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语文教育人文性(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于淑瑶[2](2020)在《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文中认为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设置合理的课堂问题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合理出色地设置问题?黄厚江、李镇西和王开东等三位名师分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黄厚江在“本色语文”理论的指导下,倡导要“还语文课堂本色”、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为此其问题设置策略是;立足小说的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培养;李镇西坚持“民主教育”理论,强调在教育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其问题设置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尊重学生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而王开东则在“深度语文”理念的视域下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问题设置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是强化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层的训练。通过对三位名师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的策略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三位名师在设置问题时都强调紧密结合小说文本、关注学生实际、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但不同的,黄厚江更注重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李镇西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王开东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三位名师关于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的实践与探索,对当下小说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小说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语文能力,夯实核心素养的根基,无疑是有示范意义的,值得借鉴。当然,教无定法,教学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劳永逸的良方,高中小说教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范峻岭[3](2020)在《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厚江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语文名师。在四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不断探寻语文课程基本性质,挖掘语文学科发展规律,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针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他系统地提出了“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其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强调语文课堂要“立足语文本原、遵循语文本真、体现语文本位”,追求本色、质朴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教学观基于实践而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理论,不仅对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具有现实的参考和指导意义,而且为当今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了本色语文教学观随着黄厚江老师教学思想的不断完善,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第二章从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和教学基本原则等角度对本色语文教学观的核心理念进行了阐释。第三章梳理了本色语文教学观产生的现实背景及理论依据。第四章以黄厚江老师《老王》《一则材料的多种使用》的教学实录为研究案例,分析本色语文观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第五章总结了本色语文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启示。
杜婷婷[4](2020)在《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味”研究 ——以程少堂、黄厚江、王君教学实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1年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命题以来,便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许多名师在“语文味”理论的指导下,去探索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方式和方法,并形成了许多具有个人特色的“语文味”教学理念。在众多名师中笔者选择程少堂、黄厚江、王君三位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三位老师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在他们的课堂中都有体现,这些都是值得普通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一章在理清“语文味”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味”提出的现实诉求加以分析,突出“语文味”概念在语文界提出的价值。第二章主要从文化、本色、青春三个方面介绍三位老师对“语文味”的探索:程少堂用文化作为撬开“语文味”的支点;黄厚江用语文的方法还语文课堂本色;王君以青春为钥匙打开“语文味”之门。第三章主要结合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导入、文本解读、语言品味、课堂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他们是如何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味”的。在课堂导入方面,程少堂采用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黄厚江采用传统的检查预习式导入,王君则采用情感渗透式导入。文本解读方面三位老师则注重解读角度的新颖独特,并立足文本和学生需要,寻求合理的解读主题。语言品味方面三位老师主要使用了诵读和字词把玩,以读促悟、读说结合,比词、换词等方法。三位老师凭借对学生尊重信任,以幽默风趣生活化的语言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赞扬性的课堂评语,营造出具有浓厚“语文味”的课堂氛围。第四章以笔者所在黄寺岗镇中学为例,对该校语文课现状进行调查,其调查得出本校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调查结果,展开笔者的“语文味”实践教学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研究名师课堂“语文味”,对探索语文本源,改善语文被淡化和异化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还能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提供方法指导。研究名师课堂“语文味”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语文同仁们共同努力。
姚心瑞[5](2019)在《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初,许多教育学者投入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探索与创新,试图改变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模式化、技巧化、非生活化的过度实用主义的教学现状,形成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语文教学理念。其中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备受关注。这一理念摒弃功利,在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力求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学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高效地进行阅读学习,以情感体验情感,用心灵触碰心灵,以生命解读生命,真正与作者共鸣,而且文学素养、审美感知、情感体验等都获得了提升。同时,这一理念对于教师正确教学观的树立,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论文共分三章对论题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关于“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的简单概述。笔者主要从这一理念的形成历程、内涵与价值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首先从滥觞、探索、定向和创新三阶段具体介绍了“诗意语文”的形成历程;接着从与王崧舟“诗意语文”比较与其本身的内蕴两个角度阐释了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最后,阐明了这一理念的价值。第二章,重点探讨“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笔者根据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从备教、实施、评价三方面结合案例具体分析阐述了董老师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备教方面,董老师注重运用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意,呈现语文本色;实施方面,董老师擅于造境导课,得法拓展,雅致对话;评价方面,主要针对董老师自评的三方面—教学节奏、语言、内容与点拨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诗意语文”的启示,并针对这一理念的阅读教学提出教学建议。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过于功利化的发声,对诗意与浪漫的追求,这一理念的追求与实施不仅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榜样作用。笔者选择这一名师的教学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挖掘其精髓,以运用于阅读教学实践,为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启示。
钟兰英[6](2018)在《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语文对我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也就是因为她的重要,很多人在看她时就充满了功利之心,而忽略了她蕴含的美。读完张志公先生的教学理论后,我懂得了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作为语文老师,更要两者兼顾,不能让语文课变得功利,这就要回归语文的"纯天然"性,也就是要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而要语文教学回归"绿色",不仅要除去传统语文教育的积弊,更要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黄文典[7](2017)在《小学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精神价值以及生命理想的追寻。是一种超越传统教育风格和流派的感性教学现象,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就像王崧舟老师所说的:“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诗意语文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名称,因为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供我们去模拟和仿造。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活动中的动词、动作,或者说是一个行进中的教育过程,你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悟她、感知她。诗意语文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推崇教育的人文价值,通过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创设教育教学的情境,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色和本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语文”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营造诗意的情境,实现学生对文本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从而内化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的教学,她同时也是多样性和模糊性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因为她的多样性和模糊性造成教师对感性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感知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在实际教育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难题。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对“诗意语文”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名师的教育研究,加入笔者自己的教育实践体会和思路,剖析“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从而确立“诗意语文”感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为构建小学诗意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行的方法。
徐俊[8](2016)在《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文中研究表明关于"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这个话题的思考,源于10多年前看到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谁的答案才是标准》。一位作家的文章出现在中考阅读题中,然而,作家在答题后惊呼:"天哪,文章是我写的,题目是根据文章拟的,我自己做这道题竟然也只是勉强及格!"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雪融化了是什么",这是一个让很多
张继红[9](2012)在《浅谈经济社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功能》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则处于基础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必然是多样化的,
高曼丽[10](2012)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微》文中认为还"语文"之本色,固"教学"之本源,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分析了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提升效率的措施:教师应注重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味道。从而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二、还语文教育人文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语文教育人文性(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课堂提问与小说教学概述 |
第一节 课堂提问的概念与作用 |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概述 |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选篇 |
二、小说的教学价值 |
第三节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
一、小说“三要素”是课堂问题设置的重点 |
二、课堂问题难以引领学生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
三、课堂问题设置有时与学情不符 |
四、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的情况太少 |
第二章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小说教学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第一节 “本色语文”与黄厚江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一、关于“回归语文本位”的教学理论 |
二、黄厚江“回归语文本位”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第二节 “民主教育”与李镇西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一、“民主教育”下的阅读教学理论 |
二、“民主教育”理念下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与实践 |
第三节 “深度语文”与王开东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一、“深度语文”的教学理念 |
二、王开东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与实践 |
第三章 三位名师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策略之比较 |
第一节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问题设置策略的相同点 |
一、问题的设置立足于小说文本 |
二、课堂问题设置要结合学生实际 |
三、问题的设置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
第二节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设置问题策略的不同点 |
一、黄厚江:问题设置要促进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
二、李镇西: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
三、王开东: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
第四章 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置举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缘起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研究方法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 黄厚江与“本色语文”教学观 |
1.1 萌芽,在乡野间根植 |
1.2 生长,从课堂上开始 |
1.3 成熟,于思考中升华 |
2 本色语文教学观的核心理念 |
2.1 本色语文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
2.2 本色语文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
2.2.1 和谐原则 |
2.2.2 适度原则 |
2.2.3 节奏原则 |
2.2.4 整体原则 |
3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
3.1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
3.1.1 课堂教学的浮泛化 |
3.1.2 课堂教学的狭隘化 |
3.2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的理论依据 |
3.2.1 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教学观的哲学依据 |
3.2.2 本体论是本色语文教学观的理论凭借 |
3.2.3 叶圣陶思想是本色语文教学观的思想根基 |
4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
4.1 本色语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探究——以《老王》为例 |
4.1.1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 |
4.1.2 以问题探讨为引领 |
4.1.3 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
4.2 本色语文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探究——以《一则材料的多种使用》为例 |
4.2.1 “双线互补”教学 |
4.2.2 关注并探究写作过程 |
4.2.3 丰富并积累写作素材 |
4.2.4 形成并锻炼写作经验 |
5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的价值和启示 |
5.1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的价值 |
5.1.1 还语文课堂以本真 |
5.1.2 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
5.2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的启示 |
5.2.1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
5.2.2 善于总结和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味”研究 ——以程少堂、黄厚江、王君教学实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文味”概念在语文界的提出及价值 |
第一节 “语文味”概念略说 |
第二节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 |
一、“语文味”概念提出的现实诉求 |
二、“语文味”概念提出的反响 |
第三节 “语文味”概念提出的价值 |
一、“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的概念 |
二、“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
三、“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准确全面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
第二章 精彩纷呈——名师对"语文味"的探索 |
第一节 程少堂文化——撬开“语文味”的支点 |
一、发掘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点 |
二、抓住语言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黄厚江——还语文“本色” |
一、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坚守语文的一亩三分地 |
二、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
第三节 王君——“语文味”的青春密码 |
一、清晰的语言意识 |
二、和谐的对话意识 |
三、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 |
第三章 名师课堂对“语文味”的具体实践 |
第一节 课堂导入——导出“语文味” |
一、程少堂: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 |
二、黄厚江:传统的检查预习式导入 |
三、王君:情感渗透式导入 |
第二节 文本解读——读出“语文味” |
一、新颖独特的解读角度 |
二、立足文本和学生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解读 |
三、合理的主题解读 |
第三节 语言品味——嚼出“语文味” |
一、程少堂:通过诵读及字词把玩品出“语文味” |
二、黄厚江:以读促悟、读说结合品出“语文味” |
三、王君:通过比词、换词品出“语文味” |
第四节 课堂氛围――营造“语文味” |
一、尊重信任学生 |
二、幽默风趣,生活化的语言 |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多样 |
四、正确使用赞扬性的课堂评语 |
第四章 “语文味”实践与效果分析——以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为例 |
第一节 黄寺岗镇中学语文课堂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
二、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二节 “语文味”课堂实践及反思 |
一、“语文味”课堂教学实践具体实施方案 |
二、教学反思 |
第三节 “语文味”实践教学的启示 |
一、坚持学习,海纳百川 |
二、善于反思,敢于创新 |
三、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会“以研促教” |
四、眼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权利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5)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概述 |
第一节 “诗意语文”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的内涵与价值 |
第二章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诗意语文”之备教 |
第二节 “诗意语文”之实施 |
第三节 “诗意语文”之评价 |
第三章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
第一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二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6)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语文”的内涵 |
二、“绿色语文”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
三、回归“绿色语文”的具体方法 |
(一) 由教师讲语文变成让学生学语文 |
(二) 从小抓语文学习能力 |
(三) 通过”悟”来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
(四) 写作回归“绿色” |
四、结语 |
(7)小学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关于论文创新性的几点思考 |
第一章 “诗意语文”教学的分析 |
第一节 “诗意语文”的相关概念界说 |
一、诗意 |
二、诗意语文 |
三、诗意课堂 |
第二节 “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 |
第三节 “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
第四节 “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 |
一、“诗意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局限 |
二、“诗意语文”教学的狭隘性理解 |
三、“诗意语文”教学的普及性困境 |
第二章 “诗意语文”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实施“诗意语文”的基本思路 |
一、“诗意语文”教学的教师素质 |
二、“诗意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诗意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
第三章 “诗意语文”教学误区浅析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感性思维的缺失 |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感性的缺失 |
第三节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泛滥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教育 |
1. 语文的形:语文是“放浪形骸, 啸傲山林”的性情中人 |
2. 语文的根:语文有“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的本质属性 |
3. 语文的神:语文是“刻骨铭心、烛照心灵”的生命图腾 |
二、追本溯源说语文的生命性 |
1.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 |
2. 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 |
3. 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 |
三、语文教育的审美本质 |
1. 语文教育的审美形态 |
2. 语文教育的审美范畴 |
3. 语文教育的审美形式 |
4. 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动 |
(9)浅谈经济社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
(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
(二) 语文是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 |
(一) 语言交际功能 |
(二) 情感育人功能 |
(三) 思想教育功能 |
(四) 人文培育功能 |
(五) 文化传承功能 |
四、还语文教育人文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 孔德钰.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D]. 于淑瑶.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研究[D]. 范峻岭.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味”研究 ——以程少堂、黄厚江、王君教学实录为例[D]. 杜婷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5]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姚心瑞. 宁夏大学, 2019(02)
- [6]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J]. 钟兰英. 报刊荟萃, 2018(03)
- [7]小学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研究[D]. 黄文典.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1)
- [8]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J]. 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 2016(06)
- [9]浅谈经济社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功能[J]. 张继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10)
- [10]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微[J]. 高曼丽.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