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

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工业文明使人类摆脱了刀耕火种的时代,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同时人们又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威胁和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工业系统“线性”生产模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以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自然循环理念的工业生态学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付诸实践。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学在实践上的重要应用领域。生态工业园是根据清洁生产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质流或能量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循环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工业园区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的主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也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园建设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体现。吉林省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吉林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区域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全面分析吉林省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清洁生产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工业代谢、系统工程、景观生态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以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评价系统为标准,进行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探讨了吉林省汽车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石油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农产品加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现代中药和生物药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及通化张家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虚实结合,构建生态工业链网。通过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构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材料消耗,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和原材料、能源的供给不足的矛盾,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取得双赢,开拓出一条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最终解决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吉林省生态工业园的布局应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核心,构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空间体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示范性和带动性的效应,确定适宜的产业类型和规模,合理布局,不宜过多过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在区域内建立之后,除拥有核心企业及关系密切、布局邻近的企业外,同时应拥有一批松散型的、在地理上远离园区、但能深入被园区带动的其他区域,以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工业园的管理,保证园区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方面:(1)在省域范围内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与产业优势,采用典型实例研究与基本理论、技术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业的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进行探讨。(2)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生态工业共生网络,探讨跨地区的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网络的建立模式与方法,突破单一生态工业园中工业生态链的研究模式。(3)提出省域内实体生态工业园与虚拟生态工业园的优化布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 生态工业园建设是世界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 (二) 生态工业园建设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体现
  • (三) 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吉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选题意义
  • (一)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二) 符合节能减排的方针
  • (三) 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四) 为区域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借鉴和范例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工业园概述
  • 一、工业生态学发展的历程
  • (一) 工业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 (二) 工业生态学的定义
  • 二、工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
  • (一)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 (二)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三、工业生态系统
  • (一) 工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二) 工业生态系统的进化
  • 四、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
  • (一)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来源
  • (二)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定义
  • 五、生态工业园的特点与类型
  • (一) 生态工业园的特点
  • (二)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
  • 六、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与运行
  • (一) 生态工业园的设计
  • (二) 运行机制
  • (三) 实施途径
  •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 一、国外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 (一)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模式
  • (二) 美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模式
  • (三)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模式
  • (四) 日本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模式
  • (五) 国外EIP 发展特点和趋势
  • 二、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 (一)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 (二)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 (三) 全新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 (四) 我国EIP 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 一、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本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工业生态学理论
  • (三) 循环经济理论
  • (四) 生态学原理
  • (五) 生态经济学原理
  • 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技术方法
  • (一) 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 (二)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三) 工业代谢
  • (四) 系统工程方法
  • (五) 景观生态评价法
  • (六) 管理信息系统方法
  • 三、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系统
  • (一) 基本条件
  • (二) 指标
  • (三) 数据采集
  • (四) 计算方法
  • 第四章 吉林省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
  • 一、吉林省自然资源现状
  • (一) 土地资源与利用
  • (二) 生物资源
  • (三) 水资源
  • (四) 矿产资源
  •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
  • (一) 吉林省产业发展现状
  • (二) 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 (三) 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
  • 三、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 吉林省生态环境的优势
  • (二) 吉林省生态环境问题
  • 四、吉林省资源环境绩效评估
  • 第五章 吉林省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模式
  • 一、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一) 循环经济发展目的
  • (二)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 (三) 循环经济的产业布局
  • (四)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 (五) 循环经济重点行业
  • 二、汽车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一) 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现状
  • (二) 汽车生命周期
  • (三) 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链网设计
  • 三、石油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一) 现代化工业发展趋势
  • (二) 石油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三) 石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
  • 四、农产品加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一) 长白山区葡萄酒业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二) 玉米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五、现代中药和生物药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一) 吉林省中药和生物药产业发展现状
  • (二) 中药和生物药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
  • 六、通化张家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
  • (一) 张家生态工业园园区概况
  • (二) 园区规划建设遵循的原则
  • (三) 园区设计的关键技术
  • (四) 生态工业园管理方案
  • 七、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规模与布局
  • (一) 控制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规模
  • (二) 空间合理布局
  • 第六章 吉林省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问题与障碍
  • (一) 组织结构
  • (二) 利益分配
  • (三) 法律滞后
  • (四) 管理障碍
  • (五) 技术障碍
  • (六) 观念障碍
  • 二、吉林省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建设
  • (一) 吉林省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类型
  • (二) 吉林省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组织模式
  • (三)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 三、吉林省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管理
  • (一) 完善园区工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 (二) 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扶持生态工业园建设
  • (三) 建立园区环境管理机构
  • (四)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系统
  • (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创造条件
  • (六) 重视园区环境安全,提高环境污染风险识别和应急能力
  • (七)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工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 科技视界 2018(17)
    • [2].对工业生态学的思考[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02)
    • [3].寒梅悄绽 承古启今——《工业生态学基础》解读[J]. 环境保护 2010(14)
    • [4].《工业生态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5)
    • [5].工业生态学的马克思理论渊源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6].环境政策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8(01)
    • [7].用工业生态学理论优化工业生产体系[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 [8].工业生态学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及范例[J]. 城乡建设 2014(09)
    • [9].国际采运与工业生态学会议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10].基于工业生态学的煤矿业生态链研究[J]. 中国矿业 2012(09)
    • [11].基于工业生态学的产品包装减量化[J]. 商场现代化 2008(05)
    • [12].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6)
    • [13].河北省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对策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 [14].工业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0(03)
    • [15].我国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8)
    • [16].试论生态工业的发展途径[J]. 经济问题 2008(04)
    • [17].摇篮之前:以设计思维构建有弹性可再生的闭环方案[J]. 美术观察 2020(09)
    • [18].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33)
    • [19].浅议绿色建筑材料的界定与评价[J]. 金田 2013(09)
    • [20].国际[J]. 中国科技奖励 2015(08)
    • [21].工业生态学的内涵与发展[J]. 生态学报 2008(07)
    • [22].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26)
    • [23].浅谈“绿色化学”的学习[J]. 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 2018(11)
    • [24].黄土高原生态化油田建设[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2(05)
    • [25].食品工业生态学的学术思想及课程设置与实践[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0(02)
    • [26].深切怀念陆忠武院士[J]. 资源再生 2017(11)
    • [27].国内外工业生态学研究概况[J]. 黑龙江科学 2015(03)
    • [28].基于来源多样性特征的中国电力碳足迹估算[J]. 电力学报 2012(02)
    • [29].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初探[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03)
    • [30].乌鲁木齐市生态工业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 能源与环境 2008(03)

    标签:;  ;  ;  ;  

    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