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突骑施汗国钱币(论文文献综述)
胡琦,朱安祥[1](2021)在《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上的仿开元通宝铸币》文中研究说明一百多年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后经学者不断补充,至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如众所知,古代欧亚大陆之间贸易交往的主要商道就是丝绸之路,这条商道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商业文化的往来,还对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随着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张翠玲,程永建[2](2018)在《洛阳地区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往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发现了丰富的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而丝绸之路钱币最为丰富。这些丝绸之路货币的发现,既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洛阳与西域各国之间进行广泛经贸交流的事实,也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和重要节点最直接的物证。
宋敏[3](2017)在《丝路遗铢 中西交融——新疆出土已遗失文字的古钱币》文中提出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部,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是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之地。匈奴、月氏、吐火罗、突厥、回鹘、吐蕃、蒙古等民族或部落在此往来;佉卢文、焉耆-龟兹语、粟特文、回鹘语、察合台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此通行;佛教、景教、摩尼教、祆教、伊斯兰教在此传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西
商春芳[4](2017)在《丝绸之路上的金融旅程》文中认为丝绸之路一般指从洛阳、长安到达地中海东岸所经过的沙漠和绿洲。这条绵延上万公里的通商之路,以她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吸引了无数追踪的目光。从汉至唐的数百年间,各国商队驰走往来,给西方人带去令他们着迷的东方丝绸、宝石,同时也有大量的西方货物和货币流转于各国之间。根据裴矩《西域图记》载,从洛阳出发,经过中亚地区有三道可以到达地
姚朔民[5](2016)在《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文中研究表明突骑施是唐代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冲要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游牧部族。其最盛时期是在7世纪末到8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他们建立了一个地域广阔的汗国,活动范围东起天山东部,西面直到咸海之滨。在突骑施直接控制的地区内,有游牧部落,也有农业民族,还有商业人口。这个地区东有大唐,南有吐蕃,东北是后突厥汗国,突骑施既倚大唐为宗
吴中华[6](2016)在《突骑施钱币的徽记》文中认为徽记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上的草原游牧部落为了区分各自的牲畜,渐次启用传承有序的标记,以示产权的归属,由此产生一种符号化的特殊文化基因标签。徽记大量用于钱币,则始于贵霜帝国。在乌尔都语中,徽记(Tamgha)一词表示徽章与印记,与原始的"诸蕃马印"①相比,多了一种权威与荣耀的含义。当粟特商人开始活跃
杨心珉[7](2015)在《唐代货币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初唐代表性纪年墓出土的开元通宝钱的考察可以判断,具有“元”字首划短小特征的开元通宝钱文应是欧阳询所书的开元钱最初版本,而《旧唐书》所载以直读法为开元钱唯一正确读法的判断有误,“开元通宝”与“开通元宝”均为官方承认的读法。这一钱文有昭示新朝气象的含义,成为历史上成功的经济文化符号,其钱式形制对诸邦通货及后世钱币的设计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目前传世的乾元重宝钱中有一种史料失载小乾元钱,这种钱币应该是宝应元年乾元钱跌至与开元钱等价后铸造的减重钱,而从背铸地小乾元钱存在的情况看,乾元钱式至少使用至晚唐会昌年间,并成为后世钱文设计的经典范式,其影响应当得到重视。另外,背铸云、鸟图案的图像乾元钱,应是建中四年赵赞为应对淮南叛乱铸造于四川地区的钱币,其背后的图案具有“厌胜”的文化含义,是唐王朝国力衰退的见证。目前学界对于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两种钱币的性质判断存在论据上的极大缺陷,是故以之为西域都护府铸造的观点不能成立,而与此二钱同时发现的单字钱无论从形制上还是钱文上都与西域地区的通货面貌能够产生密切联系,是唐地方政府自行铸造的货币。《泉志》有关于咸通玄宝性质的记载不实,从该钱钱文避讳特点看,其制作者可能为马楚政权,而该钱在制式、书法及铸造工艺上的特点,亦能对这一判断提供有力的支持。由于史料中相关疑点的普遍存在,目前学界认定为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的各类铜、铁钱均不是刘氏政权铸币,这些钱币多与史氏政权存在联系,因此它们都应该是由史氏政权铸造发行的。《唐会要》引郑虔《会粹》所载之开元钱“蜡样”,应是使用锡鑞雕刻的初始钱样,用以翻铸母钱之用,故有唐一代实为中国使用母钱铸钱之始。在唐代,活字技术亦在铸造时被普遍采用,以实现添置背文或改制钱文的目的,而唐钱可能是一种由白墡土(高岭土)制作的特殊软质钱范铸造而成的。《通典》等唐史材料中所载钱币含铜量与检测数据间的矛盾源于对“铜”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对文献的真实性不构成怀疑,各检测数据中铅锡含量个体差异现象是开元通宝钱官私性质及铸造年代差别的客观反映,并非唐代铸钱事务缺乏执行统一标准的证据。另外,唐钱成分在安史之乱前后发生重大改变是政府有意识的改制行为,初、唐时官钱高锡低铅的配比是对隋代钱制的发展,它提高了钱币的硬度和工艺精度,在有效防止了“剪凿”等破坏行为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自鉴能力,而到中、晚唐时期,钱币含铅量的上升,则源于政府节约铸本以及提高铸币效率的需要。钱炉为唐代货币铸造机构基础单位,但其与负责管理铸钱事务的钱监并非纯粹的从属关系,不仅地方上存在“有炉无监”的记载,部分铜冶及少府监也设有钱炉,而史籍中还有以之赏赐臣子的记载。钱监为管理铸钱事务之组织,最初丛属于少府监,后由地方政府兼管。钱坊为集原料加工、运输、仓储及铸务为一体的设施群,在行政上则统一受钱监支配管理,是规模间于钱炉与钱监之间的铸币单位。唐时政府已开始通过进呈样钱的办法检验鼓铸任务,其与两宋时期成熟的进呈样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且带有进贡的意味。初唐时货币私铸业的鼎盛局面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持续发展的结果,在以江淮地区为代表的私铸中心形成后,唐政府分别通过发行新钱、出粜收买和强制收缴等办法打击私钱,均成效不佳,反映了其在处理货币经济问题方面的弱势。开天之际,唐政府着手进行了一系列货币制度方面的改革,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也埋下了铸币权旁落的隐患。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一度发行乾元大钱聚敛财富,在导致通货膨胀后又屡次下调新钱比价,使乾元二式钱与远轻于其的开元钱同价,使官私铸钱业均遭受打击。另外,战争对于交通的破坏作用导致运费的上升,最终导致江淮钱监多因成本问题而罢废,社会中通货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两税法颁布后,开天时铸币权下放的弊端开始显现,掌握铸币权的地方势力一方面在征收赋税时强征现钱,一方面将之大量囤积以抬高钱价,甚至不惜推动销钱铸器的行为以控制通货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亦采取实现短陌合法化、严肃禁铜与禁蓄钱令等办法改变局面,并尝试收回铸币权,但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钱荒”问题因之一直影响到后世。有唐一代,政府从未承认金银的货币地位。中唐时,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金银之货币地位亦因产量低下、保护铜矿、金融服务压制和进奉消耗等原因难以复苏。晚唐时,在绢帛难以复振,飞钱经营受阻的情况下,金银凭借其大额货币便携易转移的本质以及在战争时期颇具实用性的贮藏功能重新得到社会重视,尽管此时其流通仍受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但从其参与价格衡量以及小单位流通的事实看,其货币地位在此时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回归。另外,唐代史籍中关于岭南地区交易用金银的记载不能理解为以金银为货币,其实质应为使用金银用作直接物资交换。
李树辉[8](2014)在《“突骑施”对音、指谓及相关历史考辨》文中研究说明tyrkis和toxs读音完全不同,指称对象也分属不同范畴。前词是"咄陆"的对音,实指以乌古斯部族为核心的前突厥汗国及西突厥左厢"五咄陆部"或整个西突厥汗国;后词为"突骑施"的对音,是操用印欧语且处于突厥化进程中的部落名称,实指原隶属于西突厥"五咄陆部"的突骑施部落及其后发展壮大的突骑施汗国。tyrkis钱币背面的弧形是半月的变形,为乌古斯部族aj系统的印记符号,符号"■"是该系统tygεr部落的印记符号,符号"■"是kok系统bajundur部落的印记符号。凡带有tyrkis字样和上述印记符号的突厥语文钱币均为西突厥汗国发行的钱币,应正名作"西突厥五咄陆钱币"(或简称"咄陆钱币"、"西突厥钱币")。学术界将tyrkis和toxs(i|¨)二词均对译为突骑施,将带有tyrkis字样的钱币称为突骑施钱币,无任何史料依据。辨明此二词所指及相关历史,有助于深化新疆及中亚古代史研究。
曾木兰[9](2014)在《甘肃民族钱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中指出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西域民族与中原王朝商品贸易、文化交流、民族迁徙的舞台,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和黄金路段,更是中原王朝对外交流的桥梁和锁匙之地;其境内活跃的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而杰出的贡献。他们所使用和流通的各种货币即是民族之间政治往来、经济交流、文化碰撞的历史见证和实物缩影。其中有雄踞朔方的西夏王朝所铸造的西夏钱币,亦有辽、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权所铸造的钱币;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以来的西域各民族,譬如:突骑施、察合台、喀喇汗王朝等所流通和使用的钱币在甘肃境内丝路沿线更是频频发现。甘肃民族货币就其特点:连贯性、多元性、交融性、珍惜性、民族性等等,呈现出五彩斑斓、丰富而多样的特色。文章通过对甘肃境内流通和使用的古代民族货币的深入研究,为考证历史时期民族关系和丝路贸易的繁荣与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任宝磊[10](2013)在《新疆地区的突厥遗存与突厥史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欧亚草原地带兴盛一时的古代游牧民族,突厥人及其建立的游牧帝国不但深刻影响了当时亚洲内陆历史发展的进程,亦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后世中、西亚地区的种族、文化格局。在其活跃于史的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同时代的中国、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史家们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大量与突厥有关的史事;在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销声匿迹千百年后,他们留下的碑刻、石人、墓葬、岩画、居址等遗存依然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山谷之间,向后人无声的诉说着他们的沧桑往事。本文汲取百余年来突厥历史研究之成果,综合运用最新的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笔者在新疆地区的实地调查经验,对突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史地问题作出考释。在古突厥的发祥、勃兴之地这一问题上,本文认为,突厥起源传说中的高昌北山即今吐鲁番与吉木萨尔之间的博格达山,所谓突厥先祖隐匿的“突厥窟”,应在今吉木萨尔南山的水西沟、新地沟一带。这一时期,突厥先祖习得了金属冶炼技术,为后世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此时具备典型特征的突厥考古学文化很可能尚未形成。各方面的迹象表明,突厥人以傲然卓立的石人像与绵延排列的杀人石为标识的独特丧葬文化,很可能肇始于他们由高昌北山迁居阿尔泰山南麓之后。6世纪中叶,由于突厥汗国的兴起和柔然的灭亡。突厥考古学文化伴随着突厥人的对外征服迅速扩张到东起兴安岭、西抵阿姆河的广阔地域,整个欧亚草原东部迎来了突厥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新时代。突厥文化对包括铁勒、黠戛斯、契丹、高昌以及唐朝在内的周边部族和地区产生了诸多影响。但也要注意到,在突厥汗国内部,文化多元性依然存在。突厥汗国的分裂始于583年爆发的内战,但经过近二十年的混战后直至603年方形成为东、西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立对峙的局面。在史家素有分歧的西突厥早期王庭地望这一问题上,经过对小洪那海突厥可汗陵园及其周边突厥遗存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排除空格斯河谷说和裕勒都斯河谷说,而将其锁定在今伊犁地区昭苏县南的特克斯河谷,其中又尤以阿克牙孜沟口西侧的山前坡地和阿腾套山南麓的阿克达拉乡一带最值得怀疑。与此特克斯河谷的西突厥早期王庭相对,曾经一度存在的西突厥“北庭”的重要地位长久以来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认为,该北庭位于今新疆塔城一带,塔城东之吾尔喀夏尔山即史籍所云“乌镞曷山”,额敏河即“多逻斯川”,塔城一带不但是射匮可汗的北庭所在地,亦是西突厥分裂后北庭咄陆可汗的设庭之所,同样亦是阿史那贺鲁的根据地,苏定方破阿史那贺鲁于阴山一役和后突厥军破突骑施可汗娑葛一役都发生于这一地区。继射匮为可汗的统叶护时代,西突厥虽然迎来了其最为鼎盛的时代,但统叶护可汗将王庭西迁至中亚碎叶川却打破了汗国内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微妙平衡。西突厥的内战分裂自有其政治权力层面的原因,但其背后的经济动因亦是不能不考虑到的现实因素。汗国分裂后,碎叶一带的南庭和塔城一带的北庭作为对峙的两个统治中心各自发挥着作用。直到阿史那贺鲁叛唐后统治了大部分西突厥地区,他仍以这两个地区作为统治中心,同时亦在两地之间的双河设牙,似乎意在兼顾汗国东、西部之平衡。双河之地望,本文考证应位于伊犁河北今哈萨克斯坦的阿勒坦额墨尔(Altyn-Emel)。此外,本文还对西突厥汗国灭亡前,其辖境内的十四个突厥部落的驻牧地重新加以一一考证,对代西突厥而兴的突骑施、葛逻禄时代的统治中心碎叶、弓月城进行了说明。整体而言,在突骑施、葛逻禄活跃的两百年时间里,西突厥地区的文化面貌变化不大,到了9世纪中叶后随着回鹘西迁和喀喇汗王朝的兴起,尤其是10世纪后喀喇汗王朝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西突厥地区的文化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原来盛行一时的以石人墓为代表的古突厥文化就此逐渐消亡,转而被伊斯兰化的突厥文化所取代。
二、试论突骑施汗国钱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突骑施汗国钱币(论文提纲范文)
(1)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上的仿开元通宝铸币(论文提纲范文)
粟特仿铸开元通宝 |
七河地区仿制的开元通宝 |
突骑施元字钱 |
西域方孔铜币的延续与消失 |
(7)唐代货币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对唐代各品种钱币的新探索 |
一、开元通宝钱的相关考证与研究 |
(1) 开元通宝的发行和“武德开元”版式的确定 |
(2) 对开元通宝钱文读法问题的再认识 |
(3) 对开元通宝铸行之影响的补充 |
二、乾元重宝钱的相关考证与研究 |
(1) 乾元重宝的发行与小乾元钱的性质问题 |
(2) 肃代以后乾元重宝钱式的延续及影响 |
(3) 对“图像乾元钱”性质的考证 |
(4) “图像乾元钱”纹饰作用的研究 |
三、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非安西都护府铸造说:兼谈单字钱的性质问题 |
(1) 对大历、建中钱出土集中情况的再研究 |
(2) 对大历、建中钱的铸造与吐蕃军事封锁联系的再考察 |
(3) 对大历、建中钱铜质与形制特点的再分析 |
(4) 对西域自铸货币的史实与单字钱关系的考证 |
四、咸通玄宝为马楚政权铸造说 |
(1) 对《泉志》记载中疑点的分析 |
(2) 从避讳制度探究咸通玄宝的性质 |
(3) 咸通玄宝为马殷政权所铸之证 |
五、现定刘氏诸钱为史氏政权铸造说 |
(1) 现定刘氏诸钱主要论证依据及存在的问题 |
(2) 对应天元宝、应圣元宝、乾圣元宝三钱的再研究 |
(3) 对大安山藏钱性质的考察及“刘氏铸造说”疑点的辨析 |
(4) 对永安诸钱以及铁顺天、铁货布、铁五铢钱铸造者的重新判断 |
第二章 唐代钱币的铸造与生产 |
一、唐钱的基本铸造方法研究 |
(1) 母钱铸造法的发明 |
(2) 唐钱铸造技术中活字的使用 |
(3) 范铸法向翻砂法过渡的中间形态:可回收式泥范存在的可能 |
二、唐钱的金属成分问题探讨 |
(1) 对唐史材料与实验数据中唐钱含铜量之矛盾的解释 |
(2) 玄宗朝铸钱辅料性质的确定 |
(3) 各史籍所载唐钱成分之反差及检测数据中铅锡含量个体差异现象的出现 |
(4) 对史籍所载成分反差问题及铅锡含量个体差异现象的解释 |
(5) 关于唐官钱金属成分转变原因的研究 |
三、唐代铸币单位辨析 |
(1) 钱炉 |
(2) 钱监 |
(3) 钱坊 |
四、铸币审核制度的萌芽:唐宋两代进呈样制度之对比 |
第三章 唐代钱币的流通与管理 |
一、私铸问题的延续与初唐政府的缉私政策 |
(1) 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信用的丧失与私铸行为的盛行 |
(2) 唐初私铸活动的延续和以江淮地区私铸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
(3) 初唐政府对待私铸的态度及打击的办法与效果 |
二、开天之际的货币制度改革 |
(1) 改革之前的货币铸造管理制度 |
(2) 少府监管铸钱事务职能的罢除与铸币权的下放 |
(3) “以私兑官”的开放 |
(4) 开天之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隐患 |
三、肃代时期的币值变动与中晚唐的“钱荒”问题 |
(1) 肃代时期币值变动对官私铸币业的影响 |
(2) 两税法颁布后“钱荒”问题的加深及其原因 |
(3) 私铸业面貌的改变及影响 |
(4) “钱荒”局面下唐政府调整货币政策的尝试 |
第四章 唐代金银的货币化问题 |
一、初唐时金银货币地位的丧失 |
二、中唐时金银货币功能不能恢复的原因 |
三、晚唐时期金银货币功能的逐渐复苏 |
四、晚唐时金银货币功能复苏的原因分析 |
五 晚唐时期金银流通的局限性 |
六 对岭南地区货用金银问题的再考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甘肃民族钱币及其背后的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一章 甘肃出土的西夏钱币及其相关问题 |
第一节 西夏钱币在甘境的发现与研究 |
第二节 甘境西夏钱币的若干特点 |
第三节 从出土钱币看甘肃在西夏国的地位 |
第二章 辽金元钱币在甘肃的遗存 |
第一节 辽金时期的甘肃钱币 |
第二节 元时期在甘肃出土的大朝通宝 |
第三章 甘肃出土的西域诸族钱币 |
第一节 突骑施钱币 |
第二节 喀喇汗王朝钱币 |
第三节 察合台汗国钱币 |
第四章 甘肃民族钱币与丝绸之路关系 |
第一节 甘肃民族钱币的特点 |
第二节 丝绸之路对甘肃民族钱币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疆地区的突厥遗存与突厥史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突厥研究简述 |
一、基于语言学的研究 |
二、基于考古学的研究 |
三、基于史料学的研究 |
第二节 本文研究课题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框架 |
三、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二章 历史时期古突厥人的活动及其遗存 |
第一节 突厥民族与突厥汗国简史 |
第二节 突厥遗存的主要类型 |
一、丧葬遗存 |
二、居住遗迹 |
三、岩画 |
第三章 从高昌北山到于都斤山——突厥的勃兴 |
第一节 高昌北山时期 |
一、突厥起源诸传说 |
二、高昌北山之地望 |
第二节 金山之阳时期 |
一、突厥与柔然 |
二、突厥石人墓文化之起源 |
第三节 于都斤山时期 |
第四章 西突厥汗国的形成与早期王庭 |
第一节 西突厥汗国的形成过程 |
一、内战前的突厥汗国 |
二、内战始末与西突厥汗国之形成 |
第二节 西突厥早期王庭 |
一、史料辨析与前人研究 |
二、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 |
第五章 王庭变迁与西突厥之兴衰 |
第一节 西突厥北庭之设立 |
一、西突厥北庭之地望 |
二、西突厥北庭设立之功用 |
第二节 王庭西移与西突厥之分裂 |
一、统叶护时期王庭的西移 |
二、西突厥分裂的经济原因 |
三、分裂时代的南、北庭 |
第三节 阿史那贺鲁时代的西突厥 |
一、多逻斯川考 |
二、阿史那贺鲁牙庭考 |
三、阿史那贺鲁时代西突厥各部的驻牧地 |
第六章 公元8世纪后的西突厥地区 |
第一节 突骑施的兴起及其统治中心 |
第二节 西突厥地区文化的转型 |
结语 |
附表:新疆地区突厥石人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试论突骑施汗国钱币(论文参考文献)
- [1]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上的仿开元通宝铸币[J]. 胡琦,朱安祥. 中国收藏, 2021(05)
- [2]洛阳地区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研究[J]. 张翠玲,程永建. 洛阳考古, 2018(01)
- [3]丝路遗铢 中西交融——新疆出土已遗失文字的古钱币[J]. 宋敏. 新疆艺术(汉文), 2017(05)
- [4]丝绸之路上的金融旅程[J]. 商春芳. 中华文化画报, 2017(09)
- [5]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J]. 姚朔民. 中国钱币, 2016(06)
- [6]突骑施钱币的徽记[A]. 吴中华.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六辑), 2016
- [7]唐代货币史若干问题研究[D]. 杨心珉.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8]“突骑施”对音、指谓及相关历史考辨[J]. 李树辉. 暨南史学, 2014(00)
- [9]甘肃民族钱币及其背后的历史[D]. 曾木兰.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10]新疆地区的突厥遗存与突厥史地研究[D]. 任宝磊. 西北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