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分析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分析

一、浅析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论文文献综述)

于大海[1](2021)在《试析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的体裁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李斯特的《梅菲斯特圆舞曲》中的第一首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圆舞曲体裁发展的角度对该作品的体裁性质进行分析与定位,以此进一步对作品中的体裁属性进行剖析与明确。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在曲式结构、演奏速度及标题音乐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维也纳圆舞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则恰恰代表着圆舞曲体裁在发展历程中的状态。

杜鹃[2](2021)在《标题音乐引发的争论——浪漫主义视野下的“诗乐合一”》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浪漫主义审美观的视角切入标题音乐领域,对标题音乐产生以来引发的质疑和讨论做深入梳理,重点分析早期标题音乐与李斯特交响诗之间的共同追求与巨大差异。进而指出,标题音乐创作尽管经历了种种困境,但交响诗这一体裁完成了浪漫主义音乐"诗乐合一"的审美使命,使器乐音乐获得了独立自足的艺术品格。

潘超国[3](2021)在《论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诠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怡静[4](2020)在《李斯特的“浮士德传奇”——以《第一首梅菲斯托圆舞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天才李斯特是技艺高超的钢琴家,也是音乐史上颇负盛名的作曲家。他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以外,在文学上也深有研究,并将文学启发植入到作品创作中首创交响诗。李斯特创作的《奥菲斯》、《普罗米修斯》、《浮士德交响曲》等作品灵感均来自于戏剧作品,其中《浮士德交响曲》灵感则来自于歌德不朽巨作《浮士德》。而后李斯特又将《浮士德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梅菲斯托》改编为四首钢琴独奏曲《梅菲斯托圆舞曲》,可以说李斯特与歌德同"浮士德"有不解之缘。《第一首梅菲斯托圆舞曲》延续了李斯特的"浮士德精神",使用高超的写作技法将继续去续写"浮士德传奇",将梅菲斯托的"魔鬼"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并运用大量的八度和弦、快速双音、同音反复等技巧,作为李斯特的炫技之作这些高难度的技巧要求对演奏者也是一种考验。

王文雅[5](2020)在《马勒《第八交响曲》音乐主题及艺术内涵研究》文中提出《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06-1907年,由两个乐章构成。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首演,由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本人指挥。这部交响曲严格来说是一部歌唱性质的交响曲,合唱、齐唱、独唱等演唱形式贯穿全曲。第一乐章的歌词文本选自公元9世纪美因茨大主教符拉巴努斯·毛鲁斯所作的拉丁赞美诗《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第二乐章以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分终场“山谷”场景的文本为歌词。将该作品置于相关历史语境中,把音乐文本分析与文化阐释(解读)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文本分析是指对《第八交响曲》音乐文字与音乐整体结构的分析。文化解读是在音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将《第八交响曲》置于其创作的文化语境之中加以理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看出:《第八交响曲》完整地表达了马勒的创作原则与理念。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文共分为四章,分别是马勒与《第八交响曲》;社会文化的考察;《第八交响曲》结构及音乐主题分析;《第八交响曲》的艺术内涵。其中,第一章分为马勒的艺术经历与音乐作品的产生两节;第二章从社会文化环境及音乐作品的产生两个部分论述;第三章从歌词文本分析、音乐分析、音乐的统一性三点进行分析;第四章分别从作品为谁而写、音乐的戏剧性、马勒的宗教观三个方面剖析。在结论中,笔者总结了马勒的创作原则与艺术理念,即音乐与戏剧二者之间戏剧是目的,音乐是戏剧发展的手段;音乐与宗教之间,音乐是主体,马勒作品中宗教性质的相关内容是随音乐发展的需要而存在,不能随意添加或删除。

牛青[6](2020)在《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世界闻名的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以及教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浮士德圆舞曲》是李斯特在1860年创作的钢琴改编曲,是根据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第二幕结尾的合唱《微风圆舞曲》以及歌剧中主人公浮士德与心上人玛格丽特的二重唱段落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全曲保留了原歌剧唱段中基本的和声织体,并结合李斯特常用的炫技手法加以展开,中间还插有甜美飘逸的抒情段落,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主义色彩,整曲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本文将以《浮士德圆舞曲》为探究对象,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入手,探究乐曲中所展现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笔者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浮士德圆舞曲》进行相应的教学探究,重点论述了该作品的技术难点及教学要点。其目的是加深演奏者对《浮士德圆舞曲》的理解与认知,并为《浮士德圆舞曲》的钢琴教学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李斯特的生平以及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创作背景。第二章首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演奏技巧所展现的艺术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第三章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感受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浮士德圆舞曲》的技术难点以及教学要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柳晗燕[7](2020)在《布索尼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Dante Michelangiolo Benvenuto Busoni)1866年生于意大利伯恩利,1924年卒于德国柏林。其在钢琴演奏、美学观念、音乐创作以及教学等方面都有不容小觑的建树。作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其音乐思想值得深究。本文旨在阐释布索尼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思想的内涵,并期许通过其音乐思想更好的认识与理解其新古典主义音乐。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笔者选择该课题的缘由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第二至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二部分从新古典主义的概念入手,对术语本身的结构、内涵、使用领域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与归纳,通过分析该术语于战前、战后在法德两国之间的发展与演变,理清其历史发展脉络。第三部分分析社会环境和古典音乐家对布索尼新古典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并对思想的诞生、思想的四大标准及思想诞生之后从无人问津到被频繁使用,再到被误解,最后影响众多其他作曲家的发展过程做全面的解读。第四部分从音乐本体出发,对布索尼的创作成熟期的音乐代表作《巴赫幻想曲》和《浮士德博士》进行分析,通过作品进一步明确布索尼新古典主义思想的音乐表达。结语部分是笔者通过研究对其新古典主义思想的总结与认识。

郭艺茹[8](2020)在《探析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其审美内涵》文中研究说明本论题以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将其看作一种音乐文化现象,且站在局外人的立场,通过梳理其中的诸多现象并借助理论依据,来探析其真正的审美内涵。全文由序言、正文三个章节、结论组成,每部分都包含两节。序言作为交代说明,首先,对选题缘由、论题相关的历史背景、研究取域情况进行说明。其次,对论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思路作综述和说明。第一章是对现象的梳理,如曲目上演的基本情况、指挥及乐团的呈现状态,以及传播、舞美、受众等方面对传播手段的具体介入方式、舞美设计以及主体性的分层情况进行具体表象的梳理。第二章将运用理论依据分析表象中音乐审美活动的特征。首先,从一度创作层面分析保留曲目中施特劳斯现象和新增曲目中“多元化”现象的审美特征;其次,从编排演绎的角度,分析指挥家与乐团在二度创作中音乐活动的审美特征;最后从三度创作层面和传播的角度,分析不同场域中的主体性体验、转录播和舞美等综合产生的审美特征,并对音乐产业中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以跨年狂欢语境作为基本前提,借助理论依据分析对典型音乐案例的审美内涵。借助联觉观念和“听感官事实”观念,归纳音乐作品在音响中呈现集“明朗”“喜庆”“诙谐”为一体的视听美感。其次,借助“美是生活”及“狂欢”的理论,归纳大众娱乐的“美”得生活方式及狂欢中“喜庆”与“祈福”的情感诉求。借助社会美学分析音乐产业中包含的社会意义和功能价值。最后,借助接受美学和本体论意义上的“意象”美学观点,从受众与艺术管理者的角度,探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呈现出充满“高雅华丽”的审美意象。在结论中,一方面总结研究过程的心得:笔者认为表象中的审美活动以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呈现,它通过音乐艺术反射出人对生命的体验,不同的审美特征都指向大众化的娱乐,并展现出以人为核心的审美内涵。应从生活美学、音响的“美听”及“狂欢式”的体验中分别把握跨年狂欢的“真”、“美”、“善”。另一面,笔者以局外人的视角看西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本质问题,还未形成成熟且正确的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意象”理论的深层内涵,为研究对象提供夯实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梳理新年音乐会中的具体表象,以音乐美学的姿态去探析研究对象,并以审美意象对本质进行追问,因此,笔者认为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余涵[9](2017)在《从李斯特《但丁交响曲》管窥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宗教在李斯特生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他不断增长的阅历,他的宗教思想不断地丰富、坚定,对社会的反思、对信仰的执着、对艺术的态度也深深反映到其音乐作品和论着中,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情结。这种宗教情结在他的作品《但丁交响曲》的每一种音乐要素中都有所体现。全文分为三个章节。引言部分主要陈述该论文的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李斯特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外部因素影响两个方向,梳理李斯特的宗教思想发展脉络,归纳其宗教思想的内涵。第二章通过对《但丁交响曲》这部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主题旋律、和声手法、配器手法),整理出李斯特在这部作品中的创作特征以及其宗教思想的体现。第三章从题材选择、人物刻画、表现技法三个方面对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进行论述。

张晨[10](2017)在《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围绕着一个摘引的核心音调——瓦格纳的"永恒"动机进行创作,通过对这个音调的不断发展,展现了一个宏伟的"弥撒"和理想的主题。他在交响曲结尾对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中"神秘合唱"曲调的借用,实现了对"圣灵降临节赞美诗"和歌德《浮士德》的重新解读,以歌德《浮士德》作为对"来吧,创造的圣灵"的回答。马勒通过动机摘引构筑了一部宏伟的音乐巨着,诠释了"永恒的爱"的引导精神。

二、浅析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的体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的“源体裁”特性
    (一)音乐语言的重复性
    (二)内部结构的封闭性
    (三)音乐语言的局限性
二、《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的“超体裁”特性
    (一)主题变形
    (二)结构与炫技
结语

(2)标题音乐引发的争论——浪漫主义视野下的“诗乐合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浪漫主义的审美诉求
二、标题音乐的时代演变
三、关于标题音乐的争论
四、反思与总结

(4)李斯特的“浮士德传奇”——以《第一首梅菲斯托圆舞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天才弗朗兹·李斯特
二、歌德与李斯特的“浮士德传奇”
三、《第一首梅菲斯托圆舞曲》的演奏分析
    (一)创作背景
    (二)演奏分析

(5)马勒《第八交响曲》音乐主题及艺术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马勒《第八交响曲》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
        二、国外马勒《第八交响曲》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勒与《第八交响曲》
    第一节 马勒的艺术经历
        一、启蒙时期
        二、维也纳求学期间
        三、职业生涯
    第二节 音乐作品的产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文化环境考察
    第一节 政治环境
        一、外部矛盾
        二、内部矛盾
    第二节 文化与思想
        一、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观
        二、与分离派的密切联系
        三、文学界的繁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八交响曲》结构及音乐主题分析
    第一节 歌词文本分析
        一、第一乐章赞美诗《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
        二、第二乐章诗剧《浮士德》的终场
    第二节 音乐分析
        一、音乐整体结构分析
        二、音乐主题的提炼与构建
    第三节 音乐的统一性
        一、内容的统一
        二、音乐主题的共享
        三、调性的回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八交响曲》艺术内涵分析
    第一节 作品为谁而写
    第二节 音乐的戏剧性
    第三节 马勒的宗教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6)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四、选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斯特与《浮士德圆舞曲》
    第一节 李斯特的钢琴之路
    第二节 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动因
        二、《浮士德圆舞曲》的由来
        三、《浮士德圆舞曲》内容情节简述
第二章 《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浮士德圆舞曲》曲式结构分析
    第二节 《浮士德圆舞曲》的音乐特征
        一、八度技巧体现交响性和英雄性
        二、华彩乐段体现戏剧性
        三、声乐原作钢琴化体现歌唱性
        四、刮奏加旋律体现舞蹈性
第三章 《浮士德圆舞曲》钢琴教学探析
    第一节 乐谱版本的比较和选择
        一、记谱方式
        二、踏板对比
        三、指法标记
        四、音乐术语
    第二节 教学中的音乐处理
        一、技术处理
        二、速度处理
        三、力度处理
        四、情感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布索尼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课题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古典主义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
        一、术语的构成
        二、术语的内涵
        三、术语的使用
    第二节 布索尼之前的新古典主义
        一、1870年-1914年间法国的新古典主义
        二、1914年-1925年间法国的新古典主义
        三、1910年-1925年间德国的新古典主义
第二章 布索尼的新古典主义音乐思想
    第一节 影响布索尼新古典主义音乐思想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古典”音乐家的影响
    第二节 布索尼的新古典主义(Junge Klassizitat)
        一、布索尼的新古典主义——“年轻的古典主义”的产生
        二、布索尼的新古典主义——“年轻的古典主义”的标准
        三、布索尼的新古典主义——“年轻的古典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 布索尼新古典主义音乐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
    第一节 《巴赫幻想曲》(Fantasia nach Bach)
    第二节 《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探析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其审美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相关概述
        一、选题缘由
        二、概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情况
        三、本论题的研究取域
    第二节 论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及研究思路
        一、本论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论题的研究框架及思路
第一章 近十年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具体表象
    第一节 曲目、指挥及乐团的基本情况
        一、选曲的基本面貌
        二、指挥群体的多样化构成
        三、乐团动态化的编制
    第二节 传媒手段、舞美及主体性分层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手段的具体介入方式
        二、舞美设计和传播设计
        三、场域内外的主体性分层
第二章 具体表象中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曲目、指挥及乐团表象中的审美特征
        一、节日庆典:积极明朗
        二、跨年狂欢:平民关怀
        三、编排演绎:辞旧迎新
    第二节 主体性体验及音乐产业中的审美特征
        一、场域内:沉浸性的超脱感
        二、场域外:情境式的视像化
        三、音乐产业中的技术和功能特征
第三章 跨年狂欢语境下审美特征中的价值体现
    第一节 跨年狂欢语境下呈现的美听和世俗化的美感
        一、联觉与音响所呈现的“听感官事实”
        二、“美是生活”体现大众娱乐的生活方式
        三、神圣时刻下对“狂欢式”的巅峰体验
    第二节 跨年狂欢语境下音乐的功能价值和人生意蕴的体现
        一、反观“社会美学”中音乐产业体现的娱乐性社会功能
        二、“文本的结构召唤”中受众对“情景交融”的体验
        三、艺术管理者的艺术理想及跨年音乐会呈现的审美意象
结论
    第一节 总结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审美内涵的研究心得
        一、总结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审美特征
        二、跨年音乐会呈现的审美意象及给出可能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对该论题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一、以局外人的视角看西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质问题
        二、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去透视西方音乐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探索
附录一 :近十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保留曲目、新增曲目统计
附录二 :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凤凰剧院新年音乐会指挥家列表
附录三 :涉及部分作曲家的简要介绍
后记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文献及官方网址

(9)从李斯特《但丁交响曲》管窥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科学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斯特的宗教思想
    一、个人成长经历
        (一)家庭因素
        (二)爱情因素
    二、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重要人物因素
        (二)社会活动因素
    三、李斯特的宗教思想内涵
第二章 《但丁交响曲》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一)第一乐章
        (二)第二乐章
    二、调式调性
        (一)大小调式的交替
        (二)近关系调的运用
        (三)远关系调的运用
    三、主题旋律
        (一)构成旋律的主要音程
        (二)音列式旋律
        (三)主要节奏型
    四、和声手法
        (一)导VII和弦的运用
        (二)正和弦的运用
        (三)简洁的织体构成
    五、配器手法
        (一)“地狱”“炼狱”的音色化
        (二)声部间复调性织体的层次关系
        (三)弦乐组的音型化
        (四)个别乐器的特殊效果
第三章 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一、题材选择方面
    二、人物刻画方面
        (一)对魔鬼的刻画
        (二)对人的刻画
        (三)对上帝的刻画
    三、表现技法方面
        (一)宗教与民族结合的调性
        (二)教堂与世俗结合的配器
        (三)文学与音乐结合的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入:“摘引”作为一种创作手段
二、相距千年的问答:从一个摘引的音调谈起
三、“永恒”动机的传递:从瓦格纳到马勒
四、解读“神秘合唱”
结论

四、浅析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的体裁特性[J]. 于大海. 中国文艺家, 2021(11)
  • [2]标题音乐引发的争论——浪漫主义视野下的“诗乐合一”[J]. 杜鹃. 艺术百家, 2021(05)
  • [3]论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诠释[D]. 潘超国.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4]李斯特的“浮士德传奇”——以《第一首梅菲斯托圆舞曲》为例[J]. 王怡静. 黄河之声, 2020(22)
  • [5]马勒《第八交响曲》音乐主题及艺术内涵研究[D]. 王文雅.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教学探析[D]. 牛青.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7]布索尼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思想研究[D]. 柳晗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探析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其审美内涵[D]. 郭艺茹.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9]从李斯特《但丁交响曲》管窥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D]. 余涵.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10]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J]. 张晨. 艺术探索, 2017(03)

标签:;  ;  ;  ;  ;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