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透过大量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系统论述了大唐西域高僧泗州僧伽(即“泗州佛”)的生平神迹,以及该信仰的源流和现状。重点概括了泗州僧伽信仰自唐至清的兴衰嬗变,并分析其中的缘由。泗州僧伽,生前造福于民,坐化后其信仰盛于唐宋,以泗州普光王寺为道场,屡显神迹,受封为国师、文佛、大圣等。经各界宣传,他实现了从高僧向神僧再向佛的飞跃。该信仰成为遍布全国的跨阶级信仰,盛行一时。后因清康熙年间水淹泗州等因素,严重动摇了该信仰存在的根基,正统佛教中“泗州僧伽信仰”日渐衰微。随着明清佛教世俗化,该信仰在福建、江苏等地以民间信仰的方式复兴。“泗州僧伽”也成功转型为民间俗神“泗州佛”。针对学界在有关泗州僧伽国籍姓氏、李白《僧伽歌》等方面的定论,文中阐述了不同见解。更重要的是,全文大致勾勒出了该信仰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现状,尤以福建为主,比如佛号、属性、职能、造像、佛诞日、仪式、分布区域、发展趋势等,得出了该信仰“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元明、衰于清,后转型为民间俗神,主要流行于福建、江苏一带,并将逐渐湮灭”的结论,认为本土化是宗教信仰民间化、世俗化的必经之路,并呼吁社会及有关部门保护珍贵的宗教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