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津老城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功能,形态,空间结构
天津老城厢论文文献综述
聂世超[1](2017)在《1860-1920年代天津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与形态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学界对于近代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租界区和河北新区,却往往忽略老城厢及其周边地区才是天津走向现代城市的起点。本论文主要是从城市史的角度,梳理20世纪之交(1860-1920年间)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功能区块及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是对天津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以近代天津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城市地图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加上文献考证查阅资料等辅助措施,将老城厢地图进行重新描绘,罗列老城厢及周边地区不同功能板块发展历程,研究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发展的过程及兴衰的原因,并将分散片段的文字信息与历史地图相对应,最终将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发展变化过程呈现到地图上,从而了解整个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历史功能如何变化及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学术意义包括:其一,是历史地图学与城市规划建筑学视野相结合、进行特定历史时期具体区域的城市化过程的前沿性研究。其二,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城市功能转移置换、城市形态显着变化的研究。通过文献整理总结,记述老城厢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整理天津老城厢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功能与形态的发展变化特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汤明磊[2](2016)在《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机动化的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影响着街道空间的形态,影响着人们的出行环境和生活品质,因此人们开始反思“轻人重机”的街道设计,开始召唤“慢生活”的回归。与此同时,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以慢行为主的空间模式逐渐遭到破坏,致使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丢失,空间活力丧失,如何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成为当下面临的难题。本文以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总结慢行空间在历史街区中的理论基础,梳理天津历史街区的形成历程,认识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本质特征,以此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角度深入探索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原则及方法,并指导老城厢地区实际案例的论证与应用。本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解读,在梳理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等,从而构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其次,从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及慢行行为叁个角度分别对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当前存在问题和发展要求方面论述了历史街区慢行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并挖掘和借鉴指导慢行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和实例,为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研究做理论基础。然后,以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形式,对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剖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旧貌新颜,总结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提出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原则及方法,并应用到天津老城厢地区的实际案例中,通过对老城厢地区慢行空间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出慢行空间重构目标及策略,优化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天津老城厢地区慢行空间重构规划设计进行探索,以进一步论证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崔博,田思源[3](2013)在《天津老城厢改造的影像留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天津老城的布局形成,民居的风貌。在文章中特别提出了天津几个重要的旧址的新旧对比:鼓楼、天后宫、五大道和估衣街。从民生、信仰、人文和经济几个方面,以镜头的视角观看这些充满旧时痕迹的街市,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眼光去体会那里的文化传承,生活的艺术。(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3年05期)
Urbanus[4](2009)在《天津老城厢11#地B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总图上的位置不同,此区单体建筑分为五类。其中第Ⅴ类为特异性的小品建筑,其余四类虽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造型上有所呼应,以形成变中有序的整体。Ⅰ类:面积约为910平方米至980平方米。独立建筑,二至叁层,沿主街布置。造型为一个复杂的形体(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09年12期)
周晓东,李冀[5](2009)在《天津老城厢风情商业及酒店》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非常特殊的旧城市更新地段,对话与生长成被定义为贯穿设计的主题。老城厢作为天津传统文化发源地,一度没落的城市中心,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承受着强烈冲击。第一次接触项目来到现场,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天津中心区域,界限分明的周边完好无损,城市生(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09年06期)
先春园[6](2009)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追求与改造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1404年12月23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棣下诏设天津卫,自此天津名称出现。600年又4天后的2004年12月27日,天津老城厢改造项目奠基。一场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运动随之展开。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生活的不断发展,老城厢的原(本文来源于《中华建筑报》期刊2009-02-07)
王岩,张颀[7](2008)在《天津老城厢地区历史文化及拆迁前保留建筑现状记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文史资料和实地调研,归纳了老城厢地区在天津城市历史发展中自明清时期至今,由具有绝对统帅地位的政治活动区,到逐渐没落,直至成为城市普通居住区的演变过程。分析总结了天津集商业文化、外埠文化、西洋文化、平民文化于一身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特征影响下的天津四合套在院落布局、形制规模、细部装饰等方面的建筑特征,并对拆迁前历史风貌建筑的数量、保存状况、建筑特点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希望能在如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为其他城市旧区更新发展提供一些启发。(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张颀,张微,解琦[8](2007)在《回归与再生——天津老城厢杨家大院保护再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天津老城厢杨家大院保护性改造再利用实施方案。通过采取积极的态度,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将一座残留的合院建筑改造为当代高档社区会所;力图使传统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找到归属感并重塑自身活力,探求历史性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新模式。(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07年06期)
张颀,解琦[9](2007)在《创造和谐之美——天津老城厢鼓楼街区A地块更新设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域的变更与重组,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倡导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当今时代要求建筑与城市设计不再是一项单纯的形式设计,而是一项以实现可持续的资源、环境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复杂的社会设计。天津鼓楼,半千荣耀,稀罕之地,一席难求。始于2005年春的鼓楼街区更新工程是天津老城厢大规模改造的重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复兴老城厢的使命。本文是基于对老城厢现状的理解与认识,对鼓楼街区 A 地块功能空间与建筑环境整体设计的研究。从建筑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表征、建筑对城市形态的重构、建筑艺术融会创新等方面,客观分析探讨建筑方案设计和工程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应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探索一个包括经济、文化、人居环境、城市景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结合的“审慎的决策模式”,以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更明晰的设计理念, 以更理性的设计方法,去寻求城市范畴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和谐共生的建筑答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王岩,张颀[10](2007)在《关注历史风貌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天津老城厢地区拆迁改造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城厢地区曾经是天津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也是津味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区域。其更新改造自2003年开始启动,至今整体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了了解社会各界对该改造项目的评价,笔者针对在老城厢地区有购房意向的市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士、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以及本项目的主要开发商这四类不同的对象展开调研,发现受访的各类人群普遍对该改造项目非常关注,但出于不同的立场,对项目的评价却不尽相同,对新建建筑的风格取向和现行拆迁政策的认同度也存在差异。希望本文的调研结果,能够引发社会多方对老城厢更新改造工程的思索,并对该地区未来发展策略改进和其他地区旧城更新改造策略制定有所参考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天津老城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机动化的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影响着街道空间的形态,影响着人们的出行环境和生活品质,因此人们开始反思“轻人重机”的街道设计,开始召唤“慢生活”的回归。与此同时,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以慢行为主的空间模式逐渐遭到破坏,致使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丢失,空间活力丧失,如何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成为当下面临的难题。本文以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总结慢行空间在历史街区中的理论基础,梳理天津历史街区的形成历程,认识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本质特征,以此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角度深入探索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原则及方法,并指导老城厢地区实际案例的论证与应用。本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解读,在梳理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等,从而构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其次,从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及慢行行为叁个角度分别对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当前存在问题和发展要求方面论述了历史街区慢行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并挖掘和借鉴指导慢行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和实例,为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研究做理论基础。然后,以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形式,对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剖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旧貌新颜,总结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提出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原则及方法,并应用到天津老城厢地区的实际案例中,通过对老城厢地区慢行空间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出慢行空间重构目标及策略,优化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天津老城厢地区慢行空间重构规划设计进行探索,以进一步论证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津老城厢论文参考文献
[1].聂世超.1860-1920年代天津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与形态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汤明磊.天津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重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3].崔博,田思源.天津老城厢改造的影像留存[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4].Urbanus.天津老城厢11#地B区[J].建筑技艺.2009
[5].周晓东,李冀.天津老城厢风情商业及酒店[J].建筑技艺.2009
[6].先春园.急功近利的政绩追求与改造策略[N].中华建筑报.2009
[7].王岩,张颀.天津老城厢地区历史文化及拆迁前保留建筑现状记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张颀,张微,解琦.回归与再生——天津老城厢杨家大院保护再利用[J].新建筑.2007
[9].张颀,解琦.创造和谐之美——天津老城厢鼓楼街区A地块更新设计探索[C].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0].王岩,张颀.关注历史风貌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天津老城厢地区拆迁改造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