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脑电图及智力测验分析

多动症儿童脑电图及智力测验分析

一、儿童多动症脑电图与智力测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刘壁仪,张媛[1](2021)在《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视频脑电图异常改变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视频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及其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7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收治的80例学龄期多动症患儿作为甲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72例学龄期儿童作为乙组。两组均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对比脑电图异常情况,采用中国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估其智力水平,比较甲组脑电图正常者与异常者的智力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学龄期多动症患儿的视频脑电图异常情况与智力水平的关系。结果甲组脑电图异常率为23.75%(19/80),其中9例表现为α波形欠整齐及调节调幅欠佳,θ波增多且呈弥散或阵发性出现,θ/α、θ/β比值升高,6例表现为θ波弥漫性活动、δ波增多、左右不对称及有少量癫痫样放电,有4例表现为明显δ波活动、弥漫性慢波异常且多伴癫痫样放电;乙组脑电图异常率为6.94%(5/72),其中4例表现为θ波弥漫增多及基线不稳、调幅不佳,1例表现为δ波增多且形态不规则;甲组视频脑电图异常率高于乙组(P <0.05);两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VIQ、PIQ及FIQ等级(优秀+中上+中等)占比低于乙组(P <0.05);甲组脑电图异常者的VIQ、PIQ及FIQ的等级与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异常者VIQ、PIQ、FIQ等级(优秀+中上+中等)占比低于正常者(P <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与其VIQ、PIQ和FIQ水平呈正相关(rs=0.579、0.583和0.562,P=0.002、0.006和0.005)。结论部分学龄期多动症患儿有脑电图异常改变及智力水平下降的表现,且脑电图异常者的智力水平降低更为明显,脑电图异常与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刘振权[2](2018)在《靳三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为常见的儿童或青少年的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ADHD属于心理行为性疾病的范畴,关键临床表现包括注意缺陷、冲动控制力差为以及过度活动的,一般状态下还表现为患儿的学习出现困难、认知功能以及品行出现障碍等症状。ADHD常见于儿童,其发病的高峰期在学龄前(preschool),一般情况下为慢性病程。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情况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儿童的ADHD患病人口约占儿童人口的一成,国外儿童的ADHD患病人口约占儿童人口不到一成,中国。据统计,中国中国到现在为止,在所有的学龄前人口中,大约有2000万的学龄期儿童被诊断为ADHD,远远超过其它儿童精神障碍疾病,ADHD已经被列为学龄儿童精神障碍疾病的首要疾病。在性别方面,男性学龄前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学龄前儿童,男女比例大概是5:1。目前,中国儿童ADHD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患病儿童越来越多。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障碍(与年龄无关),不能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过度的活动和多重冲动,并且伴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行为紊乱、对抗性脱发。情感障碍和学习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性障碍、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抵抗均为外向性障碍。内向障碍、躯体化障碍、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均为内倾性障碍。ADHD患者中大概有三成的患者在成年以后,其相关的的临床症状仍然不会自行减少,有点患者会终生患病。如果患儿的主要变现为冲动或者是多动,那么患儿极可能会遭受因多动引起意外伤害,比如说交通事故(traffic accident)、机械伤害(mechanical injury)、意外跌落(accidental fall)和烧烫伤害(burns)等,这些意外伤害大多数时间都发生在患儿的家庭,或者学校以及社区。假设对于这些病理行为采取有效早期的临床干预措施,患儿无疑会在其认知、职业表现、社交能力、学习、情感表达等重要能力上存在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抑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病情严重者会形成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和药物滥用(substance abuse),更有甚者会有违法及犯罪等行为出现,所以,ADHD对于患者、患者家庭甚至是社会都有非常大的危害,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社会安定的危险因素。到现在为止,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社会各界特别是医疗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ADHD的社会家庭危害,对于ADHD的精兵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已经成为当今医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患儿的不同年龄,采取多学科、长期、多模式、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治疗强调综合干预,药物治疗是基础,行为矫治和训练教育等也很首要。2011年美国儿科掌握发表了新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诊疗指南,即南推荐:4-6岁建议行为治疗为主;7-11岁推荐药物治疗加上行为治疗;对12-18岁推荐药物治疗为先,行为治疗为后,同时配合适宜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儿童的短期症状。药物治疗应以个体化原则为基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达到最佳剂量并维持治疗。目前,治疗ADHD的主要药物有精神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等。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中医对ADHD辩证分型常把其分为肾虚肝旺、心脾两虚、心肾失调、心肝火旺、肝郁脾虚、痰火扰心、瘀血内阻等多个证型,其中肾虚肝旺型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根据辩证分型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剂治疗:肾虚肝旺用三甲复脉汤、六味地黄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逍遥散合百合地黄汤;心脾气虚用归脾汤、甘麦大枣汤、养心汤;湿热内蕴、痰火扰心型用温胆汤;瘀血内阻、脑络失养用补阳还五汤;脾虚肝旺用丹桅逍遥散加减;心肾阴虚用生脉散合安神定志汤、知柏地黄汤。针灸治疗儿童ADH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操作简便、无显着副作用、疗效明确的特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单用针刺,有的选用头针,有的选体针,有的单用耳针或者耳穴贴压,有的选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或者梅花针或者拔罐等综合疗法。现代医学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针刺的作用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关。柴氏认为,小儿多动症患儿多伴有神经发育迟缓,针刺治疗可促进大脑神经纤维生长发育,增加大脑皮层突触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及反馈效率,提高注意水平,尤其主动注意水平;针刺可激活的神经元细胞活性,有功能影像学研究显示针刺可引起多处皮层、皮层下区域、边缘系统和脑干区域的功能活动,这个脑区参与了视觉、触觉、体觉等反应。研究显示,小儿多动症患者的海马前侧区域和杏仁核功能活动减弱,而海马和杏仁核是学习和记忆活动重要的参与脑区,并且,杏仁核参与情感编码活动,杏仁核、海马均与脑干和下丘脑有一定的活动连接,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共同影响神经系统中的唤醒和机动状态调节。针刺时,大脑皮质的信号值增强,血氧饱和度升高,提示针刺可以提高脑区血液循环和脑组织的摄氧能力,改善脑组织内的能量代谢,促进脑组织的损伤修复。同时,针刺可调节血管运动的平衡,兴奋脑动脉壁相关受体,以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氧和能量代谢情况。本研究探讨靳三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心脾两虚证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中药十味甘麦大枣汤治疗组对照,旨在验证靳三针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心脾两虚证的治疗效果,以便为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提供新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18年1月在南海妇幼保健院门诊诊治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心脾两虚证患儿。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儿科学》(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分为针刺组和中药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予靳三针治疗,针灸处方:主穴:百会穴、四神针、颞三针。配穴:脑户、神庭、内关、神门、足三里,根据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作针对性的选穴。针刺操作:针具:30号1寸华佗牌针灸针;针法:头部穴位平刺0.8寸左右,四神针针尖分别向外平刺,颞三针沿皮向下平刺,四肢穴按常规深度直刺0.8寸。每支针入针后均要求做到“有根”、“有神”(即进针后针身可稳定地刺在穴位上,不会因患儿扭动肢体而“摇摇欲坠”)。进针得气后,以平补平泻为主,头部穴位针刺后留针20分钟,约510升钟捻转1次;体针一般不留针,每日1次,4周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中药组接受中药口服治疗。中药药剂:十味甘麦大枣合剂。配方如下:夏枯草10克,白芍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浮小麦30克,丹皮10克,茺蔚子10克,龙齿15克,白蒺藜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3岁以下患儿每次服5ml;37岁患儿每次服10ml;7岁以上患儿每次服1520ml。每日3次,4周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针刺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中药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升比较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对主症改善经差值经配对t检验比较,针刺组优于中药组。3、针刺组经治疗后,所有病例纳食均为正常,除形体、记忆力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外,其他症状的前后积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1)。中药组病例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比较,除形体、流汗、记忆力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外,其他症状的前后积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1)。两组对次症改善经差值比较(成组T检验),除形体、流汗、记忆力比较没有差异(p>0.05);其他症状均有显着差异(P<0.001),针刺组差值大于中药组。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6.67%,中药组总有效率为33.33%,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5、年龄310岁的患儿针刺治疗的疗效优于中药十味甘麦大枣合剂(p<0.05),大于10岁的患儿两组比较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6、同组不同病变程度、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疗效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靳三针和中药十味甘麦大枣合剂对心脾两虚型多动症患儿均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注意力障碍和多动等关键症状,改善诸如神疲乏力、纳差、睡眠不佳等心脾两虚的症状。靳三针疗法和中药十味甘麦大枣合剂相比较,靳三针疗法的总有效率和对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中药十味甘麦大枣合剂,尤其3-10岁的患儿运用靳三针治疗效果更佳。

鄢靖雯[3](2018)在《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学龄前的教育机构中存在着这样一群具备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的肢体健全、外表正常。与同龄阶段的孩子相比,他们行为问题突出。在老师眼中,他们是令人头疼的“调皮”孩子,永远都停不下来,会不停地制造麻烦。过于活泼的他们,时常会扰乱课程秩序,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由于注意力的缺失,行为上的偏差,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在正常教育机构中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存在困难,与同伴交往产生困难,甚至产生诸多的情绪问题。但其严重程度又不足以将他们安置到特殊教育机构之中。于是,他们就成为了边缘儿童中的一员,以“问题儿童”的身份,游离于正常教育机构之中。本研究选取了一名具有多动倾向的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个案的家中对其进行以社会性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干预,建设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帮助个案改善目标问题行为,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以及回归主流教育做准备。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案例进行整体性探究。在筛选研究对象时,本研究并没有根据某一现成的诊断概念来选取个案,而是就边缘儿童存在的事实来选取个案的。在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的同时,借用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应用行为分析原理以及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性教育理论,在家庭环境下对个案进行教育干预实践。一方面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生存环境和具体的行为问题,致力于解决幼儿本身存在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家庭成员的合作,一起学习理论、讨论个案存在的问题,思考最优的处理方式。不断地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形成正向支持的教育方式,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幼儿后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观察、了解与干预,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如今,家长能灵活应对孩子的突发情况,面对突发的问题行为,家长会先考虑孩子,能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在理解之后,正确解读、合理看待孩子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去帮助孩子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如今,个案养成了良好的一日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取得进步,情绪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虽然个案的目标问题行为获得改善,行为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相比初见时的状态趋于缓和,但冲动-多动的行为表现依旧存在。例如:侵扰他人、在适当的场合表现不适当的行为。反思研究,对孩子的教育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虽然短期干预中行为改变的成效较缓慢,甚至不一定有效,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保持理智且持之以恒。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是孩子成长道路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个案的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理解与包容,共同制定管教规则并坚持执行。2.接纳孩子的不足,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赞美并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坚持观察孩子的行为,积极正向地应对突发的行为状况。少说教,多指引孩子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带领孩子动手去做,在做中积累经验。3.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状态。遇到难题时,及时反馈家中出现的问题情况。向教师寻求专业指导,与教师共同合作解决问题。4.保持理智,不尝试无科学依据的干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是安全的,不危害身体健康的。5.参考医生的教养建议,定期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状况,让孩子得到及时的诊治与护理。

苏晶晶[4](2017)在《多动症患儿的适应行为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的关系探索》文中提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我国多简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近年来对于多动症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但将研究方向指向患儿的家庭功能的学者并不多,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将家庭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认为家庭所呈现出来的结构、组织以及交互作用模式为家庭成员行为的决定因素。本研究基于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就诊,并符合DSM-Ⅳ中关于ADHD诊断的3~12岁患儿46名,同时于同城小学及社区中选取年龄及性别等相匹配的正常3~12儿童46名作为对照组。研究工具为《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通过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多动症患儿的适应行为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但自身随年龄增长有一定发展潜力。(2)多动症患儿的家庭功能状况不良。多动症患儿的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角色2个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5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1)。(3)多动症患儿的适应行为与家庭功能存在显着相关;并且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反应因子对患儿的适应行为能力具有预测作用,情感反应因子和沟通因子对患儿的独立社会/自制能力有预测作用。(4)社会支持对于家庭功能中的情感介入因子和适应行为商数ADQ之间具有显着调节效应。

方琼杰[5](2017)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各量表评分及检测结果的变化和随访结果,并与静灵口服液组对照,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以及提供静宁颗粒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依据,为本方进一步开展重大新药的研发提供临床依据。2.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动物-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学习记忆能力,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以及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为本方临床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支持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方面,将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同时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2013年第五版(DSM-V)中儿童ADHD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静宁颗粒组30例和静灵口服液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静灵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有效率,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中医证候评分、行为学量表评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多动指数、划消试验的改善情况以及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结束后2月对有效病例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进行随访,观察有效病例的远期疗效。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将4周龄的SH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d后,随机将SHR大鼠分为6组,静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盐酸哌甲酯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将同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静宁颗粒剂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用量为3.86mg/kg;盐酸托莫西汀组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开始每天给药后进行一次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大鼠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的表达情况,用SYBR GreenⅠ 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28例患儿中,显效5例(17.9%),有效19例(67.9%),无效4例(14.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26例患儿中,显效4例(15.4%),有效17例(65.4%),无效5例(19.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77%;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中医主证、次证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效果明显;对照组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治疗前后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后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后患儿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亦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量表积分改善情况相比,治疗组疗后比对照组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后多动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划消计分的改善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情况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以及疗后错划字数改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软神经体征得到改善,阳性率明显降低,阴性率明显提高。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颗粒和静灵口服液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各组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影响:第2、3天,模型组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延长(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专注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第2天明显缩短(P<0.05),第3天逃避潜伏期时间与模型组相比,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均缩短(P<0.05)。第4、5天,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缩短(P<0.05),第5天静宁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择思达组相比时间减短(P<0.05)。与正常组相比,择思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各组大鼠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第2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专注达组相比,游泳距离延长(P<0.05)。第3天,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游泳距离减少(P<0.05),其余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第4、5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干预组相比,游泳距离均延长(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择思达组及正常组相比各天游泳距离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撤台实验大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除外静宁高剂量组,各干预组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择思达组与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及模型组相比,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60s内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减少(P<0.05),静宁颗粒中、低组、择思达组与模型组相比穿越次数增加(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正常组及择思达组相比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纹状体及前额叶多巴胺转运体(DAT)mRNA表达水平比较:对于大鼠纹状体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专注达组和静宁颗粒中、低剂量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对于大鼠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择思达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专注达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神经递质结果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及静宁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中NE、DA、5-HT含量明显增高,择思达组DOPAC、5-HT含量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宁颗粒高剂量组NE、DA含量显着降低;与择思达组相比,静宁中剂量组5-HIAA降低。结论:静宁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证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要症状(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改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其临床治疗总疗效与静灵口服液相当,二药均有补肝肾之功,以达宁神益智之效。然静宁颗粒偏补气阴,对多动症气阴两虚证具有明显疗效,临床能够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并且,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总体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静宁颗粒既可以影响SHR大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又可以影响撤台后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因此可以使SHR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与临床一线阳性药物择思达相比,静宁颗粒对记忆能力的改善稍次。静宁颗粒能够提高大鼠脑纹状体中DA、NE、5-HT含量,降低纹状体和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表明静宁颗粒与专注达组一样,能够下调SHR大鼠额叶-纹状体回路中D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突触前神经元对DA的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DA浓度,改善了中枢DA的神经信号传导功能,从而起到对ADHD的治疗作用。

谢慧雯(Tse Wai Man Lucy)[6](2016)在《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kinetic disorder, ADHD)亦称小儿多动症、儿童多动症(hyperkinetic disorde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时期,若控制不当,亦会影响到患儿的青少年时期以至于成年时期。本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障碍(与年龄段无相关性),无法对一事物保持持久注意力,有活跃过度及多发冲动行为等,同时该病还伴有多种心理问题如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等。关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医学界仍无明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关联,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多发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由于诊疗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本病的普及意识慢慢增强,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英国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荷兰的患病率约为5%-20%,美国的患病率约为3%-5%,日本的患病率约为4%,而根据我国报告显示学龄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3%-13.4%。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发生于6-7岁,并约有70%的患儿会发展至青春期,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直至成年仍未恢复,因此若不及时医治,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以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因此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对于本病的积极研究也在逐渐开展。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药物与心理干预、行为锻炼为主,但这些疗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针刺疗法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逐渐为临床工作者所熟悉及应用,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亦逐渐扩大。中医治疗讲究的是辨证分型论治,其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制定出各异的临床治疗方法,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报导不断增多,但其经验尚处于初级阶段,多为病例报导内容,对本病的临床机理分析及治疗尚偏于较肤浅的阶段,故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本病是涉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其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原因亦较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综合的治疗,方能取得较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在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临床症状有其优势的一面,故需要继续发扬光大。方氏头针疗法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的临床治疗特色,临床治疗上根据头部分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对应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临床治疗上更加贴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向,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以期验证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寻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作用机制。目的:在本研究试验中,采取的是严格的随机对照法,旨在比较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西药利他林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以及观察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和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并分析方氏头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试验纳入的是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香港复康矫形中心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共计60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其舌脉象辨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证型,然后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中,而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方氏头针疗法及口服西药利他林,并根据其临床证型的不同,同时配合不同的体针疗法治疗,而对照组则仅予以口服利他林,6岁以上儿童一次5 mg,一日2次,早餐或午餐前服用;按需每周递增5-10 mg,一日不超过40mg。以3个月为1个疗程。针刺每周作5天治疗,每周休息周六和周日2天,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研究开始之前及第1、2个疗程结束之后对患儿家长进行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调查,来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的观察指标,同时亦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所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及Conners父母问卷结果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结果:2组患儿纳入研究之时,各组的基线资料(性别构成、年龄比例、病程组成、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SNAP-IV量表评分及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是具有可比性。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再次对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经过治疗后,组内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的治疗针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再次对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之后,分别对SNAP-IV量表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亦可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利他林口服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应用口服利他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对SNAP-Ⅳ量表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而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SNAP-Ⅳ量表评分均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SNAP-Ⅳ量表评价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之后,对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亦可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认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应用口服利他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对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而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CRT智力测验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RT智力测验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总的疗程结束之后,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u=2.50,P=0.01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结论:经过本试验的研究,治疗组的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其回归正常生活与学习,而且方氏头针操作简便,安全性有保证,在本临床实验进行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而且本病的故患儿对本实验治疗方案依从性好,故方氏头针疗法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的有效治疗方法。

郭玉清,韩新民,朱先康,周正,马丙祥,张葆青,李燕宁,封玉琳,薛征,汪永红,李一民,姜志梅,徐金星,岳维真,向希雄[7](2015)在《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9家协作组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70例儿童多动症患儿,按照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进行辨证施治,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及行为量表积分、多动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通过中医证候及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评价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程患儿的疗效差异。结果进入路径的270例患儿中有15例退出,实际完成研究255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及行为量表总积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积分、多动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均P<0.01)。患儿疾病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7.8%(224/25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7.5%(223/255)。分别从中医证候或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路径中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不受性别、年龄、病程的影响。结论采用中医临床路径对多动症患儿进行干预可改善患儿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状,其疗效不受性别、年龄、病程影响。

黄良宇[8](2015)在《调任通督针剌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西药治疗组相对照。通过客观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期望为多动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台湾新天地诊所临床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且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患儿68例,调任通督针刺治疗组34例,西药对照组34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第四版关于小儿多动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型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相关诊断标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病例按设计要求观察、治疗,病例分组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刺治疗,主穴为大椎、长强、鸠尾,辨证配穴: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肾虚肝旺型:加太溪、三阴交、行间;痰火扰神型:加丰隆、少府、三阴交。隔天针刺一次,14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药物为利他林,14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效评定指标为:《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SNAP-Ⅳ评定量表、瑞文测验联合型智力测定。疗效评定标准主要参照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标准及SNAP-Ⅳ评定量表的得分率。结果:治疗前调任通督针刺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例数、中医证候评分、SNAP-Ⅳ评定量表总得分、Raven’s智力测定评分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具可比性。临床疗效比较和疗效评定标准结果如下:①多动症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调任通督针刺法在短期治疗后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中医证候表现,其长期疗效更为显着。西药治疗的短期疗效不明显,但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中医临床症状。从整体疗效而言,对于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中医证候表现,调任通督针刺法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②中医证候各项比较调任通督针刺治疗组方面,治疗后的多动不宁、学习困难、五心烦热、盗汗的证候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多言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涣散、眠差易惊、纳呆比治疗前的得分也有所减少(P<0.05);而急躁易怒、口干多饮证候无明显改善(P>0.05)。西药治疗组方面,治疗后的多动不宁有显着改善(P<0.01);多言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五心烦热、盗汗、纳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证候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治疗前后SNAP-Ⅳ评定量表得分比较治疗28天后,调任通督针刺法对于改善多动症患儿的SNAP-Ⅳ评定量表总评分有一定作用,治疗56天后,其得分下降情况更为明显。西药治疗组在长期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动症患儿的SNAP-Ⅳ评定量表总评分。因此,对于缓解多动症儿童注意缺陷、多动任性、学习困难等方面的临床表现,调任通督针刺法相较于西药治疗疗效更好。两组SNAP-Ⅳ评定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其它症状各项得分比较方面:四个疗程的治疗后,调任通督针刺治疗组在注意缺陷及多动冲动的总评分方面,与西药治疗组相比较,得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症状的评分方面,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说明,调任通督针刺法可较好的改善多动症患儿注意缺陷症状,如无法专注于学习、日常生活易遗忘东西、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而分心;对于多动任性的症状,调任通督针刺法比西药治疗的效果也更为明显。④ Raven’s智力测定评分比较治疗28天后,调任通督针刺法、西药治疗对于改善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水平均无明显疗效;治疗56天后,调任通督针刺法组、西药治疗组的智力测定总评分均有所提高,Raven’s智力测定一种非语言型的智力测验,其分值与智力水平呈正比,由此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水平,但两种疗法之间的差异不明显。⑤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比较调任通督针刺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7.65%、52.94%、20.59%、8.82%,总有效率为91.18%;西药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5.89%、29.41%、35.29%0、29.41%,总有效率为70.59%0。经Ridit分析,Z=3.96,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调任通督针刺疗法对于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中医证候,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⑥小儿多动症症状疗效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1.76%、38.24%、32.35%、17.65%,总有效率为82.35%;西药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5.88%、23.53%、41.18%、29.41%,总有效率为70.58%。经Ridit分析,Z=1.59,小儿多动症症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在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症状方面,调任通督针刺疗法比西药治疗疗效更为明显。结论:综上所述,调任通督针刺疗法和西药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包括中医证候表现(多动不宁、学习困难、五心烦热、盗汗、纳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SNAP-IV评定量表总评分,改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任性、学习困难等方面的临床表现,提高患儿的智力水平。但是,在改善中医证候表现方面,调任通督针刺疗法比西药治疗更具优势;对于降低多动症患儿的SNAP-IV评定量表总评分,调任通督针刺组在经过短期治疗后即可见效,而西药治疗组的短期疗效不明显。关于提高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水平,两种疗法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之下,在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症状方面,调任通督针刺疗法比西药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何彩娣,郎伯旭,金灵青,李冰[9](2014)在《头针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头针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ADHD的较佳方法。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生物反馈的基础上加头针治疗,头针取顶中线、顶旁1线、百会、四神聪等。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韦氏智力测验FIQ值、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CIH评分、脑电图的θ波/β波比值、视听整合连续性测试的综合反应控制力商数(FRCQ)和综合注意力商数(FAQ)的评定情况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治疗后FIQ值、FRCQ与FAQ评分均增高(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增高更显着(均P<0.05);两组治疗后CIH评分、θ波/β波比值均显着下降(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43/47),优于对照组的83.3%(40/48,P<0.01)。结论:头针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优于单纯生物反馈治疗,可快速改善ADHD患者的核心症状,从根本上改变患儿脑电波波形且疗效显着而巩固。

郭玉清[10](2014)在《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些疾病所制定的,最合适、能为多数患者接受的诊疗计划,其诊疗计划具有规范性,不仅能减少治疗天数及费用,同时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使患者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近年来,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环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制定、实施临床路径规范管理的要求。目前临床路径在西医领域引用已较为广泛,但在中医药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江苏省中医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制定了《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目的:完成协作组的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总结儿童多动症临床研究病历报告,对本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研究方法:应用该路径对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进行初步观察和评价。选取病例270例,分9个试点单位,每个单位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证型的动态变化、临床疗效、变异及处理等指标,初步探讨本路径的实施效果。结果:270例中15例病例退出路径,实际完成病例255例。在疾病临床疗效评价方面,达到临床痊愈37例(14.5%),显效77例(30.20%),有效110例(43.1%),无效31例(12.2%),总有效率为87.8%。治疗前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评分及多动指数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价方面,达到临床痊愈36例(14.1%),显效77例(30.2%),有效110例(43.1%),无效32例(12.5%),总有效率为87.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及主要证候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总评分及主要证候评分显着下降。结论:本路径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显着,,设计科学、规范,可行性好,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完善推广。

二、儿童多动症脑电图与智力测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多动症脑电图与智力测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视频脑电图异常改变与智力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视频脑电图检查
        1.2.2 智力水平检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视频脑电图结果
    2.2 两组智力水平的比较
    2.3 脑电图异常者与正常者智力水平的比较
    2.4 学龄期多动症患儿的视频脑电图异常情况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
3 讨论

(2)靳三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西医的认识
    二、中医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随机分组
    四、治疗方法
    五、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行为问题检出率高,需重视学龄前儿童多动问题行为
        (二)学龄前预防及干预,对问题行为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幼师在全纳教育、融合教育背景下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多动症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多动行为
        (二)家庭干预
        (三)个案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多动行为的干预方式及理论
    一、相关的干预方式
        (一)药物治疗
        (二)教育干预
        (三)家庭干预
        (四)综合干预
        (五)运动干预
    二、多动行为的干预理论
        (一)行为分析理论
        (二)应用行为分析
        (三)强化理论
        (四)社会性教育
第三章 个案干预的实施过程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个案的行为表现
        (一)在家中的表现
        (二)在幼儿园的表现
        (三)在公共场所的表现
    三、原因分析
        (一)先天生理原因
        (二)后天环境原因
    四、干预前的记录
        (一)照顾者测评
        (二)研究者测评
        (三)目标行为记录
    五、干预方案的确定
        (一)确定目标行为与采取对应措施
        (二)确定家庭干预方案与实时督导
        (三)父母培训
    六、干预效果分析
        (一)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变量
        (二)观察者信度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质的分析
第四章 对于案例的反思与教育建议
    一、对于本研究的反思
        (一)对儿童观的反思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后续发展
        (四)研究的总结
    二、对研究对象的后期家庭教育建议
        (一)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不随意张贴“病症”标签
        (二)理解儿童生活经验缺乏,注重教养、相处的方式
        (三)帮助儿童认知自身的角色,架构适应社会的桥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多动症患儿的适应行为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的关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1.1 多动症的发病机制
        2.1.2 多动症的诊断体系及技术方法
        2.1.3 多动症的治疗
    2.2 适应性行为
        2.2.1 起源与定义
        2.2.2 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2.2.3 多动症儿童适应性行为的相关研究
    2.3 家庭功能理论
        2.3.1 家庭功能理论的类型
        2.3.2 Mc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的应用
    2.4 社会支持
        2.4.1 社会支持的定义
        2.4.2 社会支持在心理学中的研究
        2.4.3 将社会支持放入本研究的原由
3 问题的提出
    3.1 研究构思
    3.2 假设模型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2.1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
        5.2.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5.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5.3 测试过程统筹及统计方法
        5.3.1 测试过程统筹
        5.3.2 统计方法
6 数据分析与讨论
    6.1 数据分析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CABS量表分分析
        6.1.3 FAD量表分分析
        6.1.4 CABS与FAD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6.1.5 CABS与FAD各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6.1.6 社会支持在ADHD患儿的家庭功能与适应行为的调节作用
    6.2 讨论
        6.2.1 ADHD患儿适应行为特点
        6.2.2 ADHD患儿家庭功能特点
        6.2.3 ADHD患儿适应行为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
        6.2.4 社会支持在ADHD患儿家庭功能与适应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8 创新、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的创新
    8.2 研究的不足
    8.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1 对病名认识
        2 对病因认识
        3 对病机认识
        4 对辨证分型认识
        5 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1 ADHD概述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诊断标准
        5 现代医学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研究一 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纹状体单胺类机制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诊断标准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4 划销数据表
    附录5 行为量表评分
    附录6 SNAP-Ⅳ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1.1.3 中医对于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治疗
    1.2 西方医学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1.2.1 概述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西医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1.3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试验研究
        1.3.1 针对存在注意力缺陷的多动障碍症儿童的相关电位研究
        1.3.2 中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基本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法
        2.2.2 治疗组
        2.2.3 对照组
        2.2.4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指标: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
        2.3.2 行为判定指标:SNAP-Ⅳ评定量表
        2.3.3 智力判定指标:瑞文测验联合型(Combined Raven’S Test,CRT)
        2.3.4 临床疗效判定
        2.3.5 疗效观察方法
        2.3.6 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统计方法
        2.4.2 基线资料的对比
        2.4.3 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Conners量表评分)
        2.4.4 SNAP-Ⅳ评定量表的比较
        2.4.5 CRT智力测验比较
        2.4.6 总疗效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结果分析
        3.1.1 总有效率
        3.1.2 量表评分的比较
    3.2 研究探讨
        3.2.1 研究方案的设计思路
        3.2.2 中医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3.2.3 方氏头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机制
    3.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3.3.1 创新之处
        3.3.2 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8)调任通督针剌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小儿多动症的认识
        1.1.1 对小儿多动症病名的认识
        1.1.2 小儿多动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1.3 小儿多动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
    1.2 西医对小儿多动症的认识
        1.2.1 小儿多动症的概念及临床分型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小儿多动症的西医疗法
    1.3 小儿多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1.3.1 针灸疗法
        1.3.2 中药疗法
        1.3.3 综合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病例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随机化方法
        2.3.3 治疗方法
        2.3.4 基础治疗
        2.3.5 疗效评定
        2.3.6 统计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2.4.2 临床疗效比较
        2.4.3 疗效评定标准比较
        2.4.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研究设计思路
    3.2 调任通督针刺疗法机理探讨
    3.3 针刺腧穴的选择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多动症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4.2 中医证候各项比较
        3.4.3 治疗前后SNAP-Ⅳ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3.4.4 Raven’s智力测定评分比较
        3.4.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比较
        3.4.6 小儿多动症症状疗效评价
    3.5 创新性
    3.6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头针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3.3统计学处理
    3.4治疗结果
4讨论

(10)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 中医治疗
    2. 儿童多动症的西医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
        2.2 西医治疗
    3. 临床路径
        3.1 临床路径的起源与流程
        3.2 国外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
        3.3 我国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
        3.4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路径实施流程
    2 进入路径病例选择
        2.1 进入路径的条件
        2.2 进入路径的标准
        2.3 诊断依据
        2.4 分组
    3 门诊检查项目
        3.1 必需的检查项目
        3.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4 治疗方案
        4.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4.2 针灸疗法
        4.3 其他疗法
        4.4 标准治疗时间
        4.5 观察指标
        4.6 访视时间点
        4.7 退出路径的标准
        4.8 完成路径标准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5.3 疗效评价方法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
        7.2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7.3 临床路径综合疗效评价
        7.4 变异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1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研究结论
    2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研究讨论
        2.1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构建研究分析
        2.2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一般资料研究分析
        2.3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分析
        2.4 变异分析对改进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意义
        2.5 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2.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四、儿童多动症脑电图与智力测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视频脑电图异常改变与智力水平的关系[J]. 陈芳,刘壁仪,张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19)
  • [2]靳三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D]. 刘振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D]. 鄢靖雯.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4]多动症患儿的适应行为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的关系探索[D]. 苏晶晶. 浙江大学, 2017(01)
  • [5]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D]. 方琼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6]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 谢慧雯(Tse Wai Man Luc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7]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 郭玉清,韩新民,朱先康,周正,马丙祥,张葆青,李燕宁,封玉琳,薛征,汪永红,李一民,姜志梅,徐金星,岳维真,向希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12)
  • [8]调任通督针剌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D]. 黄良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头针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 何彩娣,郎伯旭,金灵青,李冰. 中国针灸, 2014(12)
  • [10]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D]. 郭玉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多动症儿童脑电图及智力测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