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论文题目: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刘黔敏

导师: 班华

关键词: 德育学科课程,课程理念,德育理念,课程运行,课程改革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我国的德育学科课程从设置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德育学科课程的课程标准分析后发现:1)从教学目的来看课程从接班人走向道德人的培养;从培养道德高尚者逐步走向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2)从教学要点的归类分析中可以看出课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稳定性的价值取向:群体的“占场”与个体的“缺场”:群体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强调单向度的服从:义务型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的缺失:忽视公共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生活相疏离:“关注彼在,忽视此在”的道德教育观等。而这一时期德育理念的发展则反映在如下方面:从强调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向关注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生活;从培养“高大全”的道德高尚者演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五套初中段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和两套小学段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分析后发现:1)教科书主要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道德知识逻辑进行编排。2)教科书中的榜样选择体现了这样一些理念:精英化的道德教育观;完人化的道德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男性的支配文化等。3)教科书中的叙事潜存着这样一些理念:没有把学生视作自由的道德行为主体;道德本身并未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智慧;对人性简单化、平面化的设定;对学生道德世界的简单化理解等。 通过对德育学科课程教师进行研究后发现运行中的德育学科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德育学科课程的大德育模式、政治化取向和知识化取向使得该课程独立性较低,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品格。2)德育学科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低,这反映出其在功利性的教育文化中的困境。3)德育学科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与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公共道德资源的缺失有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新编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德育学科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领;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学科教师转型为真正的德育教师。其次它需要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和真实的课堂;变授——受关系的课堂为对话和互动的课堂。第三,它需要评价制度的改革。其评价应尽量摆脱选拔的功能取向,通过评价过程本身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育学科课程概略

第一节: 德育学科课程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德育学科课程特征解读

第二节: 德育学科课程发展简述

一、德育学科课程设置与变迁

二、新中国成立后德育学科课程发展概况

第二章: 从教学大纲看德育理念的变迁

第一节: 从教学目的看德育理念的变迁

一、教学目的的稳定性分析

二、教学目的所体现的德育理念发展

第二节: 从教学内容要点看德育课理念变迁

一、历次教学大纲所强调的德目变迁

二、社会发展简史教学要点的简要分析

三、教学大纲中存在的问题

附:我国中小学德育课部分教学大纲

第三章: 从教科书看德育理念的变迁

第一节: 教科书逻辑分析

一、教科书编写逻辑

二、课程逻辑反映出的德育理念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榜样沉浮

一、相关的统计数据

二、榜样所呈现的特点

三、榜样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科书中的叙事解析

一、叙事的结构分析

二、叙事语句风格分析

三、叙事中潜藏的理念

附:来自学生的叙事

第四章: 运行中的德育学科课程

第一节: 德育学科课程具有怎样的“独立性”

一、德育课的专业性

二、德育课的学科定位

第二节: 德育学科课程拥有怎样的“学科地位”

一、处于学校课程边缘的德育课

二、德育课地位所反映的问题

第三节: 德育学科课程具有怎样的“运行效果”

一、德育课运行效果分析

二、德育课运行效果折射的问题

附:教师职业状态调查问卷

第五章: 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学科课程的变革与挑战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一、道德生活成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学习

三、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第二节: 新编教科书的特点

一、教科书新的功能定位:师生共同的“学本”

二、内容组织贴近学生生活

三、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生成性与适当留白

四、强调道德体验,注重道德践行

五、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第三节: 课改的新挑战

一、对教师的新要求

二、教学模式的变革

三、评价的挑战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11-14

标签:;  ;  ;  ;  ;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