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一、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海兴华,王晓宇,刘芳,靳丽,逄妍,孙庆[1](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发病率在慢性胃炎及各种胃肠疾病中位居首位,如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故预防并及时治疗CSG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CSG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包括辨证治疗、自拟方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分别进行综述。最后对CSG的中医药诊治做出客观评价、思考和展望。中医药治疗对于提高CSG患者有效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研究,以期发挥中医药治疗CSG的特色优势。

覃祥耀[2](2021)在《中医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上常见症状为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早饱感,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1]。慢性胃炎按病因可分为2类:Hp型胃炎和非Hp型胃炎;按解剖位置可分为3类: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按胃镜和病理诊断可分为2类: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2]。根据流行病学显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Hp感染,其中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1],

连冠[3](2021)在《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脘胀满、纳差、呃逆、口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能明显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赵鑫[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制用以治疗小柴胡证误下而致“心下痞”的一张千古名方。历代医家在使用本方的过程中,多用于“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谨守病机,辨证得当的情况下临床疗效十分显着。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疾病的加减配伍模式,并对与其相关度较高的胃部器质性病变的病案进行用药分析,以总结半夏泻心汤证的使用规律、适应指征、加减配伍规律。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170例,将临床数据分别录入Excel 2019表格,并对医案中性别、年龄、就诊月份、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用方等内容进行整理,并运用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探索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81人,占比为47.65%;女性89人,占比为52.35%;(2)年龄最大者为84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为55岁。(3)3、1月份就诊患者最多,占比分别为17.06%、14.71%,其次为4、6、5月份患者。2.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录入的170病例资料中,主要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等胃肠道症状,排名前十的症状频数合计为391,占比为82.66%。半夏泻心汤患者口苦症状亦多见,可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32.35%。其中表述睡眠欠佳(眠差)之患者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20%。3.西医疾病分布:可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记录有104例。其中89例,占比85.58%都为胃肠道疾病,其余15例依次为肺癌、干燥综合征、乙肝、糖尿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冠心病、宫颈癌术后、肝硬化。未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经审核,主要为胃脘不适等胃肠道症状。4.舌脉情况:170例患者中共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脉象,通过脉象频数的降序分析可知弦脉、弦细脉、细脉、弦数脉为主要脉象,合计占比约为82.16%。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五位的舌质征象分别为:暗红舌37(23.57%)、淡暗舌28(17.83%)、淡舌21(13.38%)、淡胖舌(12.10%)、淡红舌(11.46%),合计占比约为78.34%。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四位的舌苔征象分别为:白腻苔53(34.19%)、白苔41(26.45%)、厚白腻苔21(13.55%)、薄白苔20(12.90%),占比合计约为87.09%。5.半夏泻心汤用药情况:170例病案中,56例病案中使用了半夏泻心汤原方,占比为32.94%而且药物加减一般不超过3味;3例病案为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其余111例病案均为半夏泻心汤加味。与半夏泻心汤相配伍的药物一共21味。其中频数超过10次的药物有苍术、延胡索、海螵蛸、紫苏子、柴胡、紫苏子。其中苍术、延胡索、海螵蛸加味较为多用。含苍术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口苦、反酸、腹胀、眠差、消化差;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腹胀、口苦、反酸;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痛、反酸、腹胀、口苦、胃脘不适。6.联合方组应用情况:半夏泻心汤35例联用病例中,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11例,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自拟方、理中汤、麦门冬汤、四逆散、逍遥散各联用一次。疾病类型中只有1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余10例均为胃部器质性病变较重者如:胃癌相关7例;重度萎缩性胃炎1例;胃间质瘤1例;胃黏膜脱垂1例。非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24例,有1例病案联用3方,合计25方。其中与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小柴胡汤联用2例,与逍遥散联用2例,与肾气汤联用2例,与补阳还五汤联用2例,与金匮肾气丸联用2例,与门氏养荣汤、生脉饮合玉屏风散、生脉饮口服液、栀黄颗粒、射干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大柴胡汤、柴胡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各联用1例。结论: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之病案,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以下结论:1.半夏泻心汤证之应用指征为:胃脘痞满气逆,脉弦舌暗红苔白腻。弦脉为半夏泻心汤证之核心脉象,随患者体质及功能状态与其他脉象相兼为弦细脉、弦数脉、弦细数脉。暗红舌及淡暗舌应为半夏泻心汤的典型舌象指征。适应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2.伤寒误下之痞或是未经攻下而成痞者,多是因为生冷油腻、酒水肥甘之品过食均易损伤脾胃,再加之饮食不节及精神因素,均可导致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祛逆湿热、理气机,本方相关症状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消化差、呃逆、胃痛、胃胀、烧心等胃肠道症状。3.门九章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时,最常配伍的药物为苍术、延胡索(元胡)、海螵蛸,患者兼见湿邪之时配伍苍术以祛湿运脾;胃痛、反酸明显或伴见局部糜烂、溃疡时配伍延胡索(元胡)、海螵蛸,且多见三药两两组合,其余加减则在遵循组方结构的基础上随刻下症状进行药证配伍,形成方证加药证之配伍,并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功能状态及寒热表现而增减药物之剂量。4.半夏泻心汤应用中,处以联合方组者多为病情较为复杂者,且其中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联合方组之间协同增效,可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利于医者理清治疗思路,观察愈后疗效。半夏泻心汤,组方以“辛开苦降甘缓”立法,治疗中焦升降失常、脾胃功能紊乱之病症,效如桴鼓,以上研究为半夏泻心汤在中西医脾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梁缘缘[5](2021)在《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用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血清胃蛋白酶原I(PGⅠ)、胃蛋白酶原II(PGⅡ)含量探讨健脾益气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漳州市中医院诊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服用中药“健脾益气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qd”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总疗程,通过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疗效评定、中医证候积分、汉化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含量,评价健脾益气汤对脾气虚型CNAG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以及通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二便及心电图等安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健脾益气汤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其中有69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4.17%。2.主要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变明显,且西医主要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在主症胃脘痛、餐后早饱、食欲减退及次症倦怠乏力这4项积分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次症大便溏薄、排便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这5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治疗4周后两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71.43%(P<0.05)。4.CNAG生存质量量表(SF-36量表)评分:(1)SF-36量表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总积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SF-36量表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在生理职能、精力、情感职能这3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这5个方面积分,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5.PGⅠ、PGⅡ含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基础生命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粪便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常规心电图、消化系统彩超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变化。结论: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患者胃脘痛、腹胀不适、食欲减退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血清PGⅠ、PGⅡ含量,减少胃黏膜的炎性反应,从而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易惺钱[6](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沙灵汐[7](2021)在《白长川教授从“滞伤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白长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组方规律,深入探析其思辨特色,挖掘其独特见解。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病案处方,并对药物的使用频率、性味归经、药物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白师治疗该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以期能指导临床并加以推广。资料与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及检索相关数据库,深入研究白长川教授“滞伤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及学术思想。2.通过整理白长川教授门诊的就诊记录,将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标准的74例患者病例资料,总计152首方,输入EXCEL表格,双人负责数据源核对;3.运用EXCEL表格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患者的症状、舌脉、药物频次、用药分类、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并运用关联规则、用药模式、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组方规律。结果:1.白长川教授临证在“滞伤脾胃”学术思想指导下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提出以“运脾六法”为代表的系列治疗方法。2.本研究中老年组占比最大,中年组其次,青年组最小,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22例,女性52例,分别占总数29.73%、70.27%。3.本研究中74例患者152次就诊记录中,症状上以胃胀、烧心、嗳气为主,频次分别为106、97、94;舌象上以舌淡红,边有齿痕最多;舌苔上以苔薄白腻最多;脉象上脉细最多。4.本研究152首方中,涉及中药90种,用药总频次2657次,高频药物依次为:姜半夏、党参、木香、茯苓、陈皮、厚朴、枳实、炒白术、鸡内金、浙贝母;药物功效及占比以理气药(33.15%)最多,利水渗湿药与化湿药共占比15.22位居第二,补虚药占比11.95%次之;药性以温性药(46.13%)、平性药(26.24%)、寒性药(23.81%)依次为最;五味以辛味(35.54%)、苦味(32.56%)、甘味(22.08%)为主;归经以归脾经(25.22%)最多,肺经(19.38%)、胃经(14.88%)随其后。5.对组方进行分析(1)“支持度”为0.7,“置信度”为0.9时,得出药对21组,角药11组,核心组方为8味中药:姜半夏、木香、党参、茯苓、枳实、厚朴、炒白术、陈皮。(2)“置信度”为0.9时,点击关联规则,得出11对中药组合。(3)设置聚类个数为“4”,得出4个聚类处方:聚类处方1:姜半夏,党参,浙贝母,茯苓,陈皮,木香;聚类处方2:党参,姜半夏,木香,茯苓,陈皮,枳实;聚类方处3:姜半夏,枳实,厚朴,木香,党参,炮姜;聚类处方4:姜半夏,枳实,厚朴,木香,茯苓,党参(4)在152方中将8味核心药物去除,设定支持度为0.3,置信度为0.93,点击关联规则,得出9组药物组合。结论:白长川教授临证在“滞伤脾胃”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以“运脾六法”为代表的系列治疗方法。处方多以“姜半夏、党参、木香、茯苓、陈皮、厚朴、枳实、炒白术”为基本组合,理气运脾,祛湿化浊。实际治疗中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兼有湿热滞者以黄连、竹茹、浙贝母等清化中焦湿热;兼有寒滞者以炮姜、桂枝、吴茱萸等温脾暖胃;兼有瘀滞者,则以失笑散、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临证用药灵活,疗效显着。

王桂峰,丁秀领,傅琳[8](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诱因常为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药治疗常采用口服与外用两种治疗方式。口服给药依照中医辨证理论,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寒热错杂型和胃阴不足型。外用治疗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穴位埋线、中药足浴等。本文查阅近年文献,就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赵鸿润,陈文忠,陈鑫源,陈秀榕,林才志[9](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上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确切,手段多样。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推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吕美豫[10](2020)在《疏肝健脾汤联合标准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根除率及复发率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联合标准四联与单纯西药标准四联对比在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在根除率、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治疗情况,为治疗HP感染提供临床参考,探索新方法,提高疗法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纳入符合标准的64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给予疏肝健脾汤联合标准四联,对照组给予标准四联疗法,14天为一疗程,两组停药1月后进行复查13C-UBT检测,以观察根除情况;3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再复查13C-UBT检测,以观察复发率情况。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积分,评估其疗效,观察两组在HP的根除率、复发率、安全性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进行试验的64例患者中脱落3例,最后计入统计的共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HP的根除率为87.1%,对照组HP的根除率为80.0%,两组在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胃脘胀满或疼痛、嗳气善太息、胁肋胀满不适、口中异味、反酸嘈杂、纳呆、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等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为96.8%,对照组为83.3%,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复查13C-UBT,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7%与20.8%,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复查13C-UBT,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1.1%与37.5%,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为6.5%,对照组为26.7%,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标准四联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HP感染的效果优于单纯四联疗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HP的远期复发率,使用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二、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临床治疗
    4.1 辨证治疗
    4.2 自拟方药治疗
    4.3 中成药治疗
    4.4 针灸治疗
        4.4.1 毫针治疗
        4.4.2 温针灸治疗
        4.4.3 火针治疗
        4.4.4 穴位埋线治疗
    4.5 推拿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2)中医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认识
2 中医内治法
    2.1 经方治疗
    2.2 自拟方治疗
    2.3 中成药治疗
3 中医内外合治法
4 结语

(3)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
3 讨论

(4)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半夏泻心汤文献研究
    1.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
        1.1 方证源流
        1.2 药物组成
        1.3 方义分析
        1.4 剂量、服法
    2.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2.1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2.2 整方药理与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数据研究
    1.医案统计与数据挖掘准备
        1.1 研究资料
        1.2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2.统计与数据挖掘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就诊月份分布
        2.3 疾病类型分布
        2.4 脉象分析
        2.5 舌象分析
        2.6 用药频数
        2.7 联合方组应用
        2.8 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2.9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10 症状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各医家及门九章教授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认识
    2.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
        2.1 应用人群及时间
        2.2 舌脉特点
        2.3 适用病证
    3. 用方特点
        3.1 随症加减特点
        3.2 组方规律分析
        3.3 联合方组运用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脱落、中止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课题样本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3 本课题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3.2 理化检查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判定标准
    4 伦理学要求
    5 试验质量控制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7 本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对比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分对比
        2.4 治疗前两组胃镜分级对比
        2.5 治疗前两组SF-36 量表积分比较
        2.6 治疗前两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比较
    3 治疗后疗效及结果
        3.1 主要症状积分及疗效治疗前后对比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后SF-36 量表各项目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SF-36 量表总积分对比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比较
        3.7 两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对比
    4 安全性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CANG的相关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西医对CNAG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CNAG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
    3 健脾益气汤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3.1 立方依据
        3.2 方药分析
        3.3 药理研究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5 疗程与观察时点的设定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6.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诸邪,内客于胃
        1.2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3 情志不遂,肝木乘脾
        1.4 中土亏虚,斡旋无力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专方
        2.3 自拟方
        2.4 中成药治疗
        2.5 中医外治法
        2.6 联合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7)白长川教授从“滞伤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白长川教授“滞伤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1 “滞伤脾胃”理论渊源
    2 集众家所长,立脾胃新论
    3 治疗原则
    4 经典药对
    5 病案赏析
    6 小结
第二部分 白长川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中药方式
    1.1 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2 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3 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4 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2 中药外用
    2.1 穴位贴敷治疗
    2.2 穴位埋线治疗
    2.3 艾灸治疗
    2.4 中药足浴治疗

(9)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研究
2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其他疗法
    2.1 针灸治疗
    2.2 推拿治疗
    2.3 穴位埋线治疗
    2.4 穴位敷贴疗法
    2.5 火针疗法
    2.7 穴位注射疗法
3 小结

(10)疏肝健脾汤联合标准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根除率及复发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案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评价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六)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一)HP相关性胃炎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致病机制
        (四)检测方法
        (五)治疗方案
    二、中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方法
    三、导师对于本病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方药组成及分析
    四、研究结果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四、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海兴华,王晓宇,刘芳,靳丽,逄妍,孙庆. 中国处方药, 2021(10)
  • [2]中医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 覃祥耀.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3]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连冠. 当代医学, 2021(20)
  • [4]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D]. 赵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缘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白长川教授从“滞伤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D]. 沙灵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J]. 王桂峰,丁秀领,傅琳. 天津药学, 2020(02)
  • [9]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赵鸿润,陈文忠,陈鑫源,陈秀榕,林才志.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08)
  • [10]疏肝健脾汤联合标准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根除率及复发率的研究[D]. 吕美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