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何礼彪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何礼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反应谱,随机地震反应,剪应力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礼彪[1](2018)在《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功率谱作为地震输入谱,通用随机过程中反应谱的分析方法,对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文中首先用整体分析法说明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之间作用的内在关系,建立了土—桩—结构动力之间作用的计算模型;然后基于土体、结构本构模型,建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运动方程,并说明用混合法对该方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以一框架结构体系为例,探讨了不同模型中桩体的剪应力幅值沿桩长的分布规律,得到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25期)

李强[2](2018)在《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抗震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财富安全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还关系到交通运输、救援以及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甚至对于国家的战略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桥梁在地震中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对桥梁结构进行合理而又准确的抗震分析就显得举足轻重。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桥梁抗震研究领域的一项热点课题,也是难点课题,各国对此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与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采用梁单元的建模方法,对钢筋混凝土选用Concrete02本构模型,对桩—土相互作用选用m法模型计算,对于桥梁支座和承台选用弹簧模型和集中质量块模拟,进行了模态分析,同时选用近场波El-Centro波和远场波Northridge波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并得出了考虑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后,桥梁结构的频率减小,周期增大,体现出了桥梁结构的柔性特征;同时在考虑相互作用后,可以减小桥墩和桥梁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说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更能真实的反映桥梁实际的状况,相比墩底固结情况下计算的保守性而言,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随着土体对地震波的滤波效应,导致基础频率有所减小,同时伴随土体产生的变形,影响到桥墩的受力状态,导致结构相对位移的数值增大;而且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对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应力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进行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模型的参数化分析,分别考虑桥梁结构在软土层厚度变化、软土层位置变化、桩长和桩径设置改变的模型下,研究这些不同的设置参数在地震作用下对桥墩的动力受力和变形特性之间的影响规律。由此对桥梁结构场地的选择、桥梁结构部件的合理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对桥梁结构在抗震分析上有更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桥梁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的方法,对桥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桥梁结构的建模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庄海洋,于旭[3](2016)在《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着译者:庄海洋于旭,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年3月,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标准书号:978-7-112-19056-0,页数:136。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完成的专着。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作者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在此领域的研究高度和深度。本书共包括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第3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第4章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模型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S1期)

周加林[4](2013)在《液化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是当前桥梁抗震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由于饱和砂土液化问题的复杂性,所以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结论。目前,主要是通过地震台模型试验来研究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土样内部的应变和加速度等参数,也可以测出液化时饱和砂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情况和变化情况;还能够宏观地看到试验的发展过程。本文进行了液化场地条件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模型的地震台试验,通过该试验,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反应规律和宏观现象。此外,利用sap2000软件对该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且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来了解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0.1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饱和砂土层未产生液化现象,输入地震波结束后孔压迅速消失,桩身峰值应变出现在地基上部位置。2.在0.4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饱和砂土层孔压迅速上升,同时饱和砂土层出现液化现象。输入地震波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压依然存在,桩身峰值应变出现位置下移。3.0.1g和0.4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墩顶加速度放大均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1)

曹君平[5](2011)在《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桩基础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各类方法,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1年15期)

杜宁[6](2008)在《考虑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通过加大结构自身强度和变形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随着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减隔震技术、主动控制技术、被动控制技术以及混合控制技术等,其中国外减隔震技术在桥梁上的应用已比较广泛,一些采用隔震技术的桥梁在地震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我国在一些桥梁上也应用了隔震技术,同时也对桥梁隔震设计理论作了一些研究。隔震技术在桥梁、建筑物等结构中的应用,可以显着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以降低其所受到的地震作用。本文对隔震桥梁结构进行了模拟,建立了桥梁动力学模型,应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其作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文中对影响桥梁隔震性能的主要因素:隔震支座、桥墩尺寸和地震波选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研究桥梁隔震时通常假定桥墩与地面固接,很少考虑到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整个隔震桥梁体系的影响。这种假定对建造在基岩上的桥梁结构是合理的,然而,桥梁最常用的基础形式是建于软弱土层中的桩基础,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使桥梁的动力特性发生改变,而忽略这种改变并不总是偏安全的。与不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隔震桥梁相比,其地震反应特性及分析过程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在计算分析和设计理论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地震时,土体与桥梁体系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本文还对土-桩-桥梁结构的相互作用对隔震桥梁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影响作一些研究,分析了考虑这种相互作用与不考虑时的差异。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列举出了较有意义的结论,然而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新平,岑兵,张成良,司怀军[7](2008)在《分层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法分析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当前工程与学术界解决此类问题的惯用方法。应用数值试验对桩—土—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整体有限元方法分析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上部结构以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上部结构、承台以及桩均采用二维梁单元进行模拟;土体采用二维平面应变单元进行模拟。讨论了土体分层对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得到一些对工程实际有益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08年02期)

韩飞[8](2008)在《考虑土层非线性的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的抗震设计都是基于刚性地基的假定。然而,实际地震中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忽略的。但是由于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制约,采用直接分析法对于大型空间结构来说并不现实。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地震作用下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简化有限元算法,在这种算法中近似考虑了土的非线性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2)本文归纳了一种求取变参数土层中群桩动力阻抗的计算方法,并对在考虑土的非线性情况下群桩动力阻抗的修正提出了两种方案。通过算例证明,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通过算例分析,证明本文提出的修正方案,尤其是第二种修正方案,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3)采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对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主楼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通过与常规的刚性地基假定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采用本文算法使计算效率大大提高;②对于大型空间结构而言,常规的刚性地基假定并不偏于安全,考虑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任慧,尚守平,李刚,余俊[9](2007)在《土桩结构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简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简谐剪切地震波激励下叁维土桩结构线性耦合体系简化分析模型,桩和结构均被简化为一简单梁模型;对耦合体系桩承台对基岩运动的放大效应进行了求解,此放大效应反映了耦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通过算例讨论了结构高度、刚度和质量、土层厚度和刚度以及桩刚度对耦合体系放大效应和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体系的固有频率随结构高度、质量或土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结构刚度或土刚度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高度、刚度和质量以及土层厚度、刚度对耦合体系放大效应的影响无简单规律可循,而桩刚度对其影响不大.在与自由场地表面对基岩运动放大效应的比较中可知,在某些桩基结构的动力分析和设计中耦合体系动力相互作用不应忽略.这为进行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详细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初步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11期)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桥梁抗震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财富安全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还关系到交通运输、救援以及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甚至对于国家的战略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桥梁在地震中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对桥梁结构进行合理而又准确的抗震分析就显得举足轻重。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桥梁抗震研究领域的一项热点课题,也是难点课题,各国对此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与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采用梁单元的建模方法,对钢筋混凝土选用Concrete02本构模型,对桩—土相互作用选用m法模型计算,对于桥梁支座和承台选用弹簧模型和集中质量块模拟,进行了模态分析,同时选用近场波El-Centro波和远场波Northridge波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并得出了考虑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后,桥梁结构的频率减小,周期增大,体现出了桥梁结构的柔性特征;同时在考虑相互作用后,可以减小桥墩和桥梁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说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更能真实的反映桥梁实际的状况,相比墩底固结情况下计算的保守性而言,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随着土体对地震波的滤波效应,导致基础频率有所减小,同时伴随土体产生的变形,影响到桥墩的受力状态,导致结构相对位移的数值增大;而且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对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应力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进行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模型的参数化分析,分别考虑桥梁结构在软土层厚度变化、软土层位置变化、桩长和桩径设置改变的模型下,研究这些不同的设置参数在地震作用下对桥墩的动力受力和变形特性之间的影响规律。由此对桥梁结构场地的选择、桥梁结构部件的合理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对桥梁结构在抗震分析上有更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桥梁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的方法,对桥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桥梁结构的建模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何礼彪.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

[2].李强.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

[3].庄海洋,于旭.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岩土力学.2016

[4].周加林.液化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5].曹君平.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1

[6].杜宁.考虑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李新平,岑兵,张成良,司怀军.分层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数值模拟试验分析[J].土工基础.2008

[8].韩飞.考虑土层非线性的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

[9].任慧,尚守平,李刚,余俊.土桩结构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简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标签:;  ;  ;  ;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何礼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