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简称组合梁)是一种新型组合构件,正逐步应用于桥梁工程、多低层建筑、高层楼盖结构。为科学认识其耐火性能并为其防火保护提供依据,论文对组合梁在ISO-834标准升温曲线下的抗火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及试验研究。首先,论文在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单元与有限差分相结合的方法,编写了ANSYS热分析程序,在计算程序得到相关文献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组合梁截面的温度场。其次,在得到相关文献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求解组合梁极限抗弯承载力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为火灾下施加“静力荷载水平”提供了依据。然后,在运用ANSYS进行结构抗火性能分析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计算组合梁耐火极限的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并选择性地对组合梁耐火极限影响因数进行了参数化分析。最后,对设计的5根简支组合梁在ISO-834标准升温曲线下进行了耐火试验研究。理论研究及试验研究表明:1)构件截面的温度分布是非线性的,如果给予一定厚度的防火涂层,仍可以用型钢下翼缘与腹板转角处的温度来定义临界温度,由此判定组合梁是否失效。2)在升温前期(约前30min),填充混凝土的组合梁薄壁钢板各点温度明显比不填充混凝土时低,降幅约30%~60%。3)荷载水平对组合梁耐火极限影响很大;荷载比一定时,防火保护层厚度对组合梁耐火性能影响显著,薄壁型钢腹板高度及其厚度对组合梁耐火性能也有一定影响,而混凝土强度、薄壁型钢下翼缘厚度、加载位置和加载方式对组合梁耐火性能影响很小。4)简支组合梁跨中位移达到L/25(L为梁净跨)以后,跨中变形速率增加得很快,短时间内跨中位移即可达到L/20,可取跨中位移达到L/25作为判断组合梁达到抗火极限状态的界限。5)高温下内填混凝土和型钢腹板界面之间的粘结力容易破坏,最明显的现象是火灾后两者之间留有较宽的缝隙。6)在“静力荷载”水平η=0.6的条件下,钢梁无防火保护的组合梁的耐火极限仅在6min~20min之内,为提高构件的抗火性能,多数情况下钢梁需要采取防火保护,使构件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耐火极限要求。7)由于填充混凝土的吸热作用及其对薄壁钢板局部屈曲的有利影响,填充混凝土组合梁的抗火性能要明显好于不填充混凝土的组合梁。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1.2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特点及应用1.3 国内外建筑结构抗火研究现状1.3.1 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抗火研究现状1.3.1.1 构件截面的温度场1.3.1.2 构件和结构的高温性能及极限承载力的算法1.3.2 国内外钢结构抗火研究现状1.3.2.1 高温下结构钢的材料特性1.3.2.2 钢构件的抗火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1.3.2.3 钢结构整体抗火性能研究1.3.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研究1.3.3.1 钢—混凝土组合柱抗火性能与研究1.3.3.2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火研究1.3.4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研究现状1.3.4.1 常温下的研究现状1.3.4.2 高温下的研究现状1.3.5 结构抗火设计的方法1.3.5.1 结构抗火设计方法的发展1.3.5.2 国外组合结构抗火设计的新方法1.4 组合梁计算理论的研究1.5 国内外规范的考虑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2.1 粘结滑移因素的取舍1.6.2.2 网格划分的精度第二章 结构材料特性2.1 概述2.2 材料的热工性能2.2.1 混凝土的热工性能2.2.1.1 热膨胀系数2.2.1.2 热容2.2.1.3 导热系数2.2.1.4 密度2.2.2 钢材的热工性能2.2.2.1 热膨胀系数2.2.2.2 热容2.2.2.3 导热系数2.2.2.4 密度2.2.3 防火涂料的热工性能2.3 材料的力学性能2.3.1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2.3.1.1 抗压强度2.3.1.2 抗拉强度2.3.1.3 受压峰值应变2.3.1.4 初始弹性模量2.3.1.5 泊松比2.3.1.6 应力-应变关系2.3.2 钢材的力学性能2.3.2.1 泊松比2.3.2.2 强度2.3.2.3 初始弹性模量2.3.2.4 结构钢的应力-应变关系第三章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温度场分析3.1 引言3.2 耦合场分析的基本概念3.2.1 耦合场分析的定义及方法3.2.2 耦合场分析方法的应用场合3.3 算例3.3.1 问题描述3.3.2 模型几何3.3.3 跨中位移-时间曲线及耐火极限3.4 传热模型3.4.1 室内火灾与标准火灾温度-时间曲线3.4.1.1 室内火灾3.4.1.2 标准火灾温度-时间曲线3.4.2 热分析类型及传热方式3.4.2.1 热分析类型3.4.2.2 传热方式3.4.3 热传导方程的定解条件及求解方法3.4.3.1 热传导方程的定解条件3.4.3.2 温度场的求解方法3.5 模型建立及算例3.5.1 基本假定3.5.2 单元及热边界条件3.5.2.1 单元选取3.5.2.2 单元划分及热边界条件3.5.2.3 边界条件具体参数取值3.5.3 程序验证3.5.4 温度场算例3.5.4.1 无防火保护构件温度场3.5.4.2 有防火保护构件3.5.4.3 温度场精度分析3.6 填充混凝土对薄壁钢板升温的影响3.7 本章小结第四章 常温下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的分析4.1 概述4.2 文献相关试验简介4.3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4.3.1 基本假定4.3.2 单元类型的选择及本构模型4.3.2.1 填充素混凝土单元4.3.2.2 翼缘板钢筋混凝土单元4.3.2.3 薄壁钢板单元4.3.2.4 垫板单元4.3.3 单元划分、约束、加载方式及求解方法4.3.3.1 单元划分4.3.3.2 模型约束条件4.3.3.3 加载方式4.3.3.4 求解方法4.3.4 模型验证4.4 静力荷载水平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耐火性能5.1 引言5.2 耐火极限的计算方法5.2.1 基本假定5.2.2 理论基础5.2.3 计算过程5.2.4 火灾下结构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判别标准5.3 耐火极限影响因素分析5.3.1 荷载水平的影响5.3.2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5.3.3 型钢腹板高度的影响5.3.4 型钢下翼缘厚度的影响5.3.5 型钢厚度的影响5.3.6 防火涂料相关参数的影响5.3.7 加载位置的影响5.3.8 加载方式的影响5.4 型钢角点温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5.4.1 型钢角点温度与荷载比的关系5.4.2 型钢角点温度与组合梁跨度的关系5.4.3 型钢角点温度与型钢高度的关系5.4.4 型钢角点温度与型钢下翼缘宽度的关系5.4.5 型钢角点温度与型钢厚度的关系5.4.6 型钢角点温度与导热系数λi/di 的关系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耐火试验6.1 概述6.2 试验概况6.2.1 试验目的6.2.2 试件制作6.2.3 试验内容6.2.3.1 材性强度测定6.2.3.2 组合梁耐火试验6.2.4 试验加载方式6.2.5 火灾试验升温控制6.2.6 试验测量方案6.3 材性试验6.3.1 钢材材性试验6.3.2 混凝土试块材性试验6.4 耐火试验6.4.1 试验集中荷载的确定6.4.2 耐火试验现象6.4.3 耐火试验数据分析6.4.3.1 UL1 试验数据分析6.4.3.2 UL2 试验数据分析6.4.3.3 UL3 试验数据分析6.4.3.4 UL4 试验数据分析6.4.3.5 UL5 试验数据分析6.4.5 相关因素对组合梁耐火性能的影响6.5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7.1 结论7.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 试验研究论文; 热分析论文; 耐火性能论文; 粘结破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