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 ——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

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 ——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

论文摘要

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研究儒家心性心理学,有两个发现:第一,儒家心性学说始终赋予了心性生命的特征。从最初的生命特征关注,到朱熹以后都按照中医学思想来解说身心关系,儒家心性学说始终贯穿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这决定了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方式。第二,儒家心性学说从先秦开始就存在两个不同侧重。一个侧重是“忠恕之道”,代表作是《孟子》;另一个侧重是“太极之道”,代表作是《易传》。这两个不同侧重,最后形成了儒家两个最具影响的学派:理学和心学。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现实意义是:创造当代中国人心理生活的和谐;解决当代中国人心理环境的适应问题;为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提供资源。

论文目录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1.1.2 西方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困境
  • 1.1.3 西方心理学方法的局限
  • 1.2 选择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视角的理由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论述途径
  • 1.5 研究进路
  • 1.5.1 立足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分析
  • 1.5.2 还原儒家心性学说发展的文化背景
  • 1.5.3 以中医学的阴阳理论解析儒家的太极理论
  • 1.6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现实意义
  • 1.6.1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必要性
  • 1.6.2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迫切性
  • 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2.1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2.1.1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 2.1.2 阴阳哲学
  • 2.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中医学基础
  • 2.2.1 血气的灵性与儒家身心修养
  • 2.2.2 生命活动的主动性特征与儒家的求诸本心
  • 2.3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 2.3.1 古代宇宙理论的支持
  • 2.3.2 古代物候理论的支持
  • 2.4 儒家心性学说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
  • 2.4.1 儒、佛心性学说的比较
  • 2.4.2 儒、道心性学说的比较
  • 3 儒家心性学说初始的两个侧重
  • 3.1 孔子的心性学说
  • 3.1.1 孔子与《易传》
  • 3.1.2 孔子心性学说要点
  • 3.2 孟子的心性学说
  • 3.2.1 从忠恕之道到性善论
  • 3.2.2 孟子心性学说要点
  • 3.2.3 孟子心性学说中的生命哲学观
  • 3.3 荀子的心性学说
  • 3.3.1 从与天地准到天行有常
  • 3.3.2 荀子的心性学说要点
  • 3.3.3 荀子的心性学说评论
  • 3.4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述评
  • 3.4.1 儒家心性学说的初步形成
  • 3.4.2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局限
  • 4 汉儒宗教化的心性学说
  • 4.1 道家心性学说
  • 4.1.1 黄老之学的崛起
  • 4.1.2 道家心性学说要点
  • 4.2 汉儒的心性学说
  • 4.2.1 汉儒的公羊学简述
  • 4.2.2 汉儒心性学说要点
  • 4.3 汉儒心性学说的评论
  • 4.3.1 汉儒心性学说的贡献
  • 4.3.2 汉儒心性学说的局限
  • 5 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理学与心学
  • 5.1 儒家心性学说面临的新挑战
  • 5.1.1 佛教心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 5.1.2 佛教心性学说的优势和局限
  • 5.1.3 儒学与佛教的冲突
  • 5.2 朱熹理学时代
  • 5.2.1 理气学说
  • 5.2.2 天人关系
  • 5.2.3 天命观和人命观
  • 5.2.4 心、性、身
  • 5.2.5 形神一元论
  • 5.2.6 形神平衡理论
  • 5.2.7 形神运动的整体协同
  • 5.3 朱熹心性学说的评论
  • 5.3.1 生命哲学观点
  • 5.3.2 研究方法
  • 5.3.3 意义与局限
  • 5.4 理学的政治化推动及王夫之、戴震的心性学说
  • 5.4.1 朱熹心性学说的政治化推动
  • 5.4.2 王夫之的天命日新
  • 5.4.3 戴震等的训诂求源
  • 5.5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后的心学
  • 5.5.1 陆九渊的心学
  • 5.5.2 湛若水的心学
  • 5.5.3 王阳明的心学
  • 5.6 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动力
  • 6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批判与重建
  • 6.1 儒学批判及相关的心性问题
  • 6.1.1 新文化运动的心理原因及引发的心性问题
  • 6.1.2 “思想大统一”运动的文化原因
  • 6.1.3 “新全盘西化”与传统文化复兴
  • 6.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重建
  • 6.2.1 生命特征的儒家心性学说
  • 6.2.2 儒家心性干预方式
  • 6.2.3 重建儒家心性心理学的方法
  • 6.2.4 重建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新心性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构[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2].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确立与体系构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中国性心理学的发展[J]. 中国性科学 2019(07)
    • [4].创造性心理学[J]. 中国图书评论 2018(03)
    • [5].性心理学的研究与普及[J]. 中国性科学 2017(06)
    • [6].出轨背后的性心理学[J].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8(08)
    • [7].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两性心理学课中的运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07)
    • [8].彰显心理学的价值维度:批判性心理学思想探析[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9].心理学中国化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典范——评《新心性心理学宣言》[J]. 心理研究 2008(05)
    • [10].两性心理学对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设置影响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6(05)
    • [11].新心性心理学对多元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超越[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01)
    • [12].《性心理学》课堂教学须防止色情倾向[J]. 南方医学教育 2015(01)
    • [1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J]. 新课程(小学) 2008(07)
    • [14].构建中国自己心理学的努力和尝试——评《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J]. 心理研究 2009(06)
    • [15].心理生活解读[J]. 法制与社会 2009(34)
    • [16].人人能创造,创造须努力——读林崇德教授的《创造性心理学》[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1)
    • [17].利用创造性心理学要素提高物理教学质量[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12)
    • [18].《创造性心理学》书评[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05)
    • [19].新心性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创新[J]. 阴山学刊 2011(06)
    • [20].当文学遇上心理传记学:一种文学性心理学的探究与认识[J].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 2015(00)
    • [21].论俄罗斯未来教师系统性心理学知识培养[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03)
    • [22].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3].劳模书架[J]. 当代劳模 2012(08)
    • [24].新心性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变革[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5].一本让人心生崇敬的书——读霭理士《性心理学》[J]. 湖南教育(B版) 2016(09)
    • [26].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7].5大“男”事,你不必在乎[J]. 婚育与健康 2009(19)
    • [28].夫妻“沟通”不“通”怎么办?[J]. 家庭之友(爱侣) 2011(06)
    • [29].性爱要温柔 还是要猛烈[J]. 家庭之友(爱侣) 2012(10)
    • [30].做不到整体把握出不了优质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11)

    标签:;  ;  ;  

    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 ——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