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景观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景观内进行。人类活动是形成景观,构建自然和人工管理斑块组成镶嵌体的重要动力。人类是景观变化的原始动力,也由此导致了目前的生态危机(Naveh,1995)。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进行景观生态学评价、景观生态设计管理等的基础,尤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对于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康保县地处河北省坝上高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的典型地区,是生态环境的典型脆弱区。因此,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并探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以及生态效应,对于改善本区生态环境,充分认识人类活动的利弊,促进坝上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态和粮食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康保县1987年、2000年、2005年三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从综合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康保县的区域特征,对康保县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了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最后结合气候气象资料、野外实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7年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2000年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2005年主要景观类型也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通过对这三年的景观类型面积的相互对比可以看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呈大幅度增长,尤其在2000年至2005年这一研究区间内变化比较剧烈,建设用地面积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基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分析结果,研究区整体景观变化速度较大。18年间,林地和草地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尤其在2000年至2005年,林地的动态度高达38.48%,草地的动态度也达8.47%,建设用地也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林地和草地;耕地不断减少,动态度为--4.69%。(3)通过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可知,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水域面积持续减少。景观类型转移以耕地——草地,耕地——林地,林地——草地为主,且这些景观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均是双向的。(4)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康保县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7年至2005年,康保县各景观要素斑块中,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斑块数量增加,草地、水域的斑块数量有少量的减少;1987年至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平均斑块面积向小型化发展,破碎度增加,而草地、建设用地的斑块向大型化发展;2000年至2005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的平均斑块面积有所增加,耕地、未利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持续减少。1987年至2005年,各要素斑块的景观形状指数除未利用地外,全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说明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降低。在景观水平上,康保县景观的斑块数和密度都有所增加,多样性指数(SHDI)、均匀度指数(SHEI)均在增加,优势度(D)在减小,这说明康保县景观各要素的分配正在变得均匀,且景观异质性增加。蔓延度(CONTAG)在减小,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MN)接近1,这说明康保县人类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较大,斑块相似性较强,破碎化程度变高。(5)对于本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2000年之前是自然因素和人口因素;到2000年之后,政策因素(退耕还林草政策)便成为康保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6)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着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本文利用野外实测数据较详细地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退耕还林草)对研究区域内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发现退耕还林草能够提高土壤养分水平,起到了较好的土壤生态效应,使得土壤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恢复和提高;并且对减缓土壤风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小气候和生物种类的变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兴化市1988-2002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 珠江现代建设 2011(05)
- [2].汾河流域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 [3].陕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优化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20(01)
- [4].基于粒度反推法的昌江县景观格局优化[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0(01)
- [5].贵州荔波森林景观格局现状与分析[J]. 贵州科学 2020(03)
- [6].汶川县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20(14)
- [7].景观格局研究综述进展及分析[J]. 绿色科技 2019(05)
- [8].苏州市重点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化[J]. 城市问题 2016(12)
- [9].艾比湖地区生态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0].大连市近20a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17(03)
- [11].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景观格局优化——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 生态学杂志 2017(05)
- [12].道路扩展对青藏高原东缘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04)
- [13].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的景观格局差异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19)
- [14].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综述[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2(04)
- [15].基于移动窗口分析法的矿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 国土资源遥感 2019(04)
- [16].丹江口水库湿地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1)
- [17].白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初步分析[J]. 四川林业科技 2020(01)
- [18].福州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J]. 中国城市林业 2020(02)
- [19].道路网影响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呼伦贝尔市为例[J]. 交通运输研究 2020(04)
- [20].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11)
- [21].花溪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7(04)
- [22].准东开发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 农村科技 2018(01)
- [23].林草交错带县域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4].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森林景观格局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25].庙岛群岛北五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景观格局时空分布异质性研究[J]. 海洋学报 2020(06)
- [26].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格局的影响[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0(02)
- [27].基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两区优化研究——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19(23)
- [28].深圳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发展对策[J]. 中国城市林业 2017(06)
- [29].1995—2016年长江沿岸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04)
- [30].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分析[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