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马永彪,李伟阳,易彬[1](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感染致病菌,且可培养出多种致病菌而诱发的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人群具有一定特殊性,虽然人们环境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此疾病仍然是威胁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所以,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断并实施治疗非常重要。但目前认为新生儿败血症缺乏特异性,且在诊断此疾病时采用的"金标准"血培养具有阳性率低、耗费时间长等特征,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所以,本文旨在叙述新生儿败血症诊治状况,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一定依据。
吴齐爱,黄涌,韦婷艳,陈裕森[2](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2016-01至2018-06的新生儿败血症147例,采集所有患儿血液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和病原菌特点,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47例,临床表现以反应差、面色灰白和呼吸困难为主。147例中培养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离出59株;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分离出43株。所有患儿根据相关感染指标检测及血培养后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存活组109例,死亡组38例。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年龄、精神状况、血压、尿量和WB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MODS、PLT和休克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 (OR:1.532, 95%CI:1.089~2.109) PLT(OR:2.115,95%CI:1.481~2.897)和休克评分(OR:1.809,95%CI:1.276~2.468)为影响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反应差、面色灰白和呼吸困难为主,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ODS、PLT和休克评分均是影响新生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患儿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值得临床借鉴。
姬婷婷,杨莹莹,赵力芳[3](2021)在《早发型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早发型败血症(EOS)及晚发型败血症(LOS)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2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败血症发生时间,将其分为EOS组(n=38)和LOS组(n=24),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药敏分析结果、血生化指标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EOS组中胎龄≥37周的患儿占比为68.42%,明显高于LOS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患儿出生体质量为(2.51±0.47) kg,明显重于LOS组的(1.86±0.33)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窒息史、机械通气史及经外周静脉置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患儿的呼吸窘迫占比为10.53%,明显低于LOS组的58.3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21.05%,明显低于LOS组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份血细菌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51.61%),革兰阴性菌27株(43.54%),真菌2株(4.34%);EOS组患儿检测出革兰阳性菌26株(68.42%),明显多于LOS组的6株(25.00%),而患儿检测出革兰阴性菌11株(28.95%),明显少于LOS组的16株(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患儿的WBC水平为(14.22±3.34)×109/L,明显低于LOS组的(18.63±3.74)×109/L;CRP水平为(9.11±1.36) mg/L,明显高于LOS组的(6.69±1.0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预后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S及LOS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等均存在差异。此外,WBC下降、CRP水平升高等血生化检查指标在提示EOS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惠玲,杨日冠,杨婷婷[4](2021)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败血症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10%)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2,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A(IgA)(2.10±0.25)mg/L、免疫球蛋白G(IgG)(15.34±1.34)g/L、免疫球蛋白M(IgM)(1.84±0.24)mg/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4、7.645、5.052,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通过改善免疫功能,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赵娜,吴菲,陈惠兰,褚祝飞,冯向春[5](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败血症组120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新生儿普通感染患儿(普通感染组100例)进行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导致败血症患儿的病原菌及不同病原菌的临床特点。结果败血症组患儿的发病时间多在生后1~7天(χ2=6.43),住院天数较长(χ2=7.63),感染指标中的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比例(χ2=20.92)、白介素(IL)-10水平(t=25.28)、CD64水平(t=12.75)变化显着,合并化脓性脑膜炎(χ2=4.95)及胎膜早破>18小时者较多(χ2=10.31),与普通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0水平(OR=5.77,95%CI:1.73~19.26)和胎膜早破>18小时(OR=4.10,95%CI:1.27~13.22)是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败血症组患儿的血培养均为阳性,共检出11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66株,以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56株,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克雷白菌属为主。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氏阳性菌普遍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未出现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未出现耐药。不同病原菌所致的病情存在差异,其中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者发病时间早、住院时间长、容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在感染指标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后IL-10水平高。结论胎膜早破>18小时和IL-10水平升高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尽早实施干预治疗,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药敏结果选用药物,指导临床治疗。
林兴森[6](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12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特点,展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在当地的菌种特点及菌株耐药情况,提供地方性病例资料。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福建省霞浦县医院收治的12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早发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患儿共49例(EOS组),晚发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患儿共75例(LOS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首发临床表现、血液检查结果、病原菌及转归情况。结果 EOS组早产儿19例(38.8%)较LOS组[57例(76.0%)]少(Z=-3.020,P=0.003);EOS组患儿出生体重正常者32例(65.3%)较LOS组[27例(36.0%)]多(Z=-3.040,P=0.002);EOS组患儿胎膜早破19例(38.8%)较LOS组[5例(6.7%)]多(χ2=19.576,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败血症患儿的首发临床表现以病理性黄疸、发热及呼吸系统异常多见,EOS组以病理性黄疸首发患儿比例61.2%(30/49)较LOS组42.7%(32/75)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3,P=0.043)。EOS组白细胞异常增多患儿27例(55.1%)比LOS组[19例(25.3%)]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5,P=0.001)。EOS组患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增高患儿18例(36.7%)比LOS组[11例(14.7%)]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5,P=0.005)。两组患儿血液样本中培养出革兰氏阳性菌较多[EOS组15例(12.1%)、LOS组28例(22.5%)],EOS组患儿44例、LOS组患儿73例治愈或好转。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类型与患儿胎龄、体重及胎膜早破情况有关,EOS患儿以病理性黄疸为首发的临床表现概率大且白细胞增多、CRP增高的概率也比较大。
齐越涛[7](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王丝雨[8](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李垚锦[9](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原体情况,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治疗晚发型败血症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分为两组:LOS组和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复苏时是否气管插管、PS治疗、入院时体温、血糖、LOS发病前机械通气时间、无创呼吸支持时间、脐静脉置管时间、PICC置管时间、是否放置胃管、首次肠内喂养时间、肠内喂养方式、静脉营养时间、发病前禁食时间、全肠内喂养建立时间、热卡达到100及120kcal/kg.d时日龄、LOS发病前是否使用益生菌、抗生素使用时间是否≥5d、是否患早发型败血症等,LOS组并发症、转归、病原菌等资料。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LOS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1.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188例,LOS发病率为34.0%(64/188),其中经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确诊LOS发病率为17.0%(32/188),临床诊断 LOS 发病率为 17.0%(32/188);胎龄<28w、28-31+6w、≥32w LOS发病率分别为:42.9%(3/7)、37.8%(51/135)、21.7%(10/46);出生体重<1000g、1000-1499g、≥1500g LOS 发病率为 61.5%(8/13)、35.0%(49/140)、20.0%(7/3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OS患儿死亡4例、病死率为6.3%(4/64)。2.LOS组胎龄、出生体重、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发病前使用益生菌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脐静脉置管、脐静脉置管时间、发病前行PICC、PICC置管时间、发病前禁食时间、热卡达到100kcal/kg.d时日龄、热卡达到120kcal/kg.d时日龄、全肠内喂养建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增加(P<0.05),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长、使用益生菌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减小(P<0.05)。3.LOS临床表现以反应差46例(71.9%)、腹胀34例(53.1%)、呼吸暂停30例(46.9%)为主,实验室检查中以CRP升高46例(71.9%)、白细胞总数升高/减低34例(53.1%)、PCT升高27例(42.2%)为主;LOS组与对照组比较,NEC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2例确诊LOS共培养出41株病原菌,有2例培养出3种不同类型病原菌,有3例培养出2种不同类型病原菌,有1例发生2次LOS培养出同1种病原菌,有1例为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为阳性、且为同一种病原菌,有2例为血培养阴性,脑脊液培养阳性;41株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阴性细菌21例,占所有病原菌的51.22%,分别为肺炎克雷伯13例、大肠埃希菌4例、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2例、弗氏柠檬酸杆菌1例、产气克雷伯菌1例,其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14例,耐药菌株占71.43%,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最为常见;革兰阳性细菌18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3.90%,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头状葡萄球菌4例、粪肠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溶血葡萄球菌1例、屎肠球菌1例、棒状杆菌1例,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S)12例,以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真菌2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88%,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例。[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发病率为34.0%,其中确诊LOS发病率为17.0%,临床诊断LOS发病率为17.0%,病死率为6.3%,加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的综合管理,可减少LO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2.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增加,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长、使用益生菌可使LOS发生风险减少。3.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反应差、腹胀、呼吸暂停为主要表现,CRP、WBC及PCT联合应用可提高LOS诊断的准确性,发生LOS后会增加NEC发生的风险。4.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病原体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其中尤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
冯韬[10](2021)在《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及其与败血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及其与败血症的相关性。[方法]依据此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65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胎龄分期、出生体重分期、胎数以及是否患有败血症进行分组研究。于患儿入院24小时内采集空腹全血标本2ml,在0~4℃冷藏避光环境下,24小时内离心处理得到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血清VA水平。采用Excel收集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及所取得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5例早产儿总体血清VA水平:正常2例(1.2%),边缘型缺乏33例(20%),亚临床型缺乏111例(67.2%),临床型缺乏19例(11.5%),血清VA缺乏率达78.7%。2.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胎龄的关系比较共有非常早产儿22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1例(4.5%),边缘型缺乏2例(9.1%),亚临床型缺乏15例(68.2%),临床型缺乏4例(18.2%);共有中度早产儿21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0例(0%),边缘型缺乏6例(28.6%),亚临床型缺乏13例(61.9%),临床型缺乏2例(9.5%);共有晚期早产儿122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1例(0.8%),边缘型缺乏15例(20.5%),亚临床型缺乏83例(68.0%),临床型缺乏13例(10.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01),提示早产儿血清VA缺乏程度与胎龄没有关系。3.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比较共有小于胎龄儿34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0例(0.0%),边缘型缺乏1例(2.9%),亚临床型缺乏24例(70.6%),临床型缺乏9例(26.5%);共有适于胎龄儿125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2例(1.6%),边缘型缺乏17例(21.6%),亚临床型缺乏86例(68.8%),临床型缺乏10例(8.0%);共有大于胎龄儿6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0例(0.0%),边缘型缺乏5例(15.2%),亚临床型缺乏1例(0.9%),临床型缺乏0例(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早产儿随着出生体重增加,血清VA缺乏程度下降。4.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胎龄的关系比较共有单胎早产儿106例,其血清VA正常1例(0.9%),边缘型缺乏28例(26.4%),亚临床型缺乏72例(67.9%),临床型缺乏5例(4.7%);共有双胎早产儿59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1例(1.7%),边缘型缺乏5例(8.5%),亚临床型缺乏39例(66.1%),临床型缺乏14例(23.7%)。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早产儿随着胎数增加,血清VA缺乏程度上升。5.败血症组与非败血症组早产儿的血清VA缺乏程度比较败血症组共36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0例(0%),边缘型缺乏3例(8.3%),亚临床型缺乏24例(66.7%),临床型缺乏9例(25.0%),血清VA水平(0.12±0.05)mg/L,总体血清VA缺乏率为91.7%;非败血症组共129例,其血清VA水平正常2例(1.6%),边缘型缺乏30例(23.3%),亚临床型缺乏87例(67.4%),临床型缺乏10例(7.8%),血清VA水平(0.16±0.06)mg/L,总体血清VA缺乏率为75.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提示患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缺乏率及缺乏程度均高于未患败血症的早产儿。6.败血症组与非败血症组不同原发疾病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比较NRDS、肺炎、NRDS合并肺炎为败血症组及非败血症组共有的原发疾病,比较其血清VA水平,结果提示:①NRDS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为[0.130(0.115,0.150)]mg/L,未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为[0.230(0.190,0.270)]mg/L,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RDS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较NRDS未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低。②肺炎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为[0.135(0.100,0.200)]mg/L,肺炎未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为[0.140(0.120,0.160)]mg/L,P=0.95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肺炎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肺炎未合并败血症早产儿不具有差异。③NRDS合并肺炎及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为[0.090(0.065,0.1250)]mg/L,NRDS合并肺炎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为[0.140(0.110,0.160)]mg/L,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RDS合并肺炎及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较NRDS合并肺炎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低。7.组间比较败血症组与非败血症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VA水平,结果提示在胎龄、出生体重、胎数、血清VA水平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完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胎龄、出生体重、血清VA水平均为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胎数不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 论]1.165例早产儿的血清VA缺乏率达78.7%;血清VA缺乏程度无胎龄差异,但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胎数呈正相关;2.患败血症的早产儿血清VA缺乏率及缺乏程度均高于未患败血症的早产儿;3.以NRDS及NRDS合并肺炎为原发疾病的败血症早产儿血清VA水平较非败血症早产儿低,以肺炎为原发疾病的败血症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非败血症早产儿无差异;4.胎龄、出生体重、血清VA水平是败血症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胎数不是败血症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败血症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特征 |
2 诊断标准 |
3 实验室指标 |
3.1 微生物培养 |
3.2 外周血细胞计数 |
3.3 CRP |
4 治疗 |
4.1 抗生素治疗 |
4.2 增强患儿免疫力 |
(2)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病原菌分离鉴定 |
1.2.2 临床资料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
2.2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病原菌分布 |
2.3 治疗与预后 |
2.4 影响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 |
3 讨 论 |
(3)早发型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儿的败血症危险因素比较 |
2.3 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比较EOS组 |
2.4 两组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比较 |
2.5 两组患儿的血生化指标比较 |
2.6 两组患儿的转归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2.2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5)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的临床特征情况 |
2.2新生儿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
2.3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株的构成及药敏情况 |
2.4不同病原菌对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的影响分析 |
3讨论 |
3.1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3.2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特点分析 |
(6)新生儿败血症1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基本信息? |
2.2 首发临床症状?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病原菌及转归情况? |
3 讨论 |
(7)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发病情况分析 |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3.3 临床转归分析 |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
3.1.5 出生情况比较 |
3.1.6 临床资料比较 |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
3.2.1 病原菌分布 |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
3.2.5 临床资料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9)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及其与败血症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败血症诊治的研究进展[J]. 王敏,马永彪,李伟阳,易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6)
- [2]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J]. 吴齐爱,黄涌,韦婷艳,陈裕森. 武警医学, 2021(11)
- [3]早发型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J]. 姬婷婷,杨莹莹,赵力芳. 海南医学, 2021(21)
- [4]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分析[J]. 李惠玲,杨日冠,杨婷婷. 系统医学, 2021(21)
- [5]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 赵娜,吴菲,陈惠兰,褚祝飞,冯向春.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10)
- [6]新生儿败血症124例临床分析[J]. 林兴森.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1(03)
- [7]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8]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9]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D]. 李垚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及其与败血症相关性的研究[D]. 冯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