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约220万hm2,稻谷产量135亿kg。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近40%和50%,因此水稻生产在全省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水稻发生了“颖壳不闭”现象,发生面积大、减产量大,给稻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排除了水稻品种、高温等其他因素的干扰,究其根本原因和土壤养分元素有关。本文在比较了2006~2007年水稻发生“颖壳不闭”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基础上,采用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对江淮丘陵地区水稻“颖壳不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水稻生长后期采集了水稻正常植株和“颖壳不闭”植株并进行了养分元素。从2006、2007年肥东、长丰、颍上水稻抽穗扬花期气温资料中看出,并没有出现像2003年持续异常高温天气,所以气温对水稻开花授粉影响不大,进而水稻产量并不会受到的影响。对三县水稻“颖壳不闭”土壤进行养分状况系统研究,通过分析测定原始土样养分含量,以ASI法中确定的各营养元素临界值为标准,三县水稻“颖壳不闭“土壤中氮素含量低,比临界值稍小。其次长丰县磷素高于临界值,肥东、颍上县都低于临界值,缺乏较为明显。长丰县土壤含钾量较高,大概为临界值的1.5倍,颍上县土壤含钾量较肥东点土壤高,但仍低于临界值。中量元素钙、镁、硫含量丰富,都大于三倍临界值。从微量元素铁、锌、铜、锰、硼的含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Zn的含量都低于临界值;肥东、颍上、长丰县土壤锰含量均高于临界值,近临界值的8、6、4倍:硼、铜、铁的含量较高,并且都高于临界值的三倍水平。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对P、K和Zn低于临界值的重要养分元素进行土壤吸附试验。通过对三地区土壤P、K、Zn等3种元素的吸附试验结果为:土壤对磷的吸附曲线表明:加入磷吸附液浓度与土壤浸提液中磷溶液呈直线相关(Y为土壤吸附后有效态养分提取量,X为养分元素加入量,下同),肥东土壤y=0.3915x+4.1406、长丰土壤y=0.4441x+16.339、颍上土壤y=0.3333x+2.6389,土壤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颍上>肥东>长丰;从土壤对钾的吸附曲线图可以看出,土壤中钾浸提量与加入量之间呈直线相关,三地区土壤钾的吸附曲线方程分别为肥东土壤y=0.4469x+66.662、长丰土壤y=0.2699x+100.59、颍上土壤y=0.3375x+68.703;土壤对锌的吸附曲线表明:三个土壤对锌的吸附固定能力在所设的加入吸附溶液浓度范围内差别不大,加入量与浸出量之间呈直线相关,肥东土壤y=0.5311x+1.8411,长丰土壤y=0.5437x+2.2617,颍上土壤y=0.4708x+0.8994,对锌的吸附固定能力顺序为颍上>肥东>长丰。综上可以看出,肥东土壤对磷、钾、锌的吸附强弱顺序为P>K>Zn,长丰土壤为K>P>Zn,颍上土壤为P>K>Zn。在三县采集的土壤上进行高粱苗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中缺磷处理肥东县、长丰县、颍上县土壤高粱生物产量较OPT分别减少28.97%、14.66%、21.32%,而缺氮处理减少31.29%、37.97%、34.45%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肥东县、长丰县、颍上县土壤缺钾高粱生物产量较OPT分别减少20.73%、14.66%、27.05%,其中长丰县生物产量减少最少,颍上次之、肥东最多,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缺锌盆栽试验生物量中,肥东县、长丰县、颍上县土壤高粱生物产量较OPT分别减少34.30%、41.61%、4.10%,由此可见,肥东县土壤养分的主要障碍因子及亏缺顺序依次为锌、氮、磷、钾;长丰县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及亏缺顺序依次为锌、氮、钾、磷;颍上县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及亏缺顺序依次为氮、钾、磷、锌。通过对水稻有无病害耕作层土壤和耕作层以下20cm土壤大量元素含量,可以看出这些测试土样的pH都在5.5~7.1之间,有机质含量不高且都小于20g/kg,相对缺乏。对于全氮来说,水稻正常植株还是“颖壳不闭”植株的土壤全氮含量相对缺乏,都是耕层大于耕层以下20cm,碱解氮含量也较低。对于有效磷,肥东地区含量中等,而其他的含量比较低,磷养分匮乏。对于土壤速效钾来说,是水稻“颖壳不闭”植株速效钾含量要高于对应的水稻正常植株。就缓效钾来说,无论是水稻正常还是“颖壳不闭”植株,都是耕层含量要低于耕层以下20cm,这一点和其他养分元素含量规律差别很大。无论哪个地区的土壤,水稻正常植株下土壤缓效钾含量都高于对应的水稻“颖壳不闭”植株。而从水稻有无病害耕作层土壤和耕作层以下20cm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可以看出交换性钙镁含量丰富,对于水稻来说这两种养分元素不缺乏。对于有效硫来说,肥东、长丰地区含量中等及丰富,颍上含量相对较低。另外,只有肥东水稻正常植株耕层含量低于对应的水稻“颖壳不闭”植株,其他都是耕层有效硫含量高于耕层以下20cm。对于微量元素硼来说,肥东、长丰地区水稻正常植株下耕层含量低于水稻“颖壳不闭”植株下耕层,颍上则相反。最后对于土壤有效铁、锰、铜、锌来说,所有地区供试土壤耕层含量高于耕层以下20cm,而水稻正常植株下土壤耕层及耕层以下20cm这四种微量元素含量大于或和对应水稻“颖壳不闭”植株下土壤含量相差不多。从三县水稻正常植株和“颖壳不闭”植株大、中、微量元素分析来看,水稻正常植株籽实、茎叶、根系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都高于或略低于对应的“颖壳不闭”植株;对于全钙、全镁含量,水稻正常植株和“颖壳不闭”植株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至于微量元素全铜,水稻正常“颖壳不闭”植株籽实含量都差不多;而正常植株籽实中的锌含量要高于“颖壳不闭”籽实;水稻正常植株铁锰含量高于“颖壳不闭”植株。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议水稻颖壳不闭合、不结实现象[J]. 河南农业 2017(01)
- [2].2010年水稻白色颖壳现象研究初报[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6)
- [3].寿县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状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1)
- [4].小麦颖壳绒毛性状的驯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6)
- [5].水稻颖壳不闭合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0)
- [6].普通野生稻黑颖壳遗传分析及育种利用初探[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3)
- [7].水稻颖壳开裂变形原因的推导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4)
- [8].不同品种和施肥处理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3)
- [9].专用配方肥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灾害研究 2014(11)
- [10].一个水稻金黄色颖壳和节间基因的遗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4)
- [11].水稻施用颖壳不闭合专用肥的效果[J]. 农技服务 2011(06)
- [12].水稻颖壳畸形不结实产生原因及其预防[J]. 杂交水稻 2016(04)
- [13].一个水稻金黄色颖壳与节间基因的定位[J]. 核农学报 2012(07)
- [14].人工合成小麦的颖壳硬度和穗发芽抗性关系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4)
- [15].江淮丘陵地区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生理因素浅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1)
- [16].神经网络对水稻种子颖壳闭合的识别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3)
- [17].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J]. 农技服务 2011(04)
- [18].水稻鞘腐病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 2011(03)
- [19].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转录组学分析[J]. 核农学报 2017(12)
- [20].晚稻生长后期颖壳变黑应辨因防治[J]. 农药市场信息 2019(20)
- [21].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生理及品质分析[J]. 核农学报 2013(11)
- [22].随州水稻“鹰钩嘴”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J]. 湖北植保 2011(06)
- [23].含中微量元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在防治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上的试验研究[J]. 磷肥与复肥 2011(05)
- [24].小麦株高和茎秆不同部位砷镉磷含量与籽粒砷镉磷含量的关系[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1)
- [25].水分亏缺对不同小麦品种N、P、K分布与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8)
- [26].水稻种子颖壳开裂对活力的影响[J]. 种子世界 2008(02)
- [27].稻虾田旱青立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9)
- [28].一个水稻颖壳扭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6)
- [29].颖壳不闭合水稻专用肥的生产与应用[J]. 化肥工业 2014(05)
- [30].联合收割机的维修保养、安全使用及存放[J]. 现代农机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