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空间分析是研究资源和景观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本文采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58年和2004年航空象片、林相图以及森林经理调查数据等资料,借助于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叠置分析功能,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帽儿山实验林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从景观组成、结构、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帽儿山森林景观现状:对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并在论述景观动态过程基础上,对2004年森林蓄积进行了简单趋势面分析和典型趋势面分析。该研究结果为分析区域性以及整体变化数据找出变化趋势的规律,为该地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林场正确做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保证。在此过程中,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和进展:第一,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主要对林场区域、以及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各林分类型龄组结构、森林结构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林业用地、有林地、苗圃用地面积增加,疏林地、新植林地及灌木用地面积明显减少,使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60.5%提高到85.0%;非林业用地、江河面积随着农耕地、居民用地的增加而减少;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由88.0万m~3增到270.3万m~3净增207.1%;预计50年后湿地将全部消失:对2004年森林蓄积做了简单趋势面分析和典型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由西南向西北递增。第二,在对景观类型划分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组成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然后对森林景观斑块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斑块数量明显增加,斑块平均面积在减小,斑块密度指数越来越大,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景观异质性越高,景观整体向着均匀化方向发展。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斑块几何形状也趋于复杂化,研究区域近46年间景观类型有所增加。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国内外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研究概况1.2 国内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 国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1.2.2 国内景观生态研究现状1.2.3 我国森林景观结构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1.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资源景观中的应用1.3.1 GIS在森林资源研究上的应用1.3.2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 研究的意义1.4.2 研究的可行性1.4.3 研究的先进性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2.1 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2.1.1 地理位置2.1.2 植被2.1.3 地形地势2.1.4 资源概况2.2 研究方法2.2.1 数据的收集2.2.2 软件环境2.3 扫描林相图及误差来源2.3.1 林相图固有的误差2.3.2 图像处理误差2.3.3 屏幕数字化误差2.3.4 编辑误差2.4 叠置分析中的误差2.5 扫描图的几何精校正2.6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获取2.6.1 林相图的数字化3 森林景观动态分析3.1 景观要素类型划分标准3.2 森林景观要素组成与异质性动态3.2.1 景观要素组成的变化3.2.2 帽儿山景观空间格局和异质性3.3 森林景观斑块动态特征3.3.1 景观斑块数目、面积及比例分析3.3.2 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变化3.3.3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3.4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与破碎化特征分析4 森林资源趋势面分析4.1 简单趋势面分析4.1.1 简单趋势面分析原理及其模型建立4.1.2 Forstat2.0趋势面原理4.1.3 趋势面模型的适度检验4.1.4 Forstat2.0计算结果4.2 典型趋势面分析4.2.1 典型趋势面原理4.2.2 典型趋势面计算步骤4.2.3 Forstat2.0计算结果5 森林资源动态要置分析5.1 森林资源ARCGIS图像的叠置分析概念与方法5.1.1 森林资源叠置分析的概念5.1.2 森林资源叠置分析的必要条件5.1.3 资源叠置分析的方法5.1.4 1958年~2004年林场区域变化5.2 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5.2.1 林分起源面积动态分析5.2.2 有林地的变化5.2.3 灌木林面积变化5.2.4 疏林地面积变化5.2.5 荒地面积变化5.2.6 农耕地面积变化5.2.7 沼泽地面积动态变化5.3 各林分类型龄组结构动态变化5.3.1 红松林面积动态变化分析5.3.2 樟子松林面积动态变化分析5.3.3 落叶松林面积动态变化分析5.3.4 杨树林面积动态变化分析5.4 森林蓄积动态变化5.5 森林结构动态变化5.5.1 林分优势树种结构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帽儿山地区论文; 景观动态论文; 叠置分析论文; 趋势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