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特性研究

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特性研究

论文题目: 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特性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张娴娴

导师: 尹光志

关键词: 内循环反应器,厌氧处理,内循环,数学模型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工艺是是荷兰PAQUES公司80年代中期开发的专利技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易降解废水的处理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建模思想的指导。IC核心技术是利用反应器所产沼气的提升作用形成内循环,在强化传质的同时提高基质利用效率。作为第三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的代表工艺之一,IC还同时具有高容积负荷、占地少、投资省等突出优点。本文介绍了IC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突破了目前研究IC反应器基于高效厌氧反应器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保持大量活性污泥2.良好传质)这一常规,从污泥龄及水力停留时间、水力流态、微生物体的聚合状态这三个崭新角度综合研究IC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思想,并突出了其核心内循环技术。本文采用人工葡萄糖配水对自制IC反应器进行启动运行试验,同时考察了IC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状况、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并在反应器运行结束后观察了污泥状态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维持COD去除率85%以上条件下,反应器最小水力停留时间HRT=9.6h,最高容积负荷可达27.74 kgCOD/(m3.d);结合初次启动期有机物去除率分析可以发现,IC反应器比较适于处理中高浓度2000~3000 mg/L和高浓度10000 mg/L以上废水。②中高浓度时高去除率主要源于IC反应器两级三相分离器的特殊结构设置,将固体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成功分离,保证了在较高上流速度条件下截留足够量的污泥,内循环作用不是主导因素。而高浓度时源于其内循环独特设计带来的良好传质。这是IC反应器工艺优于其它厌氧反应器的关键所在。③提出菌群微生物细胞生成和基质降解动态平衡假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onod方程和反应器理论,建立了IC内循环反应器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同时分析了反应器内的水力流态,建立了一维轴向扩散、全混流、平推流加循环回流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只涉及厌氧生化处理的三类微生物:水解发酵菌、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只涉及厌氧消化过程两步基质降解:葡萄糖在产酸菌作用下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在产甲烷菌作用下产甲烷,并以沼气产量为纽带将生化过程与引入的各类物化平衡联系起来。采用经验选择和试验测定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动力学参数,在进水水质和有关参数已知情况下,模型可以预测出水COD和转化率,并以自制IC反应器启动运行稳定时试验所测得的数据验证了模型和假设的可靠性。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1.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现状

1.2.1 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1.2.2 第二代厌氧反应器

1.2.3 第三代厌氧反应器

1.3 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

1.3.1 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组成

1.3.2 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

1.3.3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1.4 IC 反应器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内循环 IC 反应器工艺特性及实验设计

2.1 IC 反应器工艺特性

2.1.1 IC 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及原理

2.1.2 IC 反应器设计工艺思想

2.1.3 IC 反应器核心内循环技术

2.2 实验设计

2.2.1 工艺方案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材料

2.2.4 分析项目及方法

3 IC 厌氧反应器工艺实验研究

3.1 IC 反应器初次启动实验

3.1.1 IC 反应器初次启动研究

3.1.2 污泥的接种

3.1.3 IC 反应器初次启动分析

3.2 IC 反应器运行期分析

3.2.1 运行结果与分析

3.2.2 有机物去除效率分析

3.2.3 COD 去除效率的影响因素

3.2.4 厌氧颗粒污泥特性

3.3 小结

4 IC 厌氧反应器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研究现状

4.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结构的基本假设

4.2.2 IC 反应器水力流态模型

4.2.3 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4.2.4 动力学参数的估计

4.2.5 动态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4.2.6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IC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工艺及其颗粒污泥原核微生物群落分析[D]. 李映娟.云南师范大学2015
  • [2].外加碳源对好氧自养脱氮颗粒污泥性能影响及调控研究[D]. 高军军.苏州科技大学2018
  • [3].颗粒污泥系统中自养脱氮过程的数学模拟及条件优化[D]. 秦峥.山东大学2018
  • [4].颗粒污泥反应器短程硝化水力水质数学模拟及设计运行优化[D]. 张悦.扬州大学2018
  • [5].反硝化SBR脱氮系统中N2O产生的特征研究[D]. 薛晓燕.长安大学2018
  • [6].利用波动运行策略快速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及其特性研究[D]. 牛文钰.河北科技大学2018
  • [7].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去除U(Ⅵ)的特性及机理实验研究[D]. 马华龙.南华大学2014
  • [8].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动态储存[D]. 郭秀丽.东北林业大学2013
  • [9].基质限制条件下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及热力学研究[D]. 于海波.山东大学2012
  • [10].纳米银对好氧硝化颗粒污泥储存后性能恢复的影响[D]. 赵放.山东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处理硝基酚废水研究[D]. 刘维岗.中国海洋大学2006
  • [2].外循环厌氧反应器常温下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D]. 马秀娟.同济大学2007
  • [3].IC+CASS处理乳酸废水的生产性启动研究[D]. 刘琼.郑州大学2007
  • [4].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生产性启动与运行特性研究[D]. 赵雅光.郑州大学2007
  • [5].UASB&IC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D]. 刘广亮.郑州大学2007
  • [6].IC反应器处理酒精工业有机废水运行特性研究[D]. 宋宏杰.郑州大学2005
  • [7].IC+SBR组合工艺在酒精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 赵希锦.西南交通大学2006
  • [8].麸皮纤维作载体对IC反应器启动的影响[D]. 曾金樱.湖南农业大学2006
  • [9].IC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试验研究[D]. 黄治平.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 [10].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处理酒精工业废水的生产性启动研究[D]. 应一梅.郑州大学2004

标签:;  ;  ;  ;  

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