6.1.2 国民经济学的“私有财产事实”
        6.1.3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6.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容
        6.2.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异化劳动的揭露
        6.2.2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资本主义私有制
        6.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途: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6.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性指向: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
        6.3.1 消灭私有制
        6.3.2 “自由人联合体”
        6.3.3 人类解放的“回归”
    小结
第7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向度
    7.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
        7.1.1 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
        7.1.2 改造世界的批判性
        7.1.3 剔除异化的否定性
    7.2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整体性实现
        7.2.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起点:宗教批判
        7.2.2 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必要性:社会现实
        7.2.3 政治批判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颠覆“元价值”
        7.2.4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落脚点:政治经济学批判
    7.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价值
        7.3.1 整体性与各环节的统一
        7.3.2 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
        7.3.3 整体性的现实意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道家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道家思想蕴含丰富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
    (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思维
    (二)“上善若水、勤俭自律”的修身本质
    (三)“低调内敛、少言多行”的处事之道
二、道家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发意义
    (一)“贵柔无为”:构建平等、隐性的柔性教育模式
    (二)“以百姓心为心”: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四、道家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道家思想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五、结语

(5)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新变化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状态新变化
    (一)长期居家的生活方式以及高校封闭式管理造成学生焦虑不安
    (二)对疫情发展的认识性偏差导致学生易出现报复性放纵
    (三)疫情时代家庭环境的变化造成学生心理负面情绪积蓄
    (四)疫情时代就业压力增加使学生更加迷茫
    (五)疫情时代学生价值观变化
二、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措施
    (一)全面排查学生心理状况
    (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处理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1. 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四、用辩证的方法应对人生挫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听障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李国敏. 现代特殊教育, 2021(18)
  • [2]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核心问题与精神传承[J]. 李捷,陈金龙,程美东,解丽霞.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09)
  • [3]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 李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4]道家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 焦琪,赵慧. 文化学刊, 2021(08)
  • [5]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新变化与应对[J]. 刘春晓. 河北职业教育, 2021(04)
  • [6]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D]. 李文彦.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当代硕士研究生幸福观研究 ——基于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D]. 马民杰.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D]. 汪琬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新时代大学生正能量培育研究[D]. 陆虹臻. 广西大学, 2021
  • [10]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对我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荣珍珍.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用辩证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挫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