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羟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1例

静脉注射羟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1例

一、静脉注射氧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宜芯[1](2021)在《氨来呫诺通过靶向抑制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B发挥抗炎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1996年,氨来呫诺经美国FDA批准成为第一个治疗口腔溃疡的处方药。世界上迄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它用作治疗口腔溃疡的一线药物。然而,作为一个能改善经典炎症(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炎症,亦称为“热炎症”)的老药,其精确的分子机制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反而近年来关于氨来呫诺在代谢性炎症(相对于热炎症称其为“冷炎症”)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现有研究证明,氨来呫诺对于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肥胖患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此作用是通过抑制冷炎症靶点IKKε/TBK1 同源激酶来实现的。但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热炎症中,IKKε的敲除不仅未造成促炎因子表达减少反致其增加。同时也正是在这一炎症模型中,IKKε/TBK1抑制剂氨来呫诺却展现出明确的抗炎效果,这表明IKKε/TBK1一定不是氨来呫诺对抗热炎症的作用靶点。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氨来呫诺在热炎症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静脉注射LPS引起小鼠内毒素血症作为热炎症体内模型、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体外模型,分别以Griess法和ELISA法测定氨来呫诺对热炎症相关因子的效果。以全波长酶标仪扫描氨来呫诺的激发-发射3D扫描图谱以获得其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并使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确定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分布特征。在巨噬细胞中,通过RT-qPCR、报告基因、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氨来呫诺对LPS活化的NF-κB和MAPK/AP-1通路中关键信号事件的作用。最后,利用分子对接、荧光偏振、无细胞体系酶活实验、基因静默等技术确定氨来呫诺在热炎症中的作用靶点。结果:LPS致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的IL-6及TNF-α浓度显着上升,氨来呫诺能显着降低这两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并压制该模型小鼠腹腔灌流液中TNF-α增高。在LPS活化巨噬细胞体外模型中,氨来呫诺不仅能抑制TNF-α的分泌,还能减少NO的释放以及其合成酶iNOS的活性和表达,并且促进抗炎因子IL-10分泌。机制研究表明,氨来呫诺能减少IκBα磷酸化并阻止其降解,抑制了随后的NF-κB p65亚单位易位入核及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另一方面,可阻止ERK1/2磷酸化及下游的AP-1活化;同时,氨来呫诺可持续增高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内cAMP的水平、活化其效应蛋白PKA,并影响cAMP/PKA信号调控的胞内氯离子水平和尼日利亚菌素介导的IL-1β释放。而cAMP对抗剂可抵消氨来呫诺对炎症介质NO、TNF-α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氨来呫诺自身具有荧光,其最佳激发/发射波长为352nm/398nm。利用其荧光特性,我们检测到氨来呫诺孵育巨噬细胞十分钟即可完成入胞、主要分布区域为细胞质。分子对接预测,在细胞质中它可能通过π-π堆积和离子键结合到PDE4B水解cAMP的活性口袋中。荧光偏振实验显示,PDE4B可使氨来呫诺的荧光偏振值单向、持续变大,意味着氨来呫诺的确可直接与人PDE4B酶结合;而加入另一种非选择性PDE抑制剂IBMX可部分对抗该结合。在无细胞体系酶活抑制实验中,氨来呫诺不仅可直接抑制PDE4B活性(IC50=11 μM),也对PDE1A、PDE3A、PDE3B 有效,IC50 分别为 18μM、3 μM、18μM,因此氨来呫诺对PDE的抑制作用是非选择性的。但在RAW264.7细胞中,PDE3选择性抑制剂并不影响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分泌,而敲低PDE4B后氨来呫诺的抗炎作用全部消失。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氨来呫诺是一种非选择性PDE抑制剂。在LPS活化的巨噬细胞中,氨来呫诺能靶向抑制PDE4B减少其底物cAMP水解,进而激活cAMP的效应激酶PKA。活化的PKA不仅能够通过阻止IκBα的降解及随后的p65转位入核来减少转录因子NF-κB活化,还通过减少ERK1/2的磷酸化来抑制AP-1的转录活性。而对NF-κB及ERK/AP-1两条信号通路的抑制最终会表现为促炎因子iNOS和TNF-α表达水平的降低,从而缓解热炎症。

何淼[2](2020)在《多羊血清致敏家兔IgE变化及病理学观察》文中指出过敏反应(allergy)是动物机体本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导致各个系统和功能的损害。过敏反应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疾病[1]。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饲养数量的上升,近年来兽医临床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反应及甚至死亡病例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过敏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利用多羊混合血清致敏实验家兔,并记录相关病理和生理变化、测定其血清总IgE含量,记录最佳致敏混合血清浓度,为宠物高免血清的制备与应用打下前提基础。实验方法:选择健康雄性山羊3只,采用颈静脉采血法后,将血清成功分离并冷藏。选择健康成年家兔32只,雌雄不拘。根据发敏时注射多羊混合血清浓度(concentration)不同,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0、轻度稀释组C1(C30%约0.6ml/Kg)、中度稀释组C2(C40%约0.8ml/Kg)、重度稀释组C3(C50%约1.0ml/Kg)。首次致敏时,将多羊混合血清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C20%,所有家兔均皮下注射1ml。4组家兔均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21d,期间每隔3d观察并记录饲养期间实验动物行为变化,发现饲养期间全部实验动物未见明显不适反应及一场活动,全部正常。4组家兔致敏21d后,与家兔左腿股静脉埋22G留置针用于采血,根据不同分组分别给对照组C0注射5ml生理盐水,实验组C1、C2、C3分别于耳外缘静脉注射制备好的浓度为30%、40%、50%的多羊混合血清。分别在家兔发敏前、发敏后15min、30min、45min、60min(t0、t1、t2、t3、t4)5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其体温(T)、呼吸(R)及脉搏(P),并于股静脉分别采血约1ml分离血清,分离的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总IgE含量。将死亡家兔剖检,分别取出各脏器进行观察。实验结果:对照组家兔无明显生理变化,实验组家兔存在不同程度皮肤发绀,胸腔、腹腔脏器淤血,胃肠粘膜坏死、出血、水肿;气管、肺脏存在水肿、淤血现象;病理组织切片可见局部细胞坏死、形态发生改变,有的存在出血、淤血、充血现象并可见铁血黄素沉着。以上现象均随实验组家兔注射多羊混合血清浓度升高而变得明显和增重。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家兔血清总IgE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家兔高,并且随着多羊混合血清浓度的增加,IgE含量也随之增高,但在发敏后的4个时间点,IgE含量并无太大变化。将不同组家兔血清IgE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家兔行为学观察、脏器形态改变、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血清总IgE含量对比分析,找出最佳致敏多羊混合血清浓度。

吴盼倩[3](2020)在《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回顾性研究2016-2018年皮肤科住院药疹病人的致敏药物特征、临床特征、住院费用等资料,为加强合理用药意识、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6-2018年云南省综合三甲医院皮肤科住院药疹病人的性别、年龄、药疹类型、入院时间、用药原因、致敏药物种类、数目、药物开立方式、给药方式、基础病史及过敏史、黏膜累及情况、合并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方法情况、系统累及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资料,将上述资料分为轻型药疹组、重型药疹组和<30岁、31-60岁、61-90岁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使用EXCEL软件收集资料,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 果]1、372例药疹病例主要发生于21-70岁人群。男性43.3%,女性56.7%。轻型药疹组与重型药疹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轻型药疹占73.1%,重型药疹占26.9%,轻型药疹中最常见的是发疹型药疹(54.0%),重型药疹中最常见的是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41.0%)。无论轻型药疹还是重型药疹季节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3、呼吸系统疾病(37.6%)为主要的用药原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数最多有33.6%;其次12.1%因皮肤黏膜系统疾病、7.5%因神经精神疾病用药致敏。可疑致敏药物中排名前三的为中药(57.4%);抗菌素(49.3%);非甾体类抗炎药(18.3%)。35.2%病例单一用药致敏,48.1%使用药物超过1种。40.1%为自行用药,轻型药疹组自行用药为主而重型药疹组以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P<0.017)。重型药疹组以多种药物致敏为主(P<0.05)。无论轻型药疹组还是重型药疹组均以口服用药为主。致敏药物中中药以中成药(50.6%)及自行用药(50.6%)为主。抗菌素以β-内酰胺类(62.7%)及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44.0%)。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酚氨加敏片(38.2%)及自行用药为主(66.2%)。4、轻型药疹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8.0(7.0,10.0)天和4009.2(3374.2,5149.9)元,重型药疹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0.0(8.0,14.0)天和6490.8(4418.7,8475.0)元。重型药疹组比轻型药疹组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及更多的住院费用(P<0.05)。5、重型药疹组黏膜累及、伴随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异常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重型药疹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尿蛋白阳性率、空腹血糖值、钠离子浓度高于轻型药疹组(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红细胞、白蛋白、间接胆红素、钙离子、氯离子浓度低于轻型药疹组(P<0.05)。372例病人中有73例病例行EBV检测,40例病例行CMV检测,轻型药疹组和重型药疹组EBV 阳性率分别为25.8%和45.2%,CMV阳性率分别为7.1%和3.8%,两组病毒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6、重型药疹组合并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低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空腹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病例数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轻型药疹组有53.3%的病例有基础病史,重型药疹组有62%的病例有基础病史,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重型药疹组基础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病例数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7、重型药疹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高于轻型药疹组(P<0.05),轻型药疹组抗组胺药的使用率多于重型药疹组(P<0.05)。8、<30岁组、31-60岁组、61-90岁组药疹类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30岁组女性比例高于31-60岁组(P<0.017)。轻型药疹组31-60岁组因皮肤黏膜疾病用药的病例多于61-90岁组(P<0.017);31-60岁组基础病有甲状腺疾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多于<30岁组(P<0.017);61-90岁组基础病有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多于<30岁组(P<0.017)。重型药疹组<30岁组和31-60岁组因抗菌素使用致敏的病例多于61-90岁组(P<0.017);31-60岁组和61-90岁组基础病有高血压的病例均多于<30岁组(P<0.017);61-90岁组合并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多与<30岁组(P<0.017)。[结 论]1、最常见的轻型药疹是发疹型药疹,最常见的重型药疹是多型红斑型药疹。2、最常见的用药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重型药疹较轻型药疹多因神经精神疾病用药致敏。3、排列前三名的致敏药物为中药、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4、非甾体类抗炎药更常引起轻型药疹,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为主)更常引起重型药疹。5、重型药疹常见多种使用致敏情况,并多以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轻型药疹常见一种用药致敏情况,并以自行服用为主。6、中药的的开立方式以自行服用为主,常见中成药致敏;抗菌素的开立方式以非专科医生为主,最常见致敏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开立方式以自行服用为主,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酚氨加敏片。7、重型药疹相比轻型药疹会出现更多的内脏系统累及,超过一半的病例有基础病史,以心血管系统(高血压)为主,重型药疹较轻型药疹有更多的病例基础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8、轻型药疹治疗中注意>30岁人群低蛋白血症的管理,重型药疹治疗中警惕61-90岁人群肾功能异常情况。对所有病例需要注意高血压的管理,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提高合理用药意识。9、扩大病毒检测率,积极治疗病毒感染。

崔成[4](2018)在《动物性食品中青霉素G钠残留的热加工风险评估》文中认为青霉素是一类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在细菌繁殖期有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青霉素由于其高效、低毒性而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医学和畜牧业上。近年来青霉素在畜牧养殖业上的滥用,导致其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愈加严重。青霉素残留所导致的问题如食物过敏、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不断被报道。除此之外,临床上使用青霉素还可以导致如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以及耳毒性等不良反应。青霉素的残留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诸多潜在的隐患。由于青霉素结构的特殊性,其在酸性、碱性、金属离子以及β-内酰胺酶存在的情况下易于分解。温度的改变也会影响青霉素的稳定性,使之生成多种分解产物。人们通常在日常烹饪过程中使用加热的方式如煎、炒、炖等方式来增加食物嫩熟程度和口感,并且消除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微生物。在此过程中,残留在食品中的青霉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解,生成相应的分解产物。诸多学者报道了青霉素在不同加热温度、不同烹饪方法以及不同介质等条件下的分解情况以及分解产物,但是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的青霉素经过加热烹饪后的食品安全性评价却鲜有人报道。本研究以青霉素为对象,经过高温烹饪处理,评价其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安全风险。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青霉素加热时间与毒性的关系,即加热10 min所生成的热处理青霉素混合物(BPHCT)毒性最强;随后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确定了BPHCT的主要分解产物;进而合成了BPHCT中主要且稳定的分解产物-青霉噻唑酸(BPNLA),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和淀粉-碘实验等方法对合成的BPNLA的结构和纯度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BPNLA结构正确且纯度≥97%。因此,本实验以BPHCT和BPNLA为目标物,分析评价青霉素加热后的混合物及其主要分解产物的体内外毒性。体内毒性研究结果显示:BPHCT和BPNLA具有急性毒性,腹腔注射BPHCT和BPNLA的LD50值分别为933.04 mg/kg和8.48 g/kg;长时间暴露于BPHCT会使得小鼠体重、与肝、肾功能相关血清指标以及相关脏器系数出现变化;在BPHCT高剂量组里可观察到小鼠肝脏出现坏死、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嗜酸性反应,肺脏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睾丸组织内生精小管结构松散,间质增宽,精原细胞脱落死亡,精子减少,甚至部分小鼠出现神经症状;BPHCT具有生殖细胞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体外毒性研究结果显示:BPHCT和BPNLA具有细胞毒性,可以影响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二者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导致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8以及9表达上调,同时下调Bcl-2基因与Bax基因比值;在暴露BPHCT的小鼠组织脏器中如肺脏、脾脏和肠道中检测到了凋亡细胞;BPNLA可以改变细胞周期,使得G1期细胞阻滞,S期细胞减少。综上所述,青霉素加热后与其原型相比在体内水平毒性增加3.75倍,在体外水平毒性增加2-55倍,且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和改变细胞周期的能力。BPHCT和BPNLA体内体外毒性研究表明,BPNLA体内外毒性与BPHCT的体内外毒性表现一致,为BPHCT的毒性成分之一。长期食用含有BPHCT的动物性食品可能会导致潜在的肝毒性、肺毒性以及潜在的生殖细胞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本实验将抗生素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和高温烹饪处理两个评价因素引入到食品安全评价中,作者认为高温烹饪会导致热稳定低的一类抗生素出现分解,而这些加热后所生成的分解产物的毒性则应倍加重视。通过本研究,拟向消费者和相关食品安全机关传递青霉素残留的毒理学信息,使之对青霉素的残留所带来的危害更加明确。对于食品中残留抗生素热加工的安全性以及由此可能对人类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以及不孕不育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后果必须给予关注。因此,我们呼吁,兽用抗生素必须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下使用,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建立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来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

赵敏[5](2014)在《鸡组织中阿莫西林、主要代谢物和氨苄西林多残留检测法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京海黄鸡为试验素材,建立了鸡组织中阿莫西林(AMO)及其代谢物阿莫西林酸(AMA)、二酮哌嗪阿莫西林(DIKETO)和氨苄西林(AMP)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HPLC-MS/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UPLC-MS/MS),并通过对试验鸡分别以30.0、60.0mg/kg·b.w.d剂量内服AMO,每天给药2次,连续7d,分别研究了鸡组织(肌肉、肝脏和肾脏)中AMO及其代谢物AMA和DIKETO残留消除规律,为动物源性食品中AMO及其主要代谢物和AMP多残留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养鸡业中科学合理使用AMO、制定休药期以及开发无公害禽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鸡组织中AMO及其代谢物AMA、DIKETO和AMP多残留同时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确证检测方法。AMO、AMA、DIKETO和AMP分别在三种不同组织中特定浓度范围内,四种目标分析物的定量子离子与青霉素V内标(PV)定量子离子的峰面积比值与其浓度比值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在三种基质中分别高于0.9998、0.9997、0.9989和0.9968。当AMO、AMA、DIKETO和AMP在各组织中定量限添加水平下,鸡肌肉、肝脏和肾脏样品中的AMO、AMA、DIKETO和AMP平均回收率(Recovery)均高于75.20%、79.62%、79.85%和79.6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低于15.73%、16.39%、14.30%和13.91%;当四种分析物的添加水平均为25μg/kg、50μg/kg和100μg/kg时,鸡三种组织样品中的四种分析物的平均回收率(Recovery)范围分别为90.83%-106.32%、83.09%~103.56%、93.52%~104.50%和86.09%-107.62%,即方法的验证参数准确度(Accuracy)的范围分别为-9.17%~+6.32%、-16.91%~+3.56%、-6.48%-+4.50%、-13.91%-+7.6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低于13.72%、14.77%、14.62%和12.03%,日内RSD分别低于11.09%、12.07%、13.73%和14.16%,日间RSD分别低于12.66%、15.39%、15.33%和15.00%;在HPLC-MS/MS检测技术条件下,AMO、AMA、 DIKETO和AMP在三种空白组织中的检测限(LODs)的最高值分别为1.20、2.20、0.46和0.30μg/kg (S/N≥3),定量限(LOQs)4最高值分别为4.50、8.50、1.38和0.90μg/kg(S/N≥10)。2、建立了鸡组织中AMO及其代谢物AMA、DIKETO和AMP同时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UPLC-MS/MS)。AMO、AMA、DIKETO和AMP分别在三种不同组织中特定浓度范围内,四种目标分析物的定量子离子与青霉素V内标(PV)定量子离子的峰面积比值与其浓度比值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在三种基质中分别高于0.9994、0.9999、0.9998和0.9989。当AMO、AMA、DIKETO和AMP在各组织中定量限添加水平下,鸡肌肉、肝脏和肾脏样品中的AMO、AMA、DIKETO和AMP平均回收率(Recovery)均高于72.05%、74.85%、75.43%和79.1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低于16.35%、14.16%、16.08%和14.88%;当四种分析物的添加水平均为25μg/kg、50μg/kg和100μg/kg时,鸡三种组织样品中的AMO、AMA、DIKETO和AMP平均回收率(Recovery)范围分别为84.08%~102.11%、88.85%~104.08%、86.73%~108.13%和84.31%~102.69%,即方法的验证参数准确度(Accuracy)的范围分别为-15.92%~+2.11%、-11.15%~+4.08%、-13.27%~+8.13%和-15.69%~+2.69%,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低于13.03%、12.33%、12.67%和12.56%,日内RSD分别低于11.77%、14.87%、11.34%和10.59%,日间RSD分别低于10.95%、15.16%、11.27%和12.18%;在UPLC-MS/MS检测技术条件下,AMO、AMA、DIKETO和AMP在三种空白组织基质液中的检测限(LODs)的最高值分别为0.68、1.36、0.07和0.05μg/kg (S/N≥3),定量限(LOQs)的最高值分别为2.72、5.44、0.23和0.25μg/kg (S/N≥10)。3、在HPLC-MS/MS检测技术条件下,研究了京海黄鸡分别以30.0、60.0mg/kg-b.w.d.的剂量,连续7d,每天2次内服AMO后鸡组织中AMO及两种主要代谢物的残留消除规律。鸡肌肉、肝脏和肾脏组织中AMO、AMA和DIKETO的最高残留量均出现在停药后第Od(停药后4h),且各药物分布情况为肾脏>肝脏>肌肉;在停药后4h至停药后1d期间,各药物在三种组织中的残留量迅速下降,且三种组织中残留消除速率情况为肾脏>肝脏>肌肉;在停药前期,检测出组织中AMA代谢物的残留量显着高于药物原形AMO和代谢物DIKETO,药物原形AMO和代谢物DIKETO在同组织中的残留量大体保持一致;停药1d后,各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残留消除速率明显下降;AMO、AMA和DIKETO在鸡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残留量在休药前期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而对休药后期各分析物在组织中的残留量影响不大。4、参照我国和欧盟药品管理局(EMEA)关于AMO在鸡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的规定,运用休药期软件(WT1.4),休药期的计算应该以AMO及其主要代谢物AMA和DIKETO总残留量浓度值对应的对数转换值来分析线性回归。计算结果显示:阿莫西林正常剂量组和双倍剂量组在鸡肌肉中的理论休药期分别为5.58d和9.58d;在鸡肝脏中理论休药期分别为7.79d和11.82d;在鸡肾脏中理论休药期分别为7.42d和9.38d。建议优质黄羽肉鸡(京海黄鸡)按上述给药剂量时,其休药期(WDT)分别为8d和12d。从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考虑,建议我国将AMA和DIKETO作为残留标示物进行监测。

张立波,谢家骏,陈华英,易娟娟[6](2013)在《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不良反应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1998—2006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给药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汇集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对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标准并纳入分析的文献共有3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鱼腥草注射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比值比OR(95%CI)为0.70[0.43,1.14],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16)。亚组分析显示:在1998—2000年亚组、婴幼儿亚组、低、中剂量亚组中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08,0.02,0.04,0.04);而在2001—2003年亚组、2004—2006年亚组、成年亚组、高剂量亚组及不同适应证、不同疗程、不同对照药物、合并用药的各亚组内,鱼腥草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性疾病,相对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感染药物如病毒唑、抗生素或两者联合使用,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于在婴幼儿年龄段给药,或用药剂量控制在2 mL/kg以下时,可更表现出其良好的安全性。

陈浩[7](2013)在《双黄连粉针剂联用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的肾毒性》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双黄连粉针剂组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三味药组成,属抗病毒药物,有效成分主要是绿原酸和黄芩苷。头孢吡肟是带有β-内酰胺环类的化合物,属于第四代头孢菌素,其抗菌机制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两药均是临床上用来抗炎、抗病毒,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头孢吡肟是肾脏毒性最弱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实验研究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观察是否因为双黄连诱导肾小管上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的表达,导致头孢吡肟在肾内聚集而产生肾毒性。2研究方法2.1双黄连粉针剂及其主要成分黄芩苷和绿原酸对头孢吡肟的药动学影响运用HPLC-UV法测定静注双黄连粉针剂及其主要成分黄芩苷或绿原酸单体静注一周后,再静注头孢吡肟,测定各时间点血药浓度,计算各组的药动学参数。色谱条件:色谱柱:Phenomenex C18(Luna,250mm×4.6mm,5μm),柱温:25℃,流速:1mL·min-1梯度洗脱,UV=254nm下检测,流动相和洗脱条件见为:乙腈:体积分数为 0.05%甲酸水溶液:0-4min(0.07:0.93),5-11min(0.35-0.65),12-14min(0.07-0.93)。2.2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的肾毒性研究将1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1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是:空白对照组(KB组),双黄连高(SG组)、中(SG组)、低(SD组)剂量组,头孢吡肟高(TG组)、中(TZ组)、低(TD组)剂量组,双黄连高剂量合用头孢吡肟高剂量组(SG+TG组),双黄连高剂量合用头孢吡肟中剂量组(SG+TZ组),双黄连高剂量合用头孢吡肟低剂量组(SG+TD组),双黄连中剂量合用头孢吡肟高剂量组(SZ+TG组),双黄连中剂量合用头孢吡肟中剂量组(SZ+TZ组),双黄连中剂量合用头孢吡肟低剂量组(SZ+TD组),双黄连低剂量合用头孢吡肟高剂量组(SD+TG组),双黄连低剂量合用头孢吡肟中剂量组(SD+TZ组),双黄连低剂量合用头孢吡肟低剂量组(SD+TD组)。KB组每天静注0.9%的生理盐水,双黄连粉针剂单用组静注双黄连,头孢吡肟单用组静注头孢吡肟,联用组按剂量先静注注射双黄连粉针剂,0.5h后,在静注盐酸头孢吡肟,连续给药一周。测定肾组织匀浆中MDA含量、T-SOD活力、血清肌酐和血尿酸氮含量、尿蛋白含量、尿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力,运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2.3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Oat-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肾组织切片上,观察各组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地侧膜上Oat-1的表达变化。3结果建立一个简便、稳定、可靠的测定血浆中头孢吡肟含量的HPLC-UV检测方法,且血浆中内源性的物质不干扰样品峰。双黄连粉针剂及其主要成分黄芩苷和绿原酸能够增加头孢吡肟在大鼠体内曲线下面积和延长头孢吡肟的消除半衰期。双黄连高剂量对头孢吡肟的曲线下面积增加约50%,双黄连中剂量对头孢吡肟的曲线下面积增加约30%,绿原酸和黄芩苷的高剂量对头孢吡肟的曲线下面积增加约2倍。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生化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尿中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尿蛋白等,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合应用组的这些指标比相应剂量的头孢吡肟单用组显着升高。肾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未见肾间质充血和炎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未见蛋白管型;给药各组大部分动物肾间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和肾小管或肾小球细胞凋亡;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的联用组中均出现数例的肾小管蛋白管型,且以双黄连粉针剂高剂量与头孢吡肟高剂量组的最为明显。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合应用组相对于各单用组,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转运体表达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肾小管上皮细胞膜基底侧Oat1的表达明显增加。4结论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合用药,可能由于Oat1对两种药物的亲和力不同,提示延长了头孢吡肟在肾内停留的时间,引起肾毒性可能。

魏定辉,汪庆春[8](2011)在《动物休克急救》文中研究指明休克分为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数种。休克可造成动物死亡,动物发生休克时必须及时抢救。1动物休克的主要表现1.1全身无力,皮肤苍白。1.2焦虑、烦躁不安。1.3恶心或呕吐,口干,出冷汗。

张莉[9](2011)在《再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阐述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及合理应用的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文献、论着和药理学教科书作参考,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分析。结果: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论:对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抗生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产生。

王慧媛,赵志刚,陈晓红[10](2010)在《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原因、规律、特点,避免或减少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4-01~2009-08)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相关的医药期刊查找原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166例过敏性休克中≤10min有82例,≤30min有37例,共119例,占总数的71.69%。患者使用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发生例数按药物种类排序前4位为:抗菌药物97例(占58.43%)、循环系统用药17例(占10.24%)、神经系统用药10例(占6.02%)、疫苗类7例(占4.22%)。发生例数按药品排序前3位的是:青霉素类35例、头孢菌素类2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10例。结论:严格用药指征,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特别是老年患者更应注意其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二、静脉注射氧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氧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氨来呫诺通过靶向抑制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B发挥抗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 氨来呫诺的研究现状
    2. 本研究的切入点
    3. 参考文献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氨来呫诺抑制LPS引起的经典炎症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细胞和实验动物
        2.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LPS引起的小鼠内毒素血症
        2.2.2 以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的水平
        2.2.3 细胞毒作用的测定
        2.2.4 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的测定
        2.2.5 胞内iNOS酶活的测定
        2.2.6 iNOS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2.2.7 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氨来呫诺在LPS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小鼠体内的抗炎作用
        2.3.2 氨来呫诺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剂量考察
        2.3.3 氨来呫诺对LPS活化的RAW264.7细胞分泌NO及iNOS活性、蛋白表达的作用
        2.3.4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上清TNF-α和IL-6水平的作用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来呫诺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转录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细胞
        3.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3.1.4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的处理
        3.2.2 总RNA的抽提
        3.2.3 总RNA的反转录
        3.2.4 以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氨来呫诺抑制LPS活化巨噬细胞中NF-κB和AP-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事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细胞与细菌
        4.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4.1.4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测定
        4.2.2 IκBα磷酸化、降解及p65核转位作用的测定
        4.2.3 JNK1/2、ERK1/2和p38磷酸化作用的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氨来呫诺可抑制LPS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
        4.3.2 氨来呫诺可抑制LPS活化的AP-1信号通路
    4.4 讨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氨来呫诺增高LPS活化的巨噬细胞内cAMP水平及相关作用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细胞及动物
        5.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5.1.4 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cAMP对抗实验
        5.2.2 胞内cAMP水平的测定
        5.2.3 胞内PKA活性的测定
        5.2.4 骨髓源巨噬细胞的分离、分化与培养
        5.2.5 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的测定
        5.2.6 胞内NLRP3炎症小体活性的测定
        5.2.7 胞内氯离子水平的测定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cAMP对抗剂对氨来呫诺抗炎作用的影响
        5.3.2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cAMP水平的作用
        5.3.3 氨来呫诺通过增高胞内cAMP产生的其他效果
        5.3.3.1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PKA活性的作用
        5.3.3.2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BMDMs分泌IL-10的作用
        5.3.3.3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BMDMs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
        5.3.3.4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氯离子水平的作用
    5.4 讨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氨来呫诺靶向抑制巨噬细胞内PDE4B发挥抗炎作用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细胞
        6.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6.1.4 溶液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氨来呫诺的荧光特性及其入胞和胞内分布特征考察
        6.2.2 以MOE软件进分子对接
        6.2.3 荧光偏振实验
        6.2.4 重组人PDE4B活性抑制实验
        6.2.5 以siRNA静默巨噬细胞中PDE4B
        6.2.6 PDE4B(+)与PDE4B(-)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水平的测定
        6.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利用氨来呫诺的荧光特性考察其入胞和胞内分布特征
        6.3.1.1 氨来呫诺的激发-发射3D荧光图谱扫描
        6.3.1.2 氨来呫诺入胞特征
        6.3.1.3 氨来呫诺在巨噬细胞内分布特征的考察
        6.3.2 以MOE软件进行氨来呫诺与PDE4B分子对接
        6.3.3 荧光偏振法测定氨来呫诺与重组人PDE4B蛋白的直接结合
        6.3.4 氨来呫诺对重组人PDE4B活性的作用
        6.3.5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PDE4B(-)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作用.
    6.4 讨论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氨来呫诺对PDE的抑制不具选择性,但其抗炎作用与PDE3无关
    7.1 实验材料
        7.1.1 主要试剂
        7.1.2 细胞
        7.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7.1.4 溶液配制
    7.2 实验方法
        7.2.1 HPLC法测定自制PDE粗酶活性
        7.2.2 重组人PDE1C,PDE3A,PDE3B活性抑制实验
    7.3 实验结果
        7.3.1 氨来呫诺对自制PDE粗酶活性的作用
        7.3.2 氨来呫诺对重组人PDE1C,PDE3A,PDE3B活性的作用
        7.3.3 选择性PDE3抑制剂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NO和TNF-α的作用
    7.4 讨论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点
文献综述 氨来呫诺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个人简历

(2)多羊血清致敏家兔IgE变化及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过敏综述
        1.1 过敏定义
        1.2 过敏反应分类
        1.3 过敏反应的机制
        1.4 参与过敏反应的细胞、生物活性介质分布、特点及作用
        1.5 过敏原及过敏原的分类
    2 动物常见过敏性疾病
        2.1 动物常见的过敏原因
        2.2 动物过敏反应主要病理表现
        2.3 常见大型动物过敏疾病
        2.4 常见小型动物过敏疾病
    3 IgE检测方法和在过敏反应中的重要意义
        3.1 IgE概述
        3.2 IgE在过敏反应中起到的作用
        3.3 IgE的检测
        3.4 ELISA法实验室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3.5 血清总IgE检测在过敏反应中的意义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防护用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2.2 多羊混合血清的制备
        2.3 致敏原注射液的制备
        2.4 家兔致敏实验
        2.5 家兔发敏实验
        2.6 样品采集与处理
        2.7 ELISA测定家兔血清总IgE含量
        2.8 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结果
        1.1 家兔发敏阶段临床表现
        1.2 家兔临床指标测定
        1.3 剖检结果
        1.4 制作并观察病理组织切片
        1.5 家兔IgE测定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简介)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苔藓样型药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动物性食品中青霉素G钠残留的热加工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青霉素概述
        1.1 青霉素简介
        1.2 青霉素的分类
        1.3 青霉素结构研究
        1.4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和畜牧业中的应用
        1.5 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
        1.6 青霉素的耐药机制
    第2章 兽用青霉素使用与残留
        2.1 兽用青霉素在各国畜牧业使用情况
        2.2 青霉素与青霉噻唑酸的残留现状
        2.3 兽用青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2.3.1 微生物检测法
        2.3.2 理化检测法
        2.3.3 免疫学检测法
        2.4 青霉素残留MRL标准
        2.5 青霉素的日许量
    第3章 青霉素稳定性研究进展
        3.1 青霉素常温下不同条件的稳定性
        3.1.1 酸性条件下青霉素的稳定性
        3.1.2 碱性条件下青霉素的稳定性
        3.1.3 β-内酰胺酶存在条件下青霉素的稳定性
        3.1.4 金属等原子存在条件下青霉素的稳定性
        3.2 热加工处理对青霉素稳定性的影响
        3.2.1 加热条件对青霉素分解的影响
        3.2.2 青霉素加热后的转化产物
    第4章 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危害评价研究进展
        4.1 青霉素残留所致的过敏反应
        4.1.1 青霉素抗原决定簇与临床过敏反应类型
        4.1.2 青霉素所致的食物过敏
        4.2 青霉素残留所致的耐药性
        4.3 青霉素的其他不良反应
    总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热加工与青霉素毒性关系及加热产物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加热时间青霉素毒性评价实验结果
        1.2.2 BPHCT物质分析研究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BPHCT体内毒性评价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2.2.2 90 天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
        2.2.3 慢性毒性实验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BPHCT急性毒性
        2.3.2 关于BPHCT慢性毒性
        2.3.3 关于BPHCT生殖细胞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
        2.4 小结
    第3章 BPHCT体外毒性评价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BPHC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3.2.2 BPHCT细胞增殖抑制毒性实验结果
        3.2.3 BPHCT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3.2.4 凋亡相关基因m RNA水平变化
        3.2.5 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BPNLA毒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BPNLA表征和定性分析结果
        4.2.2 BPNLA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2.3 BPNLA细胞毒性结果
        4.2.4 BPNLA细胞增殖抑制毒性实验结果
        4.2.5 BPNLA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4.2.6 BPNLA对凋亡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影响
        4.2.7 BPNL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鸡组织中阿莫西林、主要代谢物和氨苄西林多残留检测法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理化性质
        1.1 阿莫西林的理化性质
        1.2 氨苄西林的理化性质
    2 药理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
        2.1 阿莫西林药理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
        2.2 氨苄西林药理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
    3 药物动力学研究
        3.1 阿莫西林的药物动力学
        3.2 氨苄西林的药物动力学
    4 阿莫西林及其代谢物和氨苄西林的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4.3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
    5 阿莫西林及其代谢物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鸡组织中阿莫西林及其主要代谢物和氨苄西林多残留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确证分析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溶液配制
        1.2.1 标准品储备液
        1.2.2 标准品工作液
        1.2.3 质谱调谐溶液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标准品质谱条件调谐
        1.4.2 液相色谱条件
        1.4.3 质谱条件
        1.4.4 试验动物分组及样品采集
        1.4.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1.4.6 样品的浓缩与复溶
        1.5 检测方法的考察
        1.5.1 LC-MS/MS检测性能标准
        1.5.2 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Linearity)
        1.5.2.1 肌肉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1.5.2.2 肝脏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1.5.2.3 肾脏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1.5.3 方法回收率(准确度)的测定(Trueness)
        1.5.4 样品精密度的测定(Precision)
        1.5.4.1 日内(批内)精密度测定
        1.5.4.2 日间(批间)精密度测定
        1.5.5 检测限(LODs)与定量限(LOQs)的测定
        1.5.6 基质效应的评估(Matrix effect)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离子与定性、定量子离子的确定
        2.2 样品的确证
        2.3 标准曲线
        2.4 添加回收率(Trueness)和精密度(precision)
        2.4.1 鸡肌肉样品中的四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4.2 鸡肝脏样品中的四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4.3 鸡肾脏样品中的四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5 检测限(LODs)与定量限(LOQs)
        2.6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3 讨论
        3.1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
        3.2 HPLC-MS/MS检测参数的优化
        3.2.1 MS/MS参数优化
        3.2.2 HPLC-MS/MS色谱柱和流动相选择
        3.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4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3.5 方法的基质效应评估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组织中阿莫西林及其主要代谢物和氨苄西林多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确证分析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溶液配制
        1.2.1 标准品储备液
        1.2.2 标准品工作液
        1.2.3 质谱调谐溶液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1.4.2 质谱条件
        1.4.3 试验动物分组及样品采集
        1.4.4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1.4.5 样品的浓缩与复溶
        1.5 检测方法的考察
        1.5.1 UPLC-MS/MS检测性能标准
        1.5.2 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Linearity)
        1.5.2.1 肌肉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1.5.2.2 肝脏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1.5.2.3 肾脏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1.5.3 方法回收率(准确度)的测定(Trueness)
        1.5.4 样品精密度的测定(Precision)
        1.5.4.1 日内(批内)精密度测定
        1.5.4.2 日间(批间)精密度测定
        1.5.5 检测限(LODs)与定量限(LOQs)的测定
        1.5.6 基质效应的评估(Matrix effect)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离子与定性、定量子离子的确定
        2.2 样品的确证
        2.3 标准曲线
        2.4 添加回收率(Trueness)和精密度(precision)
        2.4.1 鸡肌肉样品中的四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4.2 鸡肝脏样品中的四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4.3 鸡肾脏样品中的四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5 检测限(LODs)与定量限(LOQs)
        2.6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3 讨论
        3.1 UPLC-MS/MS检测参数的优化
        3.1.1 MS/MS质谱参数优化
        3.1.2 UPLC-MS/MS色谱柱和流动相选择
        3.2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3.3 基质效应的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鸡组织中阿莫西林及其主要代谢物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给药方案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液相色谱条件
        1.4.2 质谱条件
        1.4.3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1.4.4 样品的浓缩与复溶
        1.5 检测方法的考察
        1.6 鸡组织中阿莫西林及其主要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1.7 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子色谱图
        2.2 母离子与子离子的确定
        2.3 样品的确证
        2.4 检测方法参数的验证
        2.5 鸡组织中阿莫西林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测定结果
        2.6 休药期的确立
    3 讨论
        3.1 AMO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3.2 AMA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3.3 DIKETO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3.4 AMO及其代谢物AMA和DIKETO残留量与休药期的关系
        3.5 不同分析方法对休药期差异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

(6)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不良反应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查找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概况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2.3 发表偏倚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总分析
        2.4.2 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亚组的Meta分析
        2.4.2.1 不同使用年份的亚组分析
        2.4.2.2 不同适应症间的亚组分析
        2.4.2.3 不同患者年龄段间的亚组分析
        2.4.2.4 不同剂量间的亚组分析
        2.4.2.5 不同疗程间的亚组分析
        2.4.2.6 不同对照组药物间的亚组分析
        2.4.2.7 合并用药与否的亚组分析
3 讨论

(7)双黄连粉针剂联用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的肾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剂及其主要成分和头孢吡肟的研究进展
        1.1 中西药联用作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2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类抗生素及其联用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1.3 绿原酸与黄芩苷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药物性肾损伤的研究概况
        2.1 药物引起肾损伤的相关机制
        2.2 检测药物性肾损伤的生化指标
        2.3 肾脏病理组织学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转运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剂及其成分黄芩苷和绿原酸对头孢吡肟的药动学影响
        1.1 生物样品中头孢吡肟的HPLC-UV方法的建立
        1.2 双黄连粉针剂对头孢吡肟的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1.3 黄芩苷、绿原酸单体对头孢吡肟的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第二节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的肾毒性研究
        2.1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2.2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大鼠肾脏病理学观察
    第三节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吡肟联用肾小管上皮细胞Oat1的表达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说明
致谢

(10)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检索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药物过敏史情况
    2.3 给药途径
    2.4 给药时间
    2.5 用药情况
3 讨论
    3.1 与过敏史的关系
    3.2 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3.3 与给药时间的关系
    3.4 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3.4.1 青霉素类:
        3.4.2 头孢菌素类:
        3.4.3 低分子右旋糖酐:
        3.4.4 中成药类:
    3.5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四、静脉注射氧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氨来呫诺通过靶向抑制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B发挥抗炎作用[D]. 韩宜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多羊血清致敏家兔IgE变化及病理学观察[D]. 何淼. 延边大学, 2020(06)
  • [3]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D]. 吴盼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动物性食品中青霉素G钠残留的热加工风险评估[D]. 崔成. 吉林大学, 2018(12)
  • [5]鸡组织中阿莫西林、主要代谢物和氨苄西林多残留检测法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D]. 赵敏. 扬州大学, 2014(01)
  • [6]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不良反应Meta分析[J]. 张立波,谢家骏,陈华英,易娟娟. 中成药, 2013(06)
  • [7]双黄连粉针剂联用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的肾毒性[D]. 陈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8]动物休克急救[J]. 魏定辉,汪庆春. 四川畜牧兽医, 2011(09)
  • [9]再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张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2)
  • [10]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及防治[J]. 王慧媛,赵志刚,陈晓红.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06)

标签:;  ;  ;  ;  ;  

静脉注射羟哌嗪青霉素致过敏反应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