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E~2PROM和MODEM的远程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钟美玲[1](2019)在《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传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得到快速推进,低压集抄系统应运而生,而且其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低压集抄系统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实现了远程自动抄表的功能,取代人工手动抄表方式,可以为线损计算、电费结算、电力大数据分析等基础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并且支持远程监测和控制的功能,是采集低压侧用电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工作以供电局为主导,同时涉及电力营销系统、主站系统、终端厂家等多方主体的参与,相关终端设备数量庞大,通信方式和通信规约繁杂,给低压集抄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运维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此外,电能表安装至用户楼宇内,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现场接线复杂,物理拓扑结构不清晰。在电网负荷变化、设备档案偶然性不匹配等情况下,设备故障或通信网络故障时而发生,现阶段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自动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尚缺乏有效的故障定位技术手段,运维人员无法快速定位故障点,造成故障处理效率低,不利于电网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给运维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对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现状及故障定位难点进行概述,通过对低压集抄系统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架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了其故障特点;归纳了不同采集对象的通信要求和采集方案,并剖析了不同通信协议的技术特征和技术要求。(2)针对低压集抄系统的不同通信组网方案,归纳了不同通信组网的特点,对其物理拓扑结构进行统一的拓扑描述模型建模,建立集中器与电能表的拓扑关联矩阵,实现物理拓扑解析并进一步实现物理拓扑诊断,并基于此提出了基于拓扑解析的低压集抄系统设备故障定位方法和故障预测方法。(3)设计了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的总体系统架构,包括软件架构和硬件架构,概述了其系统功能配置,研发了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并以南方电网某供电局台区为背景进行了工程测试。本文基于拓扑解析的低压集抄系统设备故障定位方法和故障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物理拓扑、设备故障等系统异常的快速排查,所研发的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有效提高了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可靠和运维效率,具备广阔的推广前景,能在将来给电网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效益。
栗明明[2](2019)在《遥感卫星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遥感卫星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用于模拟遥感卫星载荷的电气接口和数据流,在卫星发射前对卫星地面运控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与验证,也可用于卫星地面运控系统故障排查和人员培训。本文以我国某遥感卫星为背景,研制了高速载荷数据源、压缩数据源和载荷处理器等硬件模拟模块,并开发了遥感卫星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软件,为卫星地面运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遥感卫星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的功能及技术指标要求,并按照通用化和小型化设计原则,确定采用PXI&PXIe混合式总线的设计架构。根据模块化设计思路,将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划分成高速载荷数据源模块、压缩数据源模块和载荷处理器模块和嵌入式计算机模块。其中载荷数据源模块和压缩数据源模块均选用了NAND Flash芯片作为图像数据存储介质。为了保证数据源模块对数据容量和数据读写速率的要求,在电路板上采用了Flash存储阵列的方式。此外为了保证NAND Flash数据存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BCH算法进行数据校验和数据纠错;载荷处理器模块以FPGA为核心,充分利用FPGA的并行处理能力和高速缓存能力,实现了多路载荷数据并行接收、载荷数据复接处理和载荷数据并行发送;最后采用Lab Windows/CVI软件编写了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软件,通过LAN接口和TCP/IP协议实现了与中心控制计算机的通讯,实时接收控制指令并发送工作状态参数,满足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的远程控制需求。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满足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本文研制的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某卫星地面运控应用系统,在运控系统的调试、测试和性能验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汪广举[3](2016)在《发射机多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其数据压缩与通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传播重要平台的广播发射台的发射任务越来越重要,做好发射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工作也越来越紧迫。在大力提倡广播数字化的今天,采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广播发射机的多机监控与自动化控制已经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RS-485总线的主从通信方式因其控制方式简单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然而,传统的主从通信控制方式并不支持即插即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通信方式的普及与应用场景的智能化。并且很多情况下随着通信数据量的增大与总线负载的增多整个系统的实时性与通信性能会变差。因此考虑将基于RS-485总线的主从通信方式应用到发射机多机监控系统中,同时对多机监控的数据进行数据压缩,实现系统的即插即用功能,提高系统的实时性,改善系统的通信性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际意义。本课题设计的监控系统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下位机监控核心板与上位机主监控平台。研究重点分为六部分。分别为:1、针对下位机监控核心板软硬件整体设计与优化,确保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的稳定性与精准度,保证远程通信正常运行;2、针对整个多机监控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系统的硬件相关模块尤其是RS-485通信模块进行相关改造与优化;3、使用改进的LZ77算法对上位机采集到的监控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减少数据体积,节省磁盘空间;4、针对多机监控系统中的地址自动分配问题,研究并设计了基于虚地址的真实通信地址生成算法,真正实现了本监控系统中的节点地址自动分配功能;5、针对RS-485主从通信方式中出现系统实时性变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协议改造的提高系统实时性的改进方法;6、针对系统因通信命令帧过多而导致的通信效率变差的问题,提出了高速串行总线查询方法,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最后对本监控系统进行了现场测试与实验室验证,测试运行结果符合用户需求,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压缩算法适合使用,同时即插即用设计方案满足设计目的,系统实时性改进方案效果明显,高速串行总线查询方案验证合理,具有可行性。
王欢[4](2014)在《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远程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检测与控制是生产过程中最普遍的需求,而且也是过程管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控制、温度检测、数字传输和信息存储等,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能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某生产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生产过程管控的实际需求,研究设计了一套多通道远程温度巡回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温度巡回监控系统以PC机与STC89C52R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作为采集单元,集成液晶显示、时钟模块和声光报警系统构成下位机;多个下位机通过RS-485总线构成网络进行数据传输。PC机负责控制下位机各点的数据巡回收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判断整理后,以实时曲线显示并存储在PC机的硬盘上。并能够利用GSM无线信息发布技术,按照生产过程管控的需求随时发布信息。本文完成工作主要概括如下:1.确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功能描述、关键技术描述、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和功能描述。2.多点温度采集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控电路设计、DS18B20采集电路、1302时钟电路、液晶显示电路、通信及报警电路设计。3.软件系统设计。下位机各个模块程序设计、上位机的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及存储。4.通信模块设计。串口通信设计、GSM网络协议模型、短信模块传输原理、无线传输的设计。本系统是将单片机、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采用了温度传感器多点采集和GSM无线信息发布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搭建、进行实际监测的系统。经过实际运行后,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强抗干扰性、实时性、低功耗等特点。
张坤[5](2012)在《一种用于热网远程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热网远程监控系统已经在我国北方城市大量推广应用,这为热网的整体优化控制建立了基础。目前的热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热力站的工况数据采集和控制,但还不能实现用户端的工况数据采集,不能满足供热企业对热网监测数据精细化所提出的进一步需求。针对热网远程监控系统中用户端的工况数据采集问题,本论文研究一种工作在433MHz频段、适用于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用户端数据采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整个监控系统网络采用星型与树状相结合的拓扑方式,部署在热网用户端的传感器节点硬件主要由STM32单片机和nRF905无线模块构成,实现数据采集,并与汇聚节点实现树状组网;汇聚节点作为数据中转器部署于各热力站,它在普通传感器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华为的GSM模块EM310,通过主控芯片控制自动登录到GPRS网络,在汇聚节点间组成星型网,将热力站现场数据和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数据汇聚于因特网。根据应用环境特点,传感器节点采用太阳能供电,而安装在热力站的汇聚节点采用市电供电。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轻量级的无线传感器自组网协议,协议栈软件基于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实现,分为物理层、MAC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下层只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和支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论文给出了协议栈关键的地址分配算法、非时隙CSMA-CA机制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和路由过程,详细讨论了协议栈各层数据帧的格式及类型,以及不同通信节点数据收发过程中数据包的封装与拆封的全过程。为了节省传感器节点的电能,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间歇工作模式,汇聚节点通过发送休眠信号控制传感局域网进入休眠状态,传感器节点采用自定时唤醒方式。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协议栈软件测试和硬件调试的结果,初步实验证明了基于433MHz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热网用户端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与其他通信方式相结合,可以使城市热网远程监测数据更加精细化。
王文山[6](2010)在《广播信号远程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为了达到对中波广播发射机额定功率输出时电压电流信号进行远程实时监测而进行的研究。监测系统设计采用上下位机主从结构方案,上位机为主叫方采用PC机为主控机,下位机为被叫方采用单片机,上位机实时巡检并获取下位机采集到的数据,下位机实时采集数据自动应答上位机呼叫并上传数据。本论文设计重点是基于AT89s8252单片机智能检测系统设计,包括硬件模块和软件设计。硬件模块设计主要技术有PSTN通信接口电路,模拟信号采集电路及控制电路等,包括CPU模块,人及界面模块,模拟量开关量输入通道,MODEM通信等各模块设计,并给出了硬件系统原理图,软件模块设计主要技术是关于软件握手信号的处理,AD7705的初始化和双通道切换未处理的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等,包括主模块、通信模块、A/D转换模块、显示模块等各模块的设计。应用单片机现实中波信号的自动检测体现了智能化技术发展和应用,论文对单片机硬件、软件及相关技术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
王超智[7](2009)在《基于GPRS的铁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文中认为目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铁路站房监控、企业生产现场监控、电信机房监控、城市交通管理等领域。常见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多数使用有线线路敷设及租用铁通、电信等光纤通路来实现,使用有线线路需要较长工期,并且在前期的投入比较大,传输信号的质量也不能保证,而后者要求监控地点能够有即有的铁通及电信线路,而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及地形限制,没有即有线路。对系统实现造成不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数据传输的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移动GPRS网络覆盖率广,具有基于IP、实时在线、按流量计费、方便、性价比高等优点。通过GPRS网络传送用H.263等低比特图像压缩标准压缩的视频数据已成为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新选择。本论文介绍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铁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不适合架设有线网络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利用现有的中国移动GPRS网络和Internet代替传统的有线视频监控系统对远程目标进行视频监控。
程步明[8](2009)在《基于GPRS的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象信息的有效监测和预报是促进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灌区自动气象监测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优化调配水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灌区自然环境恶劣,监测点多而且分散,传统的气象信息获取手段成本高、效率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灌区用水管理的要求。自动气象站主要有有线和无线两种数据传输方式。有线传输方式受其自身特点的限制,目前基本被淘汰。由于灌区气象信息采集频率低、季节性强,系统利用率不高,采用卫星等无线通讯方式建设和维护费用太高,不太现实;由于灌区观测点的室外性、分散性等特点,采用PSTN方式仍存在布网范围有限、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 GSM短消息方式由于数据量小、费用高,而且常出现信息延时和数据丢失等现象,也不能满足要求。维护困难、费用高、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通讯不稳定,这是目前灌区自动气象监测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是基于GSM的新型移动分组数据承载业务。比现有GSM网具有更高的数据率,并具有“永远在线”、接入时间短、网络资源利用率高、费用低、覆盖范围广等优点,特别适合突发性、频繁的小流量数据传输,很好地适应了传输数据流量不大、不便于布线的灌区、水文监测等场地。本文在分析了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的特点后,提出了基于微控制器和GPRS无线传输方式进行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的技术方案。基于GPRS的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采用“分散监测,集中处理”的模式进行设计,整个系统由现场自动气象站、GPRS通信网络和气象数据中心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现场自动气象站包括采集模块和GPRS通信模块,采集模块主要完成各测点气象参数的采集处理、存储以及对控制命令的解码执行等任务;通讯模块选用工业级GPRS专用通讯模块MC55,通过与ARM微控制器LPC2114通信完成与Internet上任一具有公网IP地址的数据处理中心建立网络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气象数据中心负责各测点气象信息的接收、显示,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分类存储于相应数据库以供查询调用,使灌区管理部门及时获取灌区气象信息,进行水资源统一优化调度。本文介绍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了ARM微控制器和MC55模块相关硬件电路,编制了下位机数据采集、通讯及低功耗设置等程序;采用Visual Basic 6.0编写了气象数据中心软件。通过测试表明:采用GPRS无线数传技术,较好地克服了灌区传统人工监测周期长、投入大、效率低、范围小的弊端,同时具有成本低、通讯可靠、维护方便、功耗低等优点,是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魏思佳[9](2008)在《网络型智能流量积算仪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入户抄表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差错率和人为误差高。为此,热电企业需要一种通信可靠,计量准确的远程蒸汽抄表解决方案。流体流量的监测与控制是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算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流量的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本文以威海热电厂蒸汽计量远程监控系统改造为背景,旨在设计集流量积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GPRS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型智能流量积算仪,并建立高效、可靠、稳定的监控网络。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根据热电企业监控中心的管理需求,对热电厂监测系统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对流量积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实现GPRS模块通信以及GPRS网络连接等问题作了细致的研究。其次,设计了网络型智能流量积算仪,具有蒸汽积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传输等功能,实现了一表多用。以P80C552为流量积算的处理核心,实现流量积算等功能;采用AT89C51作为数据传输的处理核心,完成蒸汽实时数据的采集,并且将数据协议化处理、存储以及传输给GPRS通信模块等功能。最后,以ARM7(LPC2210)为核心,在BenqM22GPRS通信模块的基础上建立的GPRS通信终端硬件平台,以μC/OS-П为软件平台,最终实现了GPRS无线模块与GGSN建立一条逻辑通路,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蒸汽外网计量远程监测的技术要求,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达到设计目的。
马春凤[10](2008)在《基于89C51和MODEM的远程通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以89C51单片机为基础的二次仪表远程通讯系统方案,利用MODEM和E2PROM实现低成本的远距离数据传输。
二、基于E~2PROM和MODEM的远程通信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E~2PROM和MODEM的远程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现状 |
1.2.2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特点分析与数据采集方案 |
2.1 低压集抄系统结构 |
2.2 数据采集方案 |
2.3 通信协议 |
2.3.1 通信方式 |
2.3.2 集中器下行通讯模块本地接口通讯协议 |
2.3.3 模块通讯规约DL/T645-2007 |
2.3.4 规约解析模型 |
2.4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类型分析 |
2.5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拓扑解析的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 |
3.1 低压集抄系统的物理拓扑描述模型 |
3.1.1 通信组网方案 |
3.1.2 物理拓扑模型 |
3.2 物理拓扑解析 |
3.3 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
3.4 设备故障预测方法 |
3.5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诊断整体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架构与工程测试 |
4.1 总体系统架构 |
4.2 软件架构 |
4.3 硬件架构 |
4.4 系统功能配置 |
4.4.1 生成物理拓扑结构 |
4.4.2 故障诊断及定位功能 |
4.4.3 故障报告与故障统计功能 |
4.5 工程测试 |
4.5.1 物理拓扑诊断测试 |
4.5.2 设备或通讯故障诊断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遥感卫星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卫星载荷数据模拟系统概述 |
1.3 卫星载荷数据模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卫星载荷数据模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卫星载荷数据模拟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数据模拟系统总体方案 |
2.1 设计要求 |
2.1.1 功能和技术指标 |
2.1.2 需求分析 |
2.2 方案设计原则 |
2.3 关键设计分析 |
2.3.1 数据校验 |
2.3.2 高可靠数据传输 |
2.4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4.1 系统架构选择 |
2.4.2 主机箱及控制器选择 |
2.4.3 硬件模块方案 |
2.5 模拟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5.1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
2.5.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模拟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3.1 硬件设计概述 |
3.2 载荷数据源模块设计 |
3.2.1 载荷数据源关键器件选型 |
3.2.2 载荷数据源硬件模块设计 |
3.2.3 载荷数据源固件设计 |
3.2.4 BCH算法实现模块设计 |
3.3 载荷处理器模块设计 |
3.3.1 载荷处理器模块关键设计 |
3.3.2 载荷处理器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3.3 数据处理器模块高速缓存数据分析及容量计算 |
3.3.4 载荷处理器模块固件功能设计 |
3.4 数据模拟系统同步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模拟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软件需求分析 |
4.1.1 接口需求 |
4.1.2 功能需求 |
4.1.3 性能需求 |
4.2 软件概要设计 |
4.3 软件关键模块设计 |
4.3.1 主程序模块设计 |
4.3.2 控制计算机通讯方式 |
4.3.3 数据源软件模块设计 |
4.3.4 载荷远程控制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模拟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与验证项目 |
5.2 测试方案 |
5.2.1 测试与验证步骤 |
5.2.2 测试依据与方法 |
5.3 功能模块的测试 |
5.3.1 数据源模块测试 |
5.3.2 载荷处理器测试 |
5.4 系统联调 |
5.4.1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
5.4.2 系统联调测试与验证 |
5.5 测试与验收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发射机多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其数据压缩与通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发射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多机监控系统通信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多机监控系统关键技术与总体方案设计 |
2.1 典型的发射机监控系统分类 |
2.1.1 现场直接式微机监控系统 |
2.1.2 现场分布式微机监控系统 |
2.2 多机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2.3 多机监控系统的性能需求 |
2.4 多机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4.1 远程通信技术分析 |
2.4.2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2.4.3 RS485主从式总线型拓扑结构优点分析 |
2.5 系统总体架构与设计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数据压缩技术研究 |
3.1 系统底层硬件总体设计 |
3.2 系统底层软件总体设计 |
3.3 系统通信软件设计 |
3.3.1 主从式通信协议设计 |
3.3.2 串口中断程序优化 |
3.4 主机监控平台总体设计 |
3.4.1 主机监控平台选择 |
3.4.2 数据库设计 |
3.5 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研究与设计 |
3.6 主机监控平台数据压缩算法设计 |
3.6.1 LZ77数据压缩算法研究 |
3.6.2 改进型LZ77数据压缩算法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机监控系统通信策略研究与改进 |
4.1 多机监控系统地址自动分配策略需求分析 |
4.2 多机监控系统地址自动分配方案研究与设计 |
4.2.1 地址自动分配原理分析 |
4.2.2 地址自动分配方案研究与设计 |
4.2.3 地址自动分配算法详细设计 |
4.3 地址自动分配算法在多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4.3.1 从节点虚地址生成算法研究与设计 |
4.3.2 从节点配置信息研究与设计 |
4.3.3 监控系统地址自动分配设计流程 |
4.4 提高多机监控系统实时性策略研究与设计 |
4.4.1 主从通信中的系统实时性问题分析 |
4.4.2 基于协议改造的提高系统实时性方案研究与设计 |
4.4.3 基于差别延时的总线侦听机制研究与设计 |
4.5 提高多机监控系统通信效率策略研究与设计 |
4.5.1 主从通信中的系统通信效率问题分析 |
4.5.2 基于TDM高速串行总线查询方案研究与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5.2 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
5.2.1 系统底层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测试 |
5.2.2 主监控平台监控与通信功能测试 |
5.3 主监控平台数据压缩算法测试 |
5.4 从节点地址自动分配测试与分析 |
5.5 高速串行总线查询方案效率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远程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2 温度测量系统的发展 |
1.3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关键技术 |
1.3.1 温度传感器选型原则 |
1.3.2 远距离数据传输方式实现 |
1.3.3 数据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组织安排 |
2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功能描述 |
2.2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
2.2.1 核心控制模块功能描述及关键技术 |
2.2.2 信号传输模块功能描述及关键技术 |
2.2.3 升压模块功能描述及关键技术 |
2.2.4 硬件系统集成方法 |
2.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2.3.1 下位机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 |
2.3.2 上位机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3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3.1 主控电路设计 |
3.2 DS18B20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2.1 DS18B20介绍与测温原理 |
3.2.2 DS18B20温度采集电路 |
3.3 DS1302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3.4 1602A现场温度显示电路设计 |
3.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
3.6 RS485电路设计 |
3.7 GSM MODEM使用设计与实现 |
3.7.1 GSM技术介绍 |
3.7.2 GSM MODEM线路模型设计 |
3.7.3 SMS原理 |
3.8 本章小结 |
4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下位机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1.1 软件系统模块结构及功能描述 |
4.1.2 DS18B20采集模块设计与编程 |
4.1.3 DS1302时钟模块设计与编程 |
4.1.4 1602A显示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 上位机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1 软件系统模块结构及功能描述 |
4.2.2 数据采集时序控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3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4 数据保存和奇异点剔除模块设计与编程 |
4.3 远程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3.1 上下位机串口通信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3.2 GSM通过PC发送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应用测试 |
5.1 系统的实际应用试验 |
5.2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3 系统可靠性分析论证 |
5.3.1 系统可靠性指标 |
5.3.2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5)一种用于热网远程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介绍与比较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
1.2.2 常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 |
1.3 课题系统组网方案与研究主要内容 |
1.3.1 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组网方案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设计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模块简介 |
2.2 汇聚节点硬件设计 |
2.2.1 微处理器的接口设计 |
2.2.2 汇聚节点电源模块设计 |
2.2.3 汇聚节点 GPRS 数据中转部分硬件介绍 |
2.3 普通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
2.3.1 AD 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2.3.2 太阳能供电模块与安放角 |
2.4 本章小结 |
3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架构 |
3.1.1 协议栈框架概述 |
3.1.2 协议栈帧结构 |
3.1.3 协议栈整体运行过程描述与任务划分 |
3.2 协议栈硬件驱动介绍 |
3.3 物理层介绍 |
3.4 数据链路层介绍 |
3.4.1 CSMA-CA 算法介绍 |
3.5 协议栈网络层简介 |
3.5.1 分布式的地址分配算法 |
3.5.2 节点入网过程与数据路由过程概述 |
3.6 用户层简介 |
3.6.1 汇聚节点的 GPRS 数据中转功能简介 |
3.6.2 汇聚节点的 GPRS 组网策略概述 |
3.6.3 GPRS 数据中转相关任务与任务间调度关系 |
3.6.4 参数配置任务设计 |
3.6.5 GPRS 通信初始化 |
3.6.6 传感器节点在应用层的数据采集接口 |
3.7 协议栈活动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系统调试 |
4.1 硬件调试 |
4.2 软件调试 |
4.2.1 少量节点自组网与地址分配调试 |
4.2.2 汇聚节点的 GPRS 终端设备模块测试 |
4.2.3 串口参数配置模块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硬件原理图 |
附录B 协议栈部分程序伪代码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广播信号远程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广播监测技术的概念 |
1.2.2 目前国内外广播电台采用的监测管理方式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中波信号电路及单片机技术 |
2.1 中波发射机工作原理 |
2.2 控制器的基本功能 |
2.3 单片机技术 |
2.3.1 引脚排列及功能 |
2.3.2 存储器组织和特殊功能寄存器 |
2.3.3 低功耗运行模式 |
2.3.4 可编程看门狗定时器WDT |
2.3.5 串行外围接口SPI |
2.3.6 中断系统 |
2.3.7 Flash 和E2PROM 并,串行编程和校验 |
第三章 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监测系统下位机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1 CPU 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2 人机界面设计与实现 |
3.1.3 模拟量输入通道和开关量输入通道设计与实现 |
3.1.4 MODEM 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 |
3.1.5 硬件系统原理图 |
3.2 监测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1 软件主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2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AD7705 的A/D 转换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4 MODEM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5 基于软硬件看门狗的容错性设计 |
3.3 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3.4 监测系统软件硬件的测试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GPRS的铁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引言 |
2 系统组成及实现 |
2.1 现场视频采集站点设计 |
2.1.1 视频采集卡 |
2.1.2 GPRS Modem网络部分命令的应用 |
2.1.3 视频采集站点的工作原理 |
2.2 远程视频服务器 |
2.2.1 TCP的连接实现 |
2.2.2 GPRS远程传输方式 |
3 在无线监控中的嵌入式应用 |
3.1 控制器的结构与性能 |
3.2 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3.3 控制器的可扩展性 |
4 结束语 |
(8)基于GPRS的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利信息化的必然性 |
1.1.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1.1.3 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的特点及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PRS 概述及组网方案 |
2.1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2.2 GPRS 技术概述 |
2.2.1 GPRS 的基本概念 |
2.2.2 GPRS 的特点 |
2.2.3 GPRS 的技术优势 |
2.3 GPRS 业务及其应用 |
2.3.1 承载业务 |
2.3.2 用户终端业务 |
2.3.3 附加业务 |
2.3.4 GPRS 业务应用 |
2.4 GPRS 网络 |
2.4.1 GPRS 网络的总体结构 |
2.4.2 GPRS 网络的逻辑体系结构 |
2.4.3 GPRS 网络部件 |
2.5 GPRS 组网方案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
3.2 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 |
3.3 GPRS 组网方式及应用类型选择 |
3.3.1 GPRS 组网方式选择 |
3.3.2 GPRS 应用类型选择 |
3.4 主控模块和GPRS 通信模块选型 |
3.4.1 主控模块选型 |
3.4.2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 |
3.5 开发平台选择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气象信息采集单元硬件设计 |
4.1.1 温湿度传感器 |
4.2.2 风速、风向传感器 |
4.2.3 雨量传感器 |
4.3 通信系统各部分硬件设计 |
4.3.1 无线通信模块MC55 简介 |
4.3.2 AT 指令集及GPRS 网络连接设置 |
4.3.3 MC55 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
4.4 主控单元硬件设计 |
4.4.1 微控制器LPC2114 简介 |
4.4.2 微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
4.5 系统低功耗设计 |
4.5.1 低功耗设计方案 |
4.5.2 系统电源电路 |
4.5.3 继电器控制电路 |
4.5.4 外部定时电路 |
4.6 硬件总体测试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现场自动气象站软件设计 |
5.1.1 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5.1.2 气象信息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5.1.3 低功耗程序设计 |
5.1.4 下位机整体程序设计流程 |
5.2 气象数据中心软件设计 |
5.2.1 Visual Basic 简介 |
5.2.2 Winsock 控件 |
5.2.3 气象数据中心软件编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网络型智能流量积算仪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的蒸汽仪表远程监测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网络型智能流量积算仪的功能介绍 |
2.2 通信网络的选择 |
2.3 网络型流量积算仪的设计方案 |
2.4 流量积算的数学模型 |
2.4.1 流量测量原理 |
2.4.2 介质流量的数学模型 |
2.4.3 介质密度计算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流量积算单元的设计 |
3.1 变送电压电流信号测量 |
3.2 主控单元和数模转换单元的设计 |
3.3 显示与键盘输入 |
3.3.1 显示单元设计 |
3.3.2 MAX7219 的工作方式 |
3.3.3 按键输入单元 |
3.4 时钟单元的设计 |
3.4.1 DS1302 的硬件设计 |
3.4.2 DS1302 的操作方式 |
3.4.3 系统时钟DS1302 的软件编程 |
3.5 流量积算单元的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和通信模块设计 |
4.1 数据采集 |
4.1.1 FM24C04 的应用设计 |
4.1.2 AT89C51 对FM24C04 的读写操作 |
4.2 网络故障的处理方法 |
4.2.1 AT24C512 的I~2C总线工作方式 |
4.2.2 AT24C512 的器件地址和数据地址选择 |
4.2.3 AT89C52 与AT24C512 的通信 |
4.3 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GPRS网络数据传输的设计 |
5.1 TCP/IP通信协议及GPRS网络通信特点分析 |
5.1.1 TCP/IP协议简介 |
5.1.2 GPRS网络结构 |
5.1.3 GPRS组网方式 |
5.2 系统协议数据流程 |
5.2.1 系统的通信结构 |
5.2.2 协议数据流程 |
5.3 GPRS模块硬件构成 |
5.4 实现GPRS模块的通信 |
5.4.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5.4.2 实现操作系统的移植及GPRS模块的通信 |
5.5 系统调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A)积算单元电路原理图 |
附录2:网络型流量积算仪实物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E~2PROM和MODEM的远程通信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D]. 钟美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遥感卫星有效载荷数据模拟系统研制[D]. 栗明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发射机多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其数据压缩与通信策略研究[D]. 汪广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4]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远程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D]. 王欢.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5]一种用于热网远程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D]. 张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05)
- [6]广播信号远程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文山.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7]基于GPRS的铁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J]. 王超智.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0)
- [8]基于GPRS的灌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的研究[D]. 程步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网络型智能流量积算仪设计及应用[D]. 魏思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1)
- [10]基于89C51和MODEM的远程通信系统设计[J]. 马春凤.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