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探讨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对玉米株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与分析,对于促进玉米耐密型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玉米紧凑株型自交系豫82和松散株型自交系沈137为亲本构建了F2:3家系群体,在三亚、郑州环境条件下对玉米株型相关性状在表型上进行了遗传特点的分析,构建了具有197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定位及效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三亚、郑州环境条件下,叶夹角、叶向值、叶长、叶宽、株高、穗位高在F2:3家系间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229个家系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可做进一步遗传分析;各性状在F2:3家系群体分布的偏斜度、峰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符合正态分布,且均有较大的变异幅度,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因此,用此F2:3家系群体可以对这些性状进行QTL定位与分析。2.三亚、郑州环境条件下,叶夹角、叶向值均表现出中亲优势,广义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89,0.84;叶长、叶宽、株高、穗位高均表现出超亲优势,广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0.62,0.55,0.70,0.62。所有F2:3家系平均值,除株高高于双亲平均值外,其余5个性状均接近双亲平均值。叶夹角、叶向值均有一定数量的单向超亲植株,叶长、叶宽、株高、穗位高均有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植株。3.利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b软件和197个共显性SSR标记构建了一张F2:3家系群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图谱总长度2730.6cM,全基因组平均图距13.86cM,最小图距0.1cM。4.三亚、郑州环境条件下,对株型性状进行QTL定位及效应分析,共检测到40个QTL,4个QTL同时被检测到,共检测到36个不同的QTL。其中,三亚环境下检测到20个QTL,分布在第1,2,3,4,5,7染色体上,其中分布在第1染色体上的较多,有7个QTL;郑州环境下检测到20个QTL,分布在第1,2,3,4,5,7,8,9,10染色体上,其中分布在第1染色体上的较多,有6个QTL。叶夹角、叶向值、叶长、叶宽、株高、穗位高在2个环境条件下定位到的QTL数目分别为7,10,3,6,8,6。5.叶夹角、叶向值、叶长、叶宽、株高、穗位高均定位到了效应值较大的QTL,且与两侧标记距离较近。就叶夹角而言,在第1染色体bin位点1.02定位到一个效应较大的QTL,标记区间为umc1166-umc2226,贡献率为14.73%。就叶向值而言,在第1染色体bin位点1.02定位到一个主效QTL,标记区间为bnlg1803-umc2171,贡献率为20.35%。就叶长而言,在第10染色体bin位点10.03定位到一个效应较大的QTL,标记区间为bnlg1655-umc1863,贡献率为13.09%。就叶宽而言,在第3染色体bin位点3.01/3.02定位到一个效应较大的QTL,标记区间为umc2377-umc1057,贡献率为24.15%。就株高而言,在第7染色体bin位点7.01定位到一个效应较大的QTL,标记区间为umc2160-umc1270,贡献率为14.45%。就穗位高而言,在第4染色体bin位点4.08定位到一个效应较大的QTL,标记区间为umc2287-umc1371,贡献率为17.64%。6.三亚、郑州环境条件下,叶夹角检测到2个共同的QTL。qLA1a位于标记区间umc1166-umc2226,在两个环境条件下的贡献率分别为11.57%、14.73%。qLA1b位于标记区间bnlg1803-umc2171,在两个环境条件下的贡献率分别为10.57%、13.23%。叶向值检测到2个共同的QTL。qLOV1a位于标记区间umc2226-bnlg1803,在两个环境条件下的贡献率分别为18.84%、15.22%。qLOV1b位于标记区间bnlg1803-umc2171,在两个环境条件下的贡献率分别为20.35%、20.12%。qLOV1a所在标记区间的长度为7.5cM,在玉米株型改良中可以使用标记umc2226、bnlg1803进行辅助选择。7.从检测到的QTL在10条染色体上分布情况来看,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数目远远多于其他染色体,而且这些QTL几乎全部集中在标记umc1166、umc2226、bnlg1803、umc2171之间。另外,这些QTL标记之间集中了决定玉米株型特点的叶夹角、叶向值的绝大部分QTL,且这些QTL均具有比较大的LOD值和较大的贡献率,效应值的来源也表现出非常好的一致性,推测这几个标记附近极有可能存在控制玉米叶夹角、叶向值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