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四川省攀枝花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行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对病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选患者中,45例为甲状腺良性病变,其中,27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为滤泡性腺瘤,恶性病变7例,均属于乳头状.27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共有病灶59个,18例甲状腺腺瘤共包括20个病灶,伴随囊变的病灶有3个,7例甲状腺癌患者共有病灶9个。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行以CT检查,可以表现出一定的CT特征性,可见其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CT;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价值

伴随健康体检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使得甲状腺结节检出概率也随之增加。临床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主要涉及到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以及甲状腺癌等,并且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均相对隐匿,因此需要做好术前的诊断工作,一般是利用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1]。现阶段,多层计算机层摄影术是甲状腺疾病影像学检查的中常用方式,但因良恶性结节影像学表现通常会出现重叠问题,因此给术前诊断的带来一定困难[2]。基于此,本文对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采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为27岁,平均年龄为(52.5±6.3)岁,其中48例患者因颈部有肿块而行CT检查,4例患者在接受胸部CT检查时被检出患有甲状腺结节性疾病,颈部肿块存在时间最长为10年,最少为4天。

1.2方法

所选患者均接受CT检查,通过16层螺旋CT扫描设备(Bright-speed)进行检查,选择仰卧位,且使颈部过伸,避免吞咽、咳嗽等动作,从甲状软骨上缘位置开始进行检查直至病变延伸区或颈根部,电压设置为120kV,准直设置为16*0.625mm,管电流设置为250-300mA,层厚及螺距分别设置为5.0mm、1.375:1。先对患者行以平行扫描,之后外周静脉注射碘氟醇,做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为28-30s、60-70s。选取病变部位连续层面开展适当层厚MPR矢状图像、冠状图像重组。

1.3临床观察指标

在PACS系统下CT图像进行观察,主要包括病灶数目、密度、强化度、颈部淋巴结情况、形态、边界、邻近结构改变情况等。并对照手术病理,确定诊断意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选患者中,45例为甲状腺良性病变,其中,27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为滤泡性腺瘤,恶性病变7例,均属于乳头状。27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共有病灶59个,伴随增生性腺瘤的病灶有8个,伴随囊变的病灶有17个,伴随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灶有3例。18例甲状腺腺瘤共包括20个病灶,伴随囊变的病灶有3个,双侧腺瘤患者3例,伴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灶有3例,2例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7例甲状腺癌患者共有病灶9个,2例乳头状癌合并对侧甲状腺腺瘤,2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对侧微小癌,5例合并颈部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合并肺转移、1例合并肝转移。

3讨论

现阶段,针对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检查可以采用影像技术进行,正常甲状腺含碘,经过CT平行扫描可呈现出高密度,有丰富血供,增强后腺体呈现出均匀性强化特点,与病变之间的密度差明显,所以MSCT增强扫描可以对病变情况进行明确确定[3]。

甲状腺肿结节通常是以两侧多发为主,且为低密度,大小不等,而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主要是单发结节,结节小时密度比较均匀,对于大结节则其密度则为不均匀。甲状腺腺瘤纤维包膜比较光滑且完整,薄厚程度相对一致,且平行扫描可见光整边界,增强扫描则一般为环状,甲状腺肿结节平行扫描可见模糊边界,包膜薄厚程度不同,增强扫描之后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边界更加清晰。甲状腺癌通常为不规则形态,且边界不清晰,增强环一般不完整。由此可见结节强化边缘规则完整程度可以作为良恶性结节区分的重要参考[4]。

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肿通常是以低密度结节为主,且相对均匀,部分会伴随囊变现象。甲状腺癌通常表现为混杂密度,且容易发生囊变及坏死现象。通过CT平行扫描可以将结节中钙化形态表现出来,还可以清晰地显示结节钙化大小。甲状腺癌出现钙化的概率比较高,通常以沙砾样钙化为主,通常表现为恶性肿瘤,特别是乳头状癌,而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的钙化通常表现为斑块改变、弧形改变[5]。

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与四周组织之间的结构分界相对清晰,通常无淋巴结转移,如果腺体比较大则可以向邻近脏器进行压迫,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或发生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现象,相邻组织脏器及血管将会出现浸润现象,这是需要考虑恶性甲状腺癌的可能。由此可见,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腺体包膜完整性、病灶钙化特点、强化特点、腺体周围隙改变、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可以作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的可靠征象。

结语: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行以CT检查,可以表现出一定的CT特征性,可见其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夏俊,罗泽斌,陈金凤等.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常规扫描及灌注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1):1-4.

[2]孙雪飞.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05):598-599.

[3]穆红,许华宇,荣阳等.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与鉴别诊断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119-119,120.

[4]郭汉涛,陈越峰,郭玉萍等.甲状腺结节大小对超声弹性成像和18F-FDGPET/CT诊断价值的影响[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0):874-876.

[5]班允清,杨进军,邵泽锋等.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双源CT能谱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0):1327-1329.

标签:;  ;  ;  

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