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极化论文-曹万强,刘培朝,陈勇,潘瑞琨,祁亚军

剩余极化论文-曹万强,刘培朝,陈勇,潘瑞琨,祁亚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极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电,极化强度,低温退化

剩余极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万强,刘培朝,陈勇,潘瑞琨,祁亚军[1](2016)在《铁电体中偶极子的滞后对剩余极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电体的剩余极化强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的特性引起了人们对铁电体存储数据失效的担心.运用铁电体的唯象理论和偶极子对交变电场的响应,提出了在电滞回线测量中偶极子的滞后冷冻效应模型,对极化的低温退化现象做了合理解释:温度下降导致吉布斯自由能势垒增大,致使偶极子对交变电场的响应时间延长.引入响应的滞后因子发现,极化强度随温度降低会出现峰值,在低温下降直至为零,可用偶极子的滞后与冻结效应描述.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因材料组份变化导致热力学参量的变化是重要因素:铁电-顺电相变中软模系数的增大会导致剩余极化峰移向高温;铁电性的增强,温度极化系数的增大和耐压强度或饱和电场的增强均会抑制滞后效应,从而使低温滞后效应移向低温.运用导出的公式数值模拟Ba Ti O_3/Bi Sc O_3复合陶瓷剩余极化强度的实验结果发现,Bi Sc O3含量的增加,使居里温度略有减小,但导致了软模系数较大幅度的增加,其结果是使偶极子的滞后效应发生在较高的温度.软模系数与铁电体的极化特性、铁电性、介电性和力学性均密切相关.研究结论表明:在低温下铁电体的铁电性没有失效,偶极子的低温冻结效应更有利于铁电体长久地保存数据.(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3期)

陈小兵,朱骏[2](2006)在《掺杂和共生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剩余极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掺杂与组构共生结构都是增大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LSFs)剩余极化(2Pr)的有效手段。同价元素掺杂时,2Pr的变化由氧空位浓度,晶格畸变程度,铋氧层的完整性,以及掺杂离子与氧离子的形成的共价键强弱有关。高价阳离子对A、B位进行掺杂时,都可降低氧空位浓度并减弱其动性,从而增大2Pr。两种不同的BLSFs组构成共生结构后,铋氧层以及与之相连的氧八面体的结构都发生变化,使共生结构的2Pr大于其任一组成单元。2Pr的增大还可通过改进制备工艺来实现,如进行高温(高于居里温度)淬火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进展》期刊2006年Z1期)

陈小兵,朱骏[3](2006)在《掺杂和共生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剩余极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掺杂与组构共生结构都是增大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LSFs)剩余极化(2P_r) 的有效手段。同价元素掺杂时,2P_r 的变化由氧空位浓度,晶格畸变程度,铋氧层的完整性,以及掺杂离子与氧离子的形成的共价键强弱有关。高价阳离子对 A、B 位进行掺杂时,都可降低氧空位浓度并减弱其动性,从而增大2P_r。两种不同的 BLSFs 组构成共生结构后,铋氧层以及与之相连的氧八面体的结构都发生变化,使共生结构的2P_r 大于其任一组成单元。2P_r 的增大还可通过改进制备工艺来实现,如进行高温(高于居里温度)淬火等。(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叶芸,蒋亚东,吴志明,曾红娟[4](2005)在《电场作用下PVDF薄膜的结构相变与剩余极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延工艺制备了半晶态的PVDF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极化的薄膜进行了表征。电极化的相变过程为α相→δ相→β相。薄膜的铁电性能分析表明,薄膜的剩余极化值Pr随电场强度变化的趋势符合Boltzmann分布函数,拟合的Boltzmann方程表明:引起Pr变化最大的极化电场强度范围是105~125MV/m,最大的剩余极化值Pr达到6μC/cm2。(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5年12期)

卢韩靖,李金华,乔燕,刘晓林,徐祖勋[5](2004)在《剩余极化巨大且无疲劳的Bi_(3.15)Nd_(0.85)Ti_3O_(12)纳米晶铁电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ol-gel工艺在Pt/Ti/SiO_2/Si衬底上制备了Bi_(3.15)Nd_(0.85)Ti_3O_(12)(BNdT)薄膜,经750℃烧结的薄膜晶粒直径为50-100nm,取向随机;在晶粒连接处存在较多非晶态组织的‘微孔’,有些微孔中还包含直径仅几纳米的微晶粒。以Pt为上电极的BNdT薄膜电容器显示优异的铁电特性,剩余极化和矫顽场值分别为41-43μC/cm~2和70-84 kV/cm,在1MHz工作频率下经6×10~(11)次极化开关后仍未出现明显疲劳。(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2-01)

刘俊刁[6](1998)在《聚合物中的冷冻极化和剩余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匀速升温法、阶跃升温法、冷冻电荷法、剩余电荷法对聚丙烯进行了TSC测量。对于β峰和α峰,冷冻电荷方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称的线型。α峰和β峰是聚合物的二级和三级结构转变而引起的,这些转变对极化的贡献属慢极化。传统的TSC测量方法存在热滞后。(本文来源于《惠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剩余极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掺杂与组构共生结构都是增大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LSFs)剩余极化(2Pr)的有效手段。同价元素掺杂时,2Pr的变化由氧空位浓度,晶格畸变程度,铋氧层的完整性,以及掺杂离子与氧离子的形成的共价键强弱有关。高价阳离子对A、B位进行掺杂时,都可降低氧空位浓度并减弱其动性,从而增大2Pr。两种不同的BLSFs组构成共生结构后,铋氧层以及与之相连的氧八面体的结构都发生变化,使共生结构的2Pr大于其任一组成单元。2Pr的增大还可通过改进制备工艺来实现,如进行高温(高于居里温度)淬火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极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曹万强,刘培朝,陈勇,潘瑞琨,祁亚军.铁电体中偶极子的滞后对剩余极化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6

[2].陈小兵,朱骏.掺杂和共生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剩余极化的影响[J].物理学进展.2006

[3].陈小兵,朱骏.掺杂和共生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剩余极化的影响[C].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2006

[4].叶芸,蒋亚东,吴志明,曾红娟.电场作用下PVDF薄膜的结构相变与剩余极化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5

[5].卢韩靖,李金华,乔燕,刘晓林,徐祖勋.剩余极化巨大且无疲劳的Bi_(3.15)Nd_(0.85)Ti_3O_(12)纳米晶铁电薄膜[C].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6].刘俊刁.聚合物中的冷冻极化和剩余极化[J].惠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标签:;  ;  ;  

剩余极化论文-曹万强,刘培朝,陈勇,潘瑞琨,祁亚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