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卡债风暴问题研究

台湾卡债风暴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自1998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来,在经济结构转变之下,台湾银行业为求获利与生存,遂转移重心至消费金融业务,尤以双卡业务更被视为获利的“金鸡母”,业者争相抢进,积极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加上这些年来,随着政府财经政策趋向国际化、自由化、及外汇管制的松绑,致使台湾整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消费能力相对升高,俗称“塑料货币”之信用卡,已成为普遍的支付工具,进而使得持信用卡之“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形态已蔚成风气。据财团法人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之统计数据足见一斑,2005年底系近年来信用卡发展成果最高峰,该年之流通卡数45,494千卡系1996年5,467千卡之8.3倍;签帐金额1,420,984百万元系1996年272,387百万元之5.2倍。据了解对于双卡放款规模快速增长,主管机关监督不周、疏于管理,发卡乱象横生,和持卡人偏差之消费观念,加上代办营销及广告推波助澜,银行委外催收发生不法催收或暴力讨债案件,始衍生出现今卡债问题。本次风暴不仅致使卡奴个人破产,想不开而自杀,银行亦连续两年大额打销呆帐,导致不少银行遭受历年来最大亏损,而不得不重新拟订或暂停信用卡业务,严重者更面临被并购之存续决择,甚至民间消费能力亦明显受影响,因此其涉及范围既深且广,包含社会、金融及经济层面。另针对2003年韩国类似卡债风暴进行剖析和比较,从中了解其对韩国之冲击比台湾更为严重许多,反观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的中国大陆,民间消费能力正逐年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中,消费习惯亦在改变,由现金改为刷卡支付行为,促使大陆银行无不积极开拓信用卡业务,就连国际间各发卡机构亦全面看好大陆未来市场,适逢大陆市场起飞阶段,拟藉由台湾与韩国二个案例,供作事前防范之参考,俾利完成妥善准备,免除那惨痛地代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范围与创新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 1.6 论文框架
  • 2 台湾卡债风暴之剖析
  • 2.1 双卡之定义与比较
  • 2.2 台湾信用卡之演化
  • 2.3 台湾现金卡之由来
  • 2.4 卡债风暴形成之缘由
  • 2.5 台湾卡债对社会之冲击
  • 2.6 台湾卡债对金融业之影响
  • 3 韩国卡债风暴之剖析与比较
  • 3.1 韩国卡债风暴之概述
  • 3.2 与台湾卡债之比较
  • 4 台湾卡债问题之善后与防范
  • 4.1 政府监理机关之因应措施
  • 4.2 债务协商机制之建立
  • 4.3 个人破产法之修订
  • 5 后卡债时代之发展趋势
  • 5.1 转型健康体质消费之经营模式
  • 5.2 市场区隔与分众化经营
  • 5.3 回归"使用者付费"原则
  • 5.4 未来市场趋向整合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台湾卡债风暴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