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率,分析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疗效情况。方法:收集慢性肾衰竭病例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2例,灌肠组4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灌肠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灌肠,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血肌酐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肌酐较入院时总体上有所升高,而灌肠组治疗较入院时有所下降;慢性肾衰越早期使用中药灌肠疗效越好;慢性肾衰不同证型中药灌肠疗效不同。结论:中药灌肠能通过降低血肌酐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应尽早期辨证使用中药灌肠。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药灌肠;疗效
广义的慢性肾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率过滤(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可分为四个阶段: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尿毒症期。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配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显著,发觉对延缓肾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优势。为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优势所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0~85岁,平均(65.02±11.28)岁;对照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3~79岁,平均(62.02±17.07)岁。
1.2西医诊断
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六版《内科学》教材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肾衰竭。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肢体困重等。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CRF诊断标准;年龄40~85岁。排除标准:年龄<40岁或>85岁;合并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选择血液透析和(或)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拒绝规则中药灌肠治疗者;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2治疗方法
2.1常规治疗
注重休息,避免过劳,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0.6g/kg~1.0g/d;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高血压病者予降治疗,替米沙坦(安内强)5mg,1~2次/d,口服和/或依那普利10mg,1~2次/d,口服,如仍不能达靶目标值,则配伍利尿剂、α和/或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血压靶目标值为≤130/80mmHg。
2.2治疗组加用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大黄30g,生牡蛎30g;湿毒炽盛者加用土茯苓30g,阳虚者加用炮附子15g,瘀血明显者加用丹参30g。煎成150ml,高位保留灌肠,保留药液时间为45分钟,每天1次,15天1个疗程,3个疗程判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
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腰酸膝软、恶心呕吐、畏寒肢冷、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水肿、面色晦暗、腰痛等,程度采用积分法表示。实验室指标:血肌(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便常规及肝功等。
3.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Ccr增加≥20%;Scr降低≥20%。以上项必备,具备一项,即可判定为显效。症状积分减少≥30%;Ccr增加≥10%;Scr降低≥10%。以上项必备,具备一项,即可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Ccr无降低,或增加<10%;Scr无增加,或降低<10%。以上项必备,具备一项,即可判定为稳定。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Ccr降低;Scr增加。以上项必备,具备一项,即可判定为无效。
3.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sx±)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3.4结果
慢性肾衰竭在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中药灌肠效果显著优于衰竭期及尿毒症期。慢性肾衰竭表现为阳虚明显者中药灌肠效果最好,其次是湿毒炽盛者,最后是瘀血明显者。
4.分析与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单位的严重毁损,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近年来随着透析、肾移植的发展,终末期肾衰的疗效显著提高,但对早中期肾衰采取对症治疗难以阻止肾衰的发展,通过我们的研究,证实常规西医治疗配合中药灌肠对延缓患者肾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越早期灌肠效果越好。这考虑:①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毒素的代谢存在其他代谢途径,中药灌肠就是通过促进肠道排泄进行内毒素的代谢;②毁损的肾单位可能并非全部不可逆,经中药灌肠后患者血肌酐明显下降,且血肌酐下降水平与慢性肾衰竭血肌酐水平相反,考虑除了促进肠道代谢内毒素外,还与部分可逆性肾单位损伤恢复肾功能有关。因此,在治疗慢性肾衰竭过程中如何保护、抢救可逆的受损肾单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灌肠方取自叶任高[2]老先生的经验方,其中大黄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生牡蛎咸、微寒,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效。二者均具有清热活血解毒之功。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肾虚损为本,脾虚则运化失调,湿浊内生;肾虚则气化不利而内生水湿。水湿、湿浊之邪内蕴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淤,致肾脉淤阻,肾络不通,浊毒内蕴,毒淤互结使病情迁延难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CRF的共同途径,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密切相关。肾纤维化时超微结构常表现出基底膜增厚,球囊黏连,肾小球内微血栓,毛细血管腔塌陷或狭窄,血管袢被压、闭塞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多。这些病理变化均与淤血相关,同时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属于淤血入于肾络,肾中络脉淤阻。王永钧等[3]通过对光镜、电镜等检测到的肾脏病理形态学研究,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肾纤维化是发生在肾脏的微型癥积,淤血阻络则是肾微型癥积的重要病理基础。传统中医无肾纤维化一词,认为CRF的病机以脾肾虚损为本,脾虚则运化失调,湿浊内生;肾虚则气化不利而内生水湿。
采用活血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脏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肾缺血、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并减轻肾间质水肿,抑制肾小管间质炎症及抗纤维化,从而改善肾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涛,杨海俊,王保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J].四川中医,2012,03:52-55.
[2]周丽丽,张宁.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时机与疗效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1074-1076.
[3]白剑峰,林培贤.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