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一定能自己上滑梯(论文文献综述)
程显兰,吴艳青[1](2020)在《玩转“洞洞”——中班户外游戏活动》文中研究指明一、游戏背景:找洞与过洞幼儿园的户外有大小不一的运动器械,有固定的大型滑梯、攀登架、钻爬网,有可移动的轮胎、自行车、木质组合器械、万能工匠、球、绳等。每天户外活动时幼儿都要与运动器械亲密"接触"。一天,户外活动时,海洋跑向场地旁边的教师:"程老师,这个钻筒上有不一样的洞啊,洞上面还有洞。我可以从圆洞爬进去,从方的小洞钻出来。"海洋兴奋地指着草坪上的钻筒器械告诉教师。听他这么一说,
王震声[2](2020)在《《足球少女伊瑞娜》(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选自作家克里斯丁·沃尔顿·尼茨(Kristin Wolden Nitz)的小说《足球少女伊瑞娜》。该小说属于儿童文学范畴,讲述了美国女孩伊瑞娜在为期一年的意大利生活中,加入当地男子足球队后所发生的有趣故事,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教育意义。儿童文学的翻译需考虑其受众的特殊性,其读者是在认知水平、审美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的少年儿童。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原作的特征并找到和儿童读者对话的腔调。译者应秉承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服务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产出高质量的译文。本报告重点分析该小说中对话、文化负载表达和基于意大利语的英语表达的翻译问题,以期为其他儿童文学译者在处理这三类翻译问题时提供一些思路与启发。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四章。第一章为任务描述,包括翻译任务的背景,源文本的内容和作者介绍,源文本特征分析,受众分析。第二章为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难点和译后审校。第三章为案例分析,分别讨论了该小说中的对话翻译、文化负载表达的翻译及基于意大利语的英语表达的翻译。最后一章为结论,阐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张瀚文[3](2020)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通常按照教师的预设有计划且连续性地开展,可是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多个教学要素的不断变化与交互影响,教学的连续性会发生转向或中断,并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生成一些突发性、偶发性的教学事件。根据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并会突然而然地出现各种突发性、非连续性的事件,这些事件不是外在的“干扰”,而是进行教育的途径,它的存在对人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这类教学事件,且将博尔诺夫论述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观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即“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偶然发生,但是必然存在,且存在着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认识这些事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场域内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能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将其价值发挥出来。本研究以存在主义教育理论、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生成性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特征、范畴,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证了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表现形态以及课堂教学价值的应然状态。其次,从实践上描述了实然状态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具有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应对策略。为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本研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验证性分析,最后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具体步骤、观点和结论包括在以下六部分中:第一部分:阐释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由于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人产生矛盾的共同作用,人呈现出非连续性地发展,从而产生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为依据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它包括突发的危机、遭遇、挫折等,这些范畴既是教育表现出非连续性的原因与因素,也是“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具体内容。因此,“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具有偶然地发生,却又必然地存在,且对人有转折、顿悟、升华等必要性的价值的一系列特征。第二部分: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是一种以积极的、正面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本研究以此为视角,从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即使连续性的课堂教学发生中断与转向的事件。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常是课堂教学中“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产生的影响因素,使“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生成与预设异向型、价值观念冲突型以及教学环境诱发型三种主要的形态。“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本身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它的发生,使课堂教学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师生复杂的课堂实践活动中生成,虽然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潜在的危机,但通过积极应对,常常对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有着宝贵的教学价值。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加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教师教学的反思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而言,随着课堂教学“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发生、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感在与这些课堂教学的偶发性事件地交互中能够得到提升,对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价值。第三部分: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调查了教师对“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认识情况和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诱发的“非连续性性教育形式”的应对方式。本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在认识上,消极回避它的发生,并过度担心它对计划中的、连续性的教学产生的破坏性;在应对上,应对方式较简单,常常冷漠地熟视无睹或者极力地控制,并认为这种“一次性”的教学事件不值得反思。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掌控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重视自身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以至于课堂交往的生成性、开放性不足。第四部分:根据非连续性教育理论中看待非连续性事件的积极视角,生成性教学理论中提倡的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课堂教学本身是由各种事件的存在构成,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这个机制在于教师对课堂“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这类事件能够足够敏感,及时理解,马上行动与反思,落实到具体的应对策略则表现为在发生前,采用预设性应对策略,即设置弹性的教学目标,多维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发生中,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教师对事件的教育意识,尊重事件,把握事件中的“关键点”,在和学生构建起了“你我”师生关系上,既用“告诫、号召”进行外在激励,又通过“顿悟”进行内在唤醒,以及依靠教师智慧,进行幽默化解和因势利导;最后,在发生后,教师能够进行主动且全面地反思。第五部分:运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了以上应对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检验了它的真实可行性。第六部分:为了保障应对策略的实现,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氛围是保障的条件,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是关键,学生能自主、全面地参与课堂,且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是应对策略展开的基础。
陈茂慧[4](2017)在《唐芬的梦境(小说)》文中研究表明1半夜里,我被自己的哭声惊醒,下意识地摸摸脸上,居然湿乎乎一片,还真流泪了。撩开窗帘一角,看看窗外的天空,黑得深不见底,没有一星半点微光,万籁俱寂。心跳在寂夜里那么响亮,像谁急促的脚步声,我拉过被子裹紧身子,仿佛这样就可以阻隔声音,仿佛恶梦的余韵即刻便能消失无痕。连续十几天了,每天夜里我都做着同样的梦,同样被自己的哭声惊醒,然后失眠到公鸡的第一声打鸣。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每天做同样的梦,连场景和对话都是一样的。就像在排
鲁引弓[5](2016)在《小相聚》文中提出一美国西雅图,秋天的早晨。从窗棂透进这屋子里来的第一道阳光,穿过凌乱的客厅,落在餐桌上,落在冒着热气的早餐上,也落在16岁中学生方朵儿的睫毛上。这让她眯起了眼睛,于是,有那么一刹那,她恍若置身于清晨时分上海自己的家中:也是这样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是这样落在睫毛上,突然脸颊好像被妈妈海萍亲了一下,是妈妈在唤
玉玲[6](2016)在《小科学家培养方案》文中提出一切科学都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每个角落都可以是宝宝的实验基地,每个片刻宝宝都可能会进入科学观察。那么,如何支持探索欲强烈的宝宝迈向科学之门?选对路径很重要!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但却有一些共通的品质和能力,小科学家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下面几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敏锐的观察力故事发现滑梯扶手上的"霜"妈妈带苗苗去室外滑滑梯,可苗苗摸到扶手的时候,忽然停住了。这时,妈妈并没有催促苗苗赶快滑滑梯,而是走过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孩子发现了扶手上的霜,苗苗感觉凉凉的、滑
刘桂云[7](2016)在《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入园适应是幼儿适应社会的第一步,能否顺利适应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入园适应个体差异明显,帮助每个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因此,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进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小班幼儿S入园适应问题进行行动研究。在实际情景中,由主班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合作,明确幼儿S入园适应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干预计划,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调整,使幼儿S的入园适应有所改进。本研究从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维度,记录了幼儿S从2015年9月10日至2015年9月30日15个工作日的入园适应现状。将S入园不适应行为在园表现概括为七个方面:入园时“哭”、依恋老师、重复同一要求、拒绝活动、进餐困难、午睡困难和排泄失禁;将S入园不适应行为在家庭中的表现概括为五个方面:拖延入园、回避幼儿园话题、“说谎”、睡眠质量差以及体质弱。从幼儿自身、家庭和幼儿园三方面探讨了影响S入园不适应的原因。首先,幼儿自身方面包括,性格内向、秩序敏感期、无托班经验与对母亲过分依恋等因素。其次,家庭方面主要有,入园准备不充分、育儿知识不全面、教养方式不科学等。最后,幼儿园方面突出了全新的物质环境、多元的人际关系与有序的生活常规等因素影响了 S的入园适应。本研究分两个阶段对S进行了入园适应的干预。第一阶段主要从家庭方面进行干预,结果发现S基本上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但是对于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比较消极。针对这一问题从家庭与幼儿园两个方面开展了第二次干预。经过第二次干预,S对于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基本能够适应,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建议与反思。研究者通过与幼儿教师合作,针对S入园不适应现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计划——实施——反思——再实施”的循环干预,切实提高了S的入园适应能力。
赵晏彪[8](2016)在《西迁轶事》文中认为一金鸿图在榕江下了船,携日本夫人松本樱子和儿子金国栋就要徒步向丹寨出发了。金鸿图知道,这里离湄潭县城是越来越近了。在湄潭县城,西迁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希冀着这位着名物理学教授,物理学院的学生们在渴望着他……金鸿图想雇滑竿,可是,一听说去丹寨的方向,因为那里常有土匪出没,抬滑竿的都是摇了摇头拒绝了。金鸿图就拎着藤条箱子信
郭学萍[9](2015)在《听,春——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教学实录》文中研究表明一谈话激趣,走近童诗师:同学们好!初次见面,猜猜我会给你们带来什么神秘惊喜?生:糖果。师:哦,你以为是周星驰《功夫》中的那根"超级棒棒糖"吗?不是。生:是玩具。师:哦,是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中的那个牛仔警长胡迪和太空骑警巴斯光年吗?也不是。生:是好玩的故事书。师:哦,长辫子老师是编故事的,曾经写过五年童话连载,但今天带来的神秘惊喜不是这些好玩的故事书。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让
苏·格拉夫顿,杨蔚[10](2015)在《无人认领》文中指出序幕那年秋天,两个死去的男人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个我认识,另一个在停尸房我才第一次见到。第一个叫皮特·沃林斯凯,做事不择手段的私人侦探。多年前我在伯德-夏因调查公司认识了他。为了积攒申请执照所需的6000小时工作时间,我给本·伯德和莫利·夏因打了3年工。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私人侦探,足智多谋、勤奋敬业。本和莫利偶尔与皮特合作,对此人评价不高。他品性不好,账目不干净。他常常缠着本和莫利要活儿干,因为他公关能力极差,名声又差,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推荐他去接单。伯德-夏因公司有时会把临时监视任务分包
二、你一定能自己上滑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一定能自己上滑梯(论文提纲范文)
(2)《足球少女伊瑞娜》(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Its Author |
1.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4 Recipients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Translation Tools |
2.1.2 Parallel Texts Used in Translation |
2.1.3 Glossary-making |
2.1.4 Timetable |
2.2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3.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ng Dialogues |
3.1.1 Dialogues Abiding b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1.2 Dialogues Flout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2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
3.3 Translating Italian-derived English Expressions |
4.CONCLUSION |
4.1 Summary |
4.2 Major Findings |
4.3 Implic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1.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
2.教师缺乏应对“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有效策略 |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不充分 |
(二)概念界定 |
1.“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
2.“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 |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研究 |
2.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形态研究 |
3.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研究 |
4.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理论基础 |
4.研究方法 |
5.研究步骤 |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阐释 |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 |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特征 |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范畴 |
1.危机 |
2.遭遇 |
3.挫折 |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阐释 |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内涵 |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特征 |
1.出现的偶然性 |
2.存在的必然性 |
3.潜在的危机性 |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类型 |
1.生成与预设异向型 |
2.价值观念冲突型 |
3.教学环境诱发型 |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
1.教师因素 |
2.学生因素 |
3.环境因素 |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价值 |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价值 |
2.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 |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现状分析 |
(一)现状描述 |
1.教师面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认识 |
2.教师应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方式 |
(二)存在问题 |
1.认识上的问题 |
2.应对上的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1.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 |
2.重视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 |
3.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不足 |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构建 |
(一)应对策略的构建依据 |
1.非连续性教育理论 |
2.生成性教学理论 |
3.“教学事件”理念 |
(二)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 |
1.敏感 |
2.理解 |
3.行动 |
4.反思 |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具体应对策略 |
1.课前预设型策略 |
2.课中应对型策略 |
3.课后反思型策略 |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案例分析 |
(一)预设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评价效果 |
3.案例特征分析 |
(二)课堂具体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评价效果 |
3.案例特征分析 |
(三)反思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评价效果 |
3.案例特征分析 |
六、有效应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建议 |
(一)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
1.具有安全感的物质环境 |
2.充满教育爱的精神氛围 |
(二)教师转换教学的思维方式 |
1.从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换 |
2.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换 |
(三)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
1.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2.促进师生平等对话与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小相聚(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四十五 |
四十六 |
(7)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基于入园适应的重要意义 |
(二) 基于研究者实践中的思考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和特点的研究 |
(二)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策略的研究 |
(四)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适应 |
(二) 入园适应 |
(三) 入园适应困难 |
(四) 入园分离焦虑 |
五、理论基础 |
(一) 依恋理论的启示:关注依恋关系的影响 |
(二) 需求层次理论启示:关注幼儿需要的满足 |
(三)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启示:关注幼儿成长的环境 |
六、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幼儿S入园适应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幼儿S在园不适应表现深描及分析 |
一、S的班级背景 |
二、S在园不适应表现的分类 |
三、S在园不适应表现举例及分析 |
(一) 入园时“哭” |
(二) 依恋老师 |
(三) 重复同一要求 |
(四) 拒绝活动 |
(五) 进餐困难 |
(六) 午睡困难 |
(七) 排泄失禁 |
第二节 S入园不适应行为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分析 |
一、S的家庭背景 |
二、S入园后在家庭中表现 |
(一) 拖延入园 |
(二) 回避幼儿园话题 |
(三) “说谎” |
(四) 睡眠质量差 |
(五) 体质变弱 |
第三章 影响幼儿S入园适应不良的因素 |
第一节 幼儿自身因素 |
一、性格内向 |
二、秩序敏感期 |
三、无托班经验 |
四、过分依恋母亲 |
第二节 家庭因素 |
一、入园准备不充分 |
二、育儿知识不全面 |
三、教养方式不科学 |
第三节 幼儿园因素 |
一、全新的物质环境 |
二、多元的人际关系 |
三、有序的生活常规 |
第四章 教育干预 |
第一节 教育干预计划 |
一、教育干预目的 |
二、教育干预阶段 |
第二节 家庭中的教育干预 |
一、干预策略 |
(一)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二) 保持家庭教育一致 |
(三) 拓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范围 |
二、干预效果 |
(一) 入园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 |
(二) 进餐时情绪稳定 |
(三) 能在陪伴下安稳入睡 |
(四) 愿意与同伴交往 |
三、分析与策略的调整 |
(一) 对幼儿变化的分析 |
(二) 对家长工作的分析 |
第三节 家园合作共同干预 |
一、干预策略 |
(一) 家长工作:主动引导祖辈参与幼儿园教育 |
(二) 幼儿园工作:积极关注幼儿,加强家园合作 |
二、干预效果 |
(一) 入园情绪基本稳定 |
(二) 能够在园独立午睡 |
(三) 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 |
(四) 主动向家人提及园里事情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西迁轶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9)听,春——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教学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谈话激趣,走近童诗 |
二古诗导入,触摸春天 |
三走进春天,走进童诗 |
四总结谈话,提炼板书 |
(10)无人认领(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后记 |
四、你一定能自己上滑梯(论文参考文献)
- [1]玩转“洞洞”——中班户外游戏活动[J]. 程显兰,吴艳青. 幼儿教育研究, 2020(05)
- [2]《足球少女伊瑞娜》(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震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D]. 张瀚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4]唐芬的梦境(小说)[J]. 陈茂慧. 六盘山, 2017(05)
- [5]小相聚[J]. 鲁引弓. 江南, 2016(05)
- [6]小科学家培养方案[J]. 玉玲. 父母必读, 2016(07)
- [7]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个案研究[D]. 刘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8]西迁轶事[J]. 赵晏彪. 雪莲, 2016(03)
- [9]听,春——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教学实录[J]. 郭学萍.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5(Z1)
- [10]无人认领[J]. 苏·格拉夫顿,杨蔚. 译林,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