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建立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体系以获得大量的无鞭毛体供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的抗原特异牲、基因表达水平及对宿主的感染特性。方法:我们通过改良培养基,将小牛血清从20%提高到50%,在体外将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并在体外纯培养。然后对三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动物皮损来源、J774巨噬细胞感染来源及前鞭毛体转化)进行鉴定:用特异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对不同来源无鞭毛体(P-4和P-8)及前鞭毛体(GP-46/M2)进行染色检测原虫特异性抗原的表达;设计了编码P-4、GP-46及β-微管蛋白的特异引物,用于RT-PCR分析;同时比较了三种来源的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感染特性。结果:三种来源的无鞭毛体经光镜检查显示相近的形态学特征;用特异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法对三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P-4和P-8)及前鞭毛体(GP-46/M2)进行鉴定。P-4和P-8单克隆抗体对三种无鞭毛体的染色呈阳性,而且浓度及部位相似。而前鞭毛体仅与P-8单克隆抗体(mAb)有较弱的阳性反应。P-4mAb则无阳性反应。相反,GP-46/M2单克隆抗体与前鞭毛体呈强阳性反应,却不与无鞭毛体出现强阳性反应;用RT-PCR分析三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的特异性带,且浓度相似,而在前鞭毛体中则几乎测不到。相反,在前鞭毛体中则GP-46特异性带的高表达(325bp),三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却是弱表达。另外,三种来源无鞭毛体对巨噬细胞的感染率均接近100%。结论:通过温度改变(提高)将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后,将培养基小牛血清的浓度提高到50%,使无鞭毛体在体外纯培养并长期传代。建立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体系。三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在形态学上、在抗原特性方面、P-4基因水平上、对巨噬细胞感染物性方面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从前鞭毛体转化而来的鞭毛体可作为良好的无鞭毛体的丰富来源。供进一步在免疫学等方面对亚马逊利什曼原虫的体内及体外研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犬利什曼原虫病例报告[J]. 中国兽医杂志 2019(11)
- [2].重组蜥蜴利什曼原虫载体疫苗的研制现状[J]. 生物技术通讯 2018(03)
- [3].蜥蜴利什曼原虫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增殖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 2012(02)
- [4].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检测[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1)
- [5].硝唑尼特对利什曼原虫的体外药效试验[J]. 动物医学进展 2010(03)
- [6].新疆喀什地区利什曼原虫人群感染率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11)
- [7].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01)
- [8].利什曼原虫灭活苗的免疫效果试验[J]. 动物医学进展 2010(06)
- [9].婴儿利什曼原虫细胞免疫优势抗原预测[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6(03)
- [10].宕昌县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与流行现状调查[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03)
- [11].甲醇提取物抗利什曼原虫的活性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 2015(11)
- [12].硝唑尼特对杜氏利什曼原虫体内药效活性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13].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感染1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6)
- [14].载体介导的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制进展[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8(04)
- [15].骨髓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小儿黑热病2例[J].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8(04)
- [16].杜氏利什曼原虫表达位点相关基因样蛋白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定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05)
- [17].杜氏利什曼原虫遗传转化中潮霉素及嘌呤霉素适宜浓度的筛选[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8(02)
- [18].嘧啶核苷-查尔酮杂化体的合成及其抗利什曼原虫活性研究[J]. 有机化学 2015(06)
- [19].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暴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6)
- [20].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利什曼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01)
- [21].一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的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03)
- [22].陕西株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片段序列多态性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03)
- [23].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LACK疫苗的研制现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09)
- [24].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1(02)
- [25].陕西省韩城市利什曼原虫SSU rRNA基因系统发育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06)
- [26].弓形虫ROP18基因重组蜥蜴利什曼原虫的构建及鉴定[J]. 动物医学进展 2012(02)
- [27].加味玉屏风散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J]. 现代免疫学 2010(02)
- [28].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KMP11疫苗的研制现状[J]. 热带医学杂志 2019(01)
- [29].2014年四川省黑热病病例报告[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5(04)
- [30].PCR技术在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02)
标签: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 前鞭毛体论文; 无鞭毛体论文;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论文; 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