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二十一世纪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巨大挑战,可持续性地开发利用海洋已是当务之急,在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问题驱动下,海岛开发利用、海洋权益问题对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剧。广西北海涸洲岛位于北部湾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也是我国在北部湾地区最大的海岛。海岛由岩浆动力、海洋动力和生物动力共同塑造而成,在极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里,产生过火山岩堆积、陆源碎屑沉积、陆源碎屑和礁源碳酸盐的混合沉积作用。其地貌特征、发育过程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涠洲岛进行地貌调查、剖面观测、图件资料的收集;对涠洲岛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对特征地貌部位海滩岩和火山碎屑岩进行测年;结合前人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进行空间、属性信息整合,对涠洲岛的的海岸地貌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研究涠洲岛发育的内外动力过程,系统阐述涠洲岛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涠洲岛海岸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涸洲岛地势总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基底为早更新世以来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火山碎屑岩。海岸地貌主要分为四个单元:①海积地貌区:分布在西岸石螺口、南岸南湾湾顶、东岸和北岸,该区岸上发育砂质海滩,部分岸段含少量砾石沉积,无泥质沉积;海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和海滩坡度从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岸>南岸>北岸>东岸;岸上沙堤规模:北岸>东岸>西岸。②海蚀地貌区:分布在西岸除石螺口以外地区、鳄鱼嘴和南岸东部。西岸海蚀作用最强,海蚀崖坍塌现象普遍,崖壁上可见现代海蚀穴和多级古海蚀穴;南湾内发育有古海蚀崖,整个南湾内缘发育半圆形呈近90°直立的海蚀崖;活海蚀崖前发育现代海蚀平台,平台前为砾石沉积区。③珊瑚礁地貌,珊瑚礁从岸外-2--4m深处开始发育,东、北岸规模最大,活体珊瑚生长带宽达660m,礁平台宽达2250m,西、南岸外未形成成熟礁坪。鳄鱼嘴海蚀平台的侵蚀坑内可见大量蜂巢珊瑚。④人工地貌,有码头、人工海堤、丁坝、港口、防波堤。涠洲岛的内外动力作用下的地貌塑造过程可概括为:①早-中更新世:西北部横路山火山以溢流形式喷发,该期主要喷发玄武岩,喷发持续时间长,形成涠洲岛基底。②晚更新世末期:南部南湾火山射气喷发,主要形成火山碎屑岩,多以激浪堆积的形式沉积下来,成层清楚,覆盖于涠洲岛岸上大部分地区的厚层火山碎屑岩皆为该期形成。③海洋和生物动力改造期,火山活动造岛后,岛西南面海洋动力强,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早期从海蚀崖和下伏基岩上侵蚀的陆源物质及生物碎屑经过浪流的分选先后在东、北岸波影区和西岸海湾附近形成老、中、新沙堤,老沙堤形成于6900a BP,至今海岸线已向海推进500m;岸外珊瑚礁规模逐渐扩大,波影区珊瑚礁发育较好;距今1830a左右,高潮线附近海滩岩胶结,海平面相对稳定下来,海滩沉积物经过浪流分选,细颗粒物质在岛屿的波影区和海湾内沉积,粗颗粒物质则在强动力环境沉积。根据海蚀崖上古海蚀穴、海岸沙堤、内陆台地上相对应的高度,推测涠洲岛在火山活动造岛后经历了5次相对海平面下降或构造抬升。建议涠洲岛海岸开发利用以旅游和港口作用为主,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各岸段开发利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火山和海蚀地貌观光区、潜水基地、休闲渔业区、军用区、客运码头、渔民码头、海水养殖区、风情文化区、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