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似”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的最终确立,与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同步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对山川的描绘先秦即出现,但在东晋以前,都是作为人物的陪衬和背景,山水在画面上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文学的情形也一样。诗文中描绘山川,也古已有之,但那也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描绘。只有文人们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把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独立的山水诗和山水游记才可能出现。而这一现象,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身处乱世中的文人,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山水,便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医治心灵创伤的所在。当他们面向山水、走向山水时,他们发现了山水之美,而山水之美也给了他们的精神以慰藉。他们要把面对山水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或用诗笔,或用画笔。于是,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便大量产生。以诗文或以画笔描绘山水成为一种风气,于是就有了相应的理论问题出现。应该说,“似”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其他的许多理论问题,都由“似”这一概念所衍生,都关乎对“似”的理解,都牵涉到对“似”的态度。“传神”、“气韵”、“生动”这一类概念,其实都由“似”所派生,都是针对“似”而提出的问题,都表达着对“似”的认识、体悟。如果没有“似”这一问题,“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一类问题也无由产生。“似”所派生的问题,大体说来有三种。第一、偏重于对“形似”的强调,认为“形似”是绘画的本质特征,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基本理由。这种观念,可称之为“重形论”。第二、偏重于对“传神”、“气韵”(即所谓“神似”)的强调,这姑且称之为“重神论”。第三,是在重“形似”与重“传神”之间不偏不倚,强调“形似”与“传神”都很重要;舍“形似”无由“传神”,不“传神”则“形似”亦成“死象”。这可称之为“形神兼备论”。重“表现”,固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强大传统,但是,也并不是唯一的传统。即便在“神”、“韵”、“意”、“味”等理论最盛行之时,也仍有人执着地强调“形似”,强调“逼真”。所以,重“形似”、重“写实”,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并非没有力量的传统。“形似”与“传神”并不必然矛盾,“形似”到极致,也能产生“神韵”。然而,在“形似”长期成为绘画的最高标准后,对“形似”的反思和反动却也是十分合理的。人的精神是无限丰富复杂的。表现人类精神的艺术,理论上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形似”、“状物精微”,虽不必然与“传神”、“气韵生动”冲突,“形似”、“状物精微”虽然也可以“超凡脱俗”、表现“象外意味外味”,但毕竟人类的某些精神状态非突破“形似”则无由表现,毕竟人类的某些情感思绪非“不似之似”不能传达。所以,打破“形似”一统天下的局面,毫无疑问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形似”的追求走向极端,才有了对“形似”的极端的反抗和否定。在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上的各种观念时,一定要避免以偏概全,一定不能对一些只言片语做孤立的理解,一定要能够透过种种表面现象而看到事情的本质。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确有些理论家和创作家,更多地强调了形似;也的确有些理论家和创作家,更多地强调了神韵。但是走向某种偏执,极端地否定形似,或极端地否定神韵者,却几乎没有。即便在某些时期,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也并没有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那些“重形论”的代表性人物,也往往留下了强调神韵的言论;同样,那些“重神论”的代表性人物,也不乏对形似的强调。实际上,从总体上来看,“形神兼备”,是中国绘画史上占主导地位的艺术追求;也是最基本的艺术评价尺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优良传统。正因为有着这种优良传统,才留下了那样多的“形神兼备”的美术作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气韵生动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J]. 书画世界 2019(10)
- [2].从獭祭而成到气韵生动——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之再认识[J]. 中国艺术时空 2017(02)
- [3].“气韵生动”——胡琴音乐表演艺术与戏曲身段外在体态的同构[J]. 北方音乐 2017(16)
- [4].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J]. 大众文艺 2018(19)
- [5].论气韵生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审美意义[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05)
- [6].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J].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5(Z1)
- [7].究竟怎么欣赏、解读中国画?[J]. 全球商业经典 2016(08)
- [8].从“气韵生动”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J]. 艺术品鉴 2017(04)
- [9].“气韵生动”与徐复观先生的研究[J]. 中华书画家 2017(09)
- [10].“气韵生动”新解[J]. 艺术品鉴 2017(10)
- [11].论“气韵生动”的内涵及外延[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22)
- [12].“气韵生动”之我见[J]. 美术界 2015(08)
- [13].气韵生动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研究[J]. 收藏界 2019(05)
- [14].“气韵生动”概念的西译与现代阐释[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5].浅析中国文人画的“气韵生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6].“气韵生动”:创作中不可缺失的审美追求[J].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3(06)
- [17].浅谈“气韵生动”在《六君子图》中的体现[J]. 新课程(小学) 2013(07)
- [18].“气韵生动”的美学意蕴[J]. 美术向导 2012(04)
- [19].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J]. 美术观察 2010(10)
- [20].谈中国画之“气韵生动”[J]. 美术大观 2009(07)
- [21].浅释中国画之气韵生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1)
- [22].浅析“气韵生动”[J]. 艺术评鉴 2017(21)
- [23].心随天籁 气韵生动——读孙鸿骏山水画有感[J]. 南风 2018(11)
- [24].谈对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的理解[J]. 明日风尚 2017(23)
- [25].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J]. 艺术品鉴 2016(11)
- [26].论中国画的气韵生动[J]. 明日风尚 2016(14)
- [27].气韵生动——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 艺术百家 2010(05)
- [28].略谈中国书法的气韵生动[J]. 大舞台 2010(10)
- [29].气韵生动 美不胜收 川剧演员崔光丽表演赏析[J]. 中国戏剧 2009(01)
- [30].论气韵生动的“技”内涵[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