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地方民众开始对本土文化进行宣传和保护,以塑造一个有凝聚力的,有独特正统身份的共同体,期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通过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作为自己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自信,获得地方话语权。因此,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如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戏曲、工艺等等,陆陆续续被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民众对历史记忆是如何建构使得而这些文化资源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的呢?为此,本文选择广西平乐县的“宾公传说”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仙话地理先生如何成为显赫的征蛮将军的传说。本文写作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是分析“宾公传说”这个文本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第二个是呈现传说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的几种机制,即文本记忆和活态记忆;第三个是探析历史记忆是如何建构的,以及文献与传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的结构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介绍平乐县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田野调查点乐山里(即宾氏家族生活的聚集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人文环境等概况。其次是呈现民间文献和口头叙事中“宾公传说”文本以及文本所包涵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作为论文的第三部分;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分析文本形成的原因,即解读人们是在什么心理需求下创造传说作为其历史记忆的,以及将尝试分析隐形的民间历史记忆如何生存的,即如何不通过文字记录而被传承的。第五部分即论文最后部分,试图能够解读文本所储存的记忆蕴涵的历史信息,可以呈现的地方“历史事实”,同时探析地方历史记忆是如何得到建构的,在现实利益中传说与历史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这些历史记忆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的。本文的核心问题即是要解释:在当代生活中民间传说是如何建构地方民众的历史记忆的,以及如何利用历史记忆来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从本文所选取的个案来看,地方民众对历史的“记忆”并不是有条不紊的,而是十分混乱的。然而,正是这种“凌乱”的记忆方式,才使得他们对历史记忆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通过不断地建构,加入新的历史成分,使得记忆不断鲜活,这些对当地人们来说,其意义更大于“真实”历史的意义。本文的选题“祖先传说与历史记忆的建构”,意在解释代当代语境下口头叙事文本的不断演变,而以此来分析地方民众是如何呈现其历史记忆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虚实相间:东汉碑刻中的祖先书写[J]. 中国史研究 2020(02)
- [2].《祖先之护佑》[J]. 印染助剂 2018(07)
- [3].祖先形象与周人的祖先崇拜[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4].祖先的厚望[J].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0(08)
- [5].【人类祖先】[J]. 宝藏 2019(02)
- [6].同一祖先[J]. 岭南音乐 2019(05)
- [7].祖先[J]. 海燕 2018(05)
- [8].同一祖先[J]. 岭南音乐 2018(02)
- [9].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15(12)
- [10].马的祖先始祖马[J].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5(Z2)
- [11].庄稼也是我们的祖先[J]. 中国诗歌 2015(12)
- [12].祖先[J]. 小学生学习指导 2016(08)
- [13].动植物老祖先诞生之谜[J].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3(12)
- [14].祖先[J]. 中国诗歌 2013(12)
- [15].为什么说蜻蜓是飞机的祖先[J]. 今日中学生 2012(07)
- [16].心头的祖先——黔东南记游三章[J]. 杉乡文学 2012(05)
- [17].《祖先》[J]. 广播歌选 2012(02)
- [18].谁是它们的怪祖先[J]. 小学时代 2012(10)
- [19].祖先祖先[J]. 大理文化 2012(11)
- [20].祖先[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12)
- [21].祖先[J]. 视野 2010(21)
- [22].祖先祭(外二首)[J]. 绿风 2011(04)
- [23].祖先在庄稼地里守望[J]. 岁月 2008(07)
- [24].被送走的“祖先”——云南德宏景颇族丧葬仪式的宇宙观探析[J]. 开放时代 2020(06)
- [25].两周金文中效法祖先之德的观念及其演变[J]. 史学月刊 2019(12)
- [26].拉祜族苦聪人的祖先祭拜[J]. 法制博览 2015(06)
- [27].这里,或是我们祖先的出发地[J]. 中华儿女 2013(17)
- [28].祖先(节选)[J]. 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 2009(12)
- [29].研究发现鲸的祖先像鹿又像长腿老鼠[J]. 家教世界 2008(03)
- [30].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历史记忆问题——以对共有祖先的追述为视角[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