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功用论文-王子健

诗歌的功用论文-王子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歌的功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尝试集》,功用性诗歌,文化传统,凭吊诗

诗歌的功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健[1](2019)在《论《尝试集》中的功用性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的《尝试集》中存在着大量功用性诗歌,这些诗歌多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传统,但又带有一定的现代文学意味。这些处在新旧之间的功用性诗歌一方面表明了《尝试集》与中国古典诗歌隐秘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和功用上的;另一方面在这些有着传统文化功用的诗歌中,一些现代文学的主题也露出了端倪。从这两方面而言,《尝试集》可谓是在新文学旗帜下体现着旧,又在旧文学的形式中表现着新,这正表示着它处在现代文学形成时期的复杂身份。(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英[2](2019)在《自我言说与自我救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慰藉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与诗人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非虚构性特征。这种自我言说式的诗歌对作者来说具有情感慰藉功用,使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救赎,主要表现为:诗歌通过自我倾诉和情感的客观化、审美化而具有在人生挫败时抒发愤懑和排解情绪的功用;诗歌通过对异代知己的追慕与期待,以及回归自然、物我交融的方式消解诗人的孤独感;作为儒家文化中立言不朽的重要方式,诗歌以其塑造生动鲜活自我形象的特点消解死亡的宿命带来的恐惧感和幻灭感。中国古代诗歌的自我言说方式和自我救赎功能与叙事文学不同,与西方诗歌也有很大差异,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冯红变[3](2018)在《浅谈中西诗歌功用理论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维护各自的奴隶制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功用理论。虽然他们的生活背景差异很大,但对诗歌的这一要求却惊人的相似。功用理论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内涵、诗歌内容和艺术的关系、文学观念、地位和作用方面却有不同。这些差异性的对比研究对中西诗歌研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汤志波[4](2016)在《明前期台阁文人诗歌本体论与功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永乐问台阁体逐渐兴起并占据主流文坛,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叁杨"主持文坛数十年,内容歌功颂德、风格肤廓啴缓的台阁体盛行一时。直至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言复古,文坛风貌才有了较大改变。一般认为台阁体价值不大,甚至对明代文坛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故研究甚为冷淡。目前学界对元末明初文学思潮、复古派文学思想已多有论述,但对明前期台阁文(本文来源于《作为理论资源的中国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二辑)》期刊2016-06-01)

李丹[5](2014)在《诗歌功用论的古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诗歌功用的理论,自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这一过程涉及诗歌的价值取向问题。等级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倡诗歌的,故有关于政治及伦理道德的实用论、教化论;此外,当诗人处于边缘位置时以诗歌作为宣泄内在怨愤的途径,因而产生了关于诗歌创作的抒愤论。到了民主社会,诗歌的功能可从不同角度得以阐释,除了衍化阶级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之外,更出现了从接受者角度提出的观点,即影响民族感受力的审美论。显然,依据社会文化的演变态势,诗歌功能的指向亦趋多元化;这不仅属于诗歌的外部研究,同时越来越渗透着诗歌内部问题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4年06期)

戴从容[6](2013)在《诗歌何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功用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因为他创作的"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神奇的想象"诗歌外,他在哈佛等欧美大学所做的一次次诗歌讲座也为奠定他的声望起了重要作用。他的这些结集出版的诗论,除了第一本《全神贯注》(1980)仍有献身诗歌的理想主义情绪外,接下来的《舌头的统辖》(1988)、《写作的位置》(1989)、《诗歌的纠正》(本文来源于《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期刊2013年Z1期)

庞杰,文静[7](2014)在《论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用——兼论李森教育思维的多维转换与适度切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古希腊的诗歌起源时曾引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认为诗起源于人再现外来印象的本能,或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朱老而后得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意即诗歌是人类艺术的母体,同时也是艺术发展进程中连接各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纽带。文章以此为点,通过对我国着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教育学者李森教授艺术教育形式多维性的分析,探讨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独特功用,以期从不同侧面切入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艺术教育的持续长久发展。(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4年05期)

谢梦昕[8](2014)在《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和跨文化阐释,该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节选该书关于《诗大序》中两段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讨论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通过详细地比较和对比,找出英译中国文论的优点与不足,继而对中西文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雪[9](2012)在《以功用诗学浅析评价儒家政教诗歌英译的标准——是否传达出其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来人们对中诗英译的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评价不同类型诗歌的英译时需要注重的方面不同。在功能诗学的关照下,通过对几首典型儒家政教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儒家政教诗歌英译质量优劣的标准为是否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充分得当的传达出来。(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4期)

魏勇军[10](2011)在《从李峤“杂咏诗”看诗歌功用的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峤"杂咏诗"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独具特色:均为五言律诗形式,内容全是咏物,作者运用主题类分法,构筑起一个严密、有序的体系,形成有形无神、略无兴寄、多无生趣之风格。在唐初律诗规范化、定型化之际,这120首五言律诗的确为律诗形式的固定起到了范式作用,其独特的创作目的,拓展了诗歌的功用,成为启蒙学者、以诗教诗的教材,同时后世咏物诗集对"杂咏诗"以类书编写的体制多有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诗歌的功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诗歌与诗人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非虚构性特征。这种自我言说式的诗歌对作者来说具有情感慰藉功用,使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救赎,主要表现为:诗歌通过自我倾诉和情感的客观化、审美化而具有在人生挫败时抒发愤懑和排解情绪的功用;诗歌通过对异代知己的追慕与期待,以及回归自然、物我交融的方式消解诗人的孤独感;作为儒家文化中立言不朽的重要方式,诗歌以其塑造生动鲜活自我形象的特点消解死亡的宿命带来的恐惧感和幻灭感。中国古代诗歌的自我言说方式和自我救赎功能与叙事文学不同,与西方诗歌也有很大差异,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歌的功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健.论《尝试集》中的功用性诗歌[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英.自我言说与自我救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慰藉功用[J].武陵学刊.2019

[3].冯红变.浅谈中西诗歌功用理论的差异[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汤志波.明前期台阁文人诗歌本体论与功用论[C].作为理论资源的中国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二辑).2016

[5].李丹.诗歌功用论的古今演变[J].南都学坛.2014

[6].戴从容.诗歌何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功用观[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3

[7].庞杰,文静.论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用——兼论李森教育思维的多维转换与适度切入[J].艺术教育.2014

[8].谢梦昕.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9].陈雪.以功用诗学浅析评价儒家政教诗歌英译的标准——是否传达出其文化内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10].魏勇军.从李峤“杂咏诗”看诗歌功用的拓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标签:;  ;  ;  ;  

诗歌的功用论文-王子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