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评价及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
作者: 黄文聪
导师: 王安利,陆一帆
关键词: 游泳项目,力量训练阶段,运动应激,适应,整体反应,激素调节,热应激蛋白,脂质过氧化
文献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与游泳项目相关的力量素质好坏与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最终表现有密切联系,力量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平时在专项训练中采用相关的力量训练来完成的。本研究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阶段的身体机能进行评价;并以骨骼肌细胞HSP70变化为切入点,力图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力量训练阶段对于机体系统水平应激和整体水平应激的影响的产生机制,为科学的力量训练打下基础。本研究分为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本研究人体试验以我国备战04年奥运会国家游泳队的优秀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追踪观察在大赛前的力量训练阶段,反映运动员机体机能的某些生理生化机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游泳运动员在以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阶段中,Hb值均无显著性变化,但较以耐力训练为主阶段训练后的Hb值为高,CK值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男女运动员的BU值在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变化均不明显,并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显示BU值并不能很敏感反映游泳运动员机能的变化。血睾酮、T/C和血清IGF-Ⅰ值均呈上升趋势,但血清IGF-Ⅰ上升与血睾酮值相比并不明显,提示IGF-Ⅰ在运动应激应答的作用没有睾酮大。血清皮质醇水平的显著性上升,可能是由于游泳项目训练过程没有单纯力量训练造成的。力量训练使机体肌力明显增长,力量阶段训练后运动员体重呈现一种增加趋势,而且这种体重的增长主要是以肌肉重量的增长实现的。动物实验以强度训练为特点,力图建立符合实际训练的强度训练模型,系统研究负重游泳训练对大鼠机体整体水平、系统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应激反应的影响。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CG),无负重游泳组(FG),负重5%体重游泳组(5%G),负重10%体重游泳组(10%G)和负重15%体重游泳组(15%G)。运动组进行4周训练,每周6天:所有负重组游泳时间为38分钟,分为5组,每组6分钟,间歇2分钟:负重5%体重游泳组尾根部悬挂相当于体重5%的重量游泳训练4周;负重10%体重游泳组第一周负重5%体重训练,后三周负重10%;负重15%体重游泳组第一周负重5%体重,第二周负重10%,第三、四周负重15%。训练前和训练过程的每周第一天都对大鼠进行称重,并根据体重确定负重运动组的负荷大小。而无负重组持续游90分钟。结果发现:负重游泳训练使力量素质提高,而且在适宜的范围内,训练负荷越大,力量素质增长越明显;而过大的训练负荷反而会造成力量素质的下降。在适宜范围内,合成激素水平(血睾酮和血清IGF-Ⅰ)的提升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大而变得更明显,负荷过大的训练会造成合成激素水平的下降。血清皮质酮的升高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大而变得更明显,训练负荷过大的训练使血清皮质酮持续处于高水平。负重游泳训练使大鼠骨骼肌HSP70表达呈升高趋势,且依赖负荷的诱导,而且HSP70表达有一定的高位平台期,负荷过大的训练使大鼠骨骼HSP70含量显著性下降。负重游泳造成骨骼肌MDA水平的显著性提高,且依赖负荷的诱导,而对SOD影响并不明显。骨骼肌HSP70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程度变化趋势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综合所有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力量训练中骨骼肌产生适应可能的机制如下:力量训练的方式和安排,使机体的激素生成发生改变,机体内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向以内合成代谢为主的方向转变,配合着肌细胞的专门代谢物和自身保护机制(HSP70)的变化相互作用来实现骨骼肌蛋白合成适应的形成,其中包括结构蛋白和酶蛋白的适应,加上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在内的骨骼肌其它适应,在整体上就表现出骨骼肌纤维增粗和运动能力(力量)的增强。
论文目录: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引言
4. 文献综述
4.1 运动应激对 HPG 轴的影响与适应
4.2 运动应激对 HPA 轴的影响与适应
4.3 运动应激对 GRH-IGF 轴的影响与适应
4.4 HSP70 热耐受性获得及运动应答的研究进展
5. 论文总体设计
6. 人体试验Ⅰ优秀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阶段负荷安排及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6.1 试验对象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人体试验Ⅱ游泳项目力量训练阶段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成份和力量素质影响
7.1 试验对象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8. 动物实验Ⅰ不同负荷负重游泳训练对大鼠整体机能及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8.1 实验动物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9. 动物实验Ⅱ不同负荷负重游泳训练对大鼠骨骼肌 HSP70 应答及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9.1 实验动物与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3 讨论
9.4 小结
10. 全文总结
11. 致谢
12.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7-12-27
参考文献
- [1].蛙泳技术及对阻力推进力影响的研究[D]. 仰红慧.上海体育学院2005
- [2].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与组织方略[D]. 温宇红.北京体育大学2006
- [3].我国14-17岁优秀女子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 姚旭霞.北京体育大学2010
- [4].我国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若干训练研究[D]. 王冬月.北京体育大学2011
- [5].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应激与适应的观察[D]. 宋小波.北京体育大学2014
- [6].女子中短距离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研究[D]. 吴小彬.北京体育大学2012
- [7].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 洪晓彬.北京体育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中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的研究[D]. 高捷.北京体育大学2006
- [2].我国14-17岁优秀女子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 姚旭霞.北京体育大学2010
- [3].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 刘庆山.北京体育大学2004
- [4].越南12~14岁少年游泳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发展策略[D]. 阮德顺.北京体育大学2005
- [5].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脑波超慢涨落分析[D]. 魏高峡.北京体育大学2005
标签:游泳项目论文; 力量训练阶段论文; 运动应激论文; 适应论文; 整体反应论文; 激素调节论文; 热应激蛋白论文; 脂质过氧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