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青少年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并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及有效预防、戒除青少年上网成瘾提供帮助。本文通过“网络成瘾问卷”、“同伴关系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65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施测,并探讨了以下问题:一、青少年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及特点;二、青少年同伴关系及自我和谐的现状与特点;三、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四、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五、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分析;六、同伴关系、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考察前两者对后者的影响力和预测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在有上网经历的417人中,经量表测试,确定为网络成瘾者和网络依赖者分别为25人和37人,分别占上网总人数的6.0%和8.9%。网络成瘾在性别、年龄(年级)及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在学校类型(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2、从总体上来说,青少年同伴关系和自我和谐水平较好。3、正常使用者与网络依赖者、网络成瘾者在同伴关系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4、正常使用者与网络依赖者、网络成瘾者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刻版性得分方面均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5、同伴关系得分与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和自我的刻板性得分均显著相关。自我和谐对同伴关系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6、经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伴关系、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前两者对后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成瘾者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16(11)
- [2].网络成瘾者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16(12)
- [3].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执行功能研究进展[J]. 青春岁月 2017(17)
- [4].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使用现状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1)
- [5].走出沉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2)
- [6].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特征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8)
- [7].网络成瘾者抑制能力的对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6)
- [8].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问题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04)
- [9].网络成瘾者奖赏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的神经机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5(01)
- [10].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价值感分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1].青少年网络成瘾者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15)
- [12].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网络成瘾者心理失调及运动调适[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 [13].网络成瘾者情感决策能力的对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5)
- [14].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知觉机制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9)
- [15].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应付方式调查[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 [16].网络成瘾者的特征捆绑机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7].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01)
- [18].家庭干预对网络成瘾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09(20)
- [19].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网络成瘾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西南军医 2008(02)
- [20].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21].未成年网络成瘾者的行为特点与原因分析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03)
- [22].网络成瘾者的大脑异于常人吗?[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2)
- [23].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管理特点及其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22)
- [24].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症状自评与心理治疗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8)
- [25].高中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特征分析[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03)
- [26].连云港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调查及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27)
- [27].高职生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生活事件上的比较研究[J]. 大学教育 2012(05)
- [28].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冲动性——来自爱荷华赌博任务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12(11)
- [29].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 精神医学杂志 2019(03)
- [30].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