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似与不似”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论“似与不似”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现时期,中国画的发展呈现繁荣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画更加普及与繁荣。各式各样的美术展览层出不穷,美术创作队伍新人辈出,绘画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法丰富灵活,理论探讨、学术交流多样而深刻,中国画也更为贴近生活。但是,在这种繁荣的主流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因素,现代社会的浮躁与不踏实直接地表现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之中。在山水画领域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作品不带有任何的思想性,更多的是技法、笔墨的炫耀、工夫长短的拼比或画面效果的故意取奇讨巧,有些画夸张、简略的让人不知所画为何物。这已经背离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不似之似”之美的审美取向。也正成为本文研究的背景诱因。我们是否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创新?一直都是在解决的问题。当今的花鸟画和人物画领域,对“似与不似”思想内涵的挖掘及现代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己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赋予这个传统概念以强烈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以山水绘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六个部分:一、“似与不似”这一审美标准的产生与发展;二、“似与不似”即“形似”与“神似”的对立统一关系;三、“似与不似”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四、“似与不似”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手法上的体现;五、“似与不似”既是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艺术的归宿;六、“似与不似”在现代山水画创作中的现实意义。其中三、四、六章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传统美学“似与不似”思想的涵义的理解,以及“似与不似”这一审美标准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似与不似”理论的出现,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它的出现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画向前迈进。它以最直观的形式,从外形上树立中国画独到的风格特点,而它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理念的精髓。它与中国画其他理论的相互映证,使中国画这一传统而古老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升华。“似与不似”作为中国画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不是最终的目的,也非唯一的标准,可以说它只是中国画这个百花园中普通的一枝。然而它作为一个理论、一种已被认可的审美价值取向,已然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似与不似”绝非呆板不变的教条,并非“不似”就是好的,而“似”就不好。它的关键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度”的把握。我们在应用时应注重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立足本民族文化,加强自身修养,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气韵”以及“意境”作更高的追求,达到越过“本”而求“质”的目的,不断创新,这才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而将中国山水画发展引向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似与不似”这一审美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概述“似与不似”的发展过程
  • 第二章 “似与不似”即“形似”与“神似”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三章 “似与不似”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
  • 第一节 追求形似
  • 第二节 以形写神
  • 第三节 “似”与“不似”之间
  • 第四节 度的把握
  • 第四章 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手法上的体现
  • 第一节 笔墨
  • 第二节 章法
  • 第三节 画家修养
  • 第五章 “似与不似”既是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艺术的归宿
  • 第六章 “似与不似”在现代山水画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似与不似”与现代山水画创作
  • 第二节 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 (一) 打好传统基础
  • (二) 增强笔墨的表现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论“似与不似”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