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基于中国特殊经济条件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基于中国特殊经济条件

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近40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普遍“滞胀”;还是80年代后西方的强化财政预算约束,注重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其理论依据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而进行的探索,这些理论受到各国政府青睐,并得到了较好地实施贯彻。货币政策体系是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它既决定着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基本行为,又决定着货币政策执行中的目标传导和运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一国的中央银行(或者称货币当局),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汇率等经济指标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框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通过操作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基本架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对一般货币政策体系框架进行界定,论述货币政策体系的普遍性。第二章以经济理论和世界经济史结合的方式论证经济理论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分析美国、欧洲、日本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第四章详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货币政策实践和我国特殊的经济条件。第五章构建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第一章从货币政策体系的普遍性看,货币政策体系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规则等。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等,一般性的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消费信贷款控制、证券市场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包括规定存贷最高利率限制、信贷配额、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等,而各国中央银行使用较多的间接信用控制是“窗口指导”等。中介指标一般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有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财富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等,多数国家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其中有重视利率的泰勒规则、重视基础货币——名义GDP的麦克勒姆规则,还有把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并公之于众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第二章,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学派货币金融理论和政策的分析,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理论的创立和应用。发现每一个经济学派的创立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经济学家们往往是为了解决政府所面临的经济难题,通过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完善并创立新的经济理论。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理论应该根据我国经济条件的特点,解决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难题,探讨适合中国经济条件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第三章,从国外货币政策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最大,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从而中介指标的选择也不同,在经济繁荣时期,实行自由经济政策,而出现经济危机时,义无反顾地采取计划经济的政策挽救市场萧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本经济依赖对外贸易,极易受国外经济环境影响,因此货币政策也以对外贸易为主,依赖国外经济环境。欧洲中央银行注重经济信息对货币政策制定的贡献,经济条件变化时,货币政策转变。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适应实业部门的发展变化,较多使用信贷最高限额和法定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第四章,通过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初期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我们看到中国货币政策的明显特征,货币政策多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殊性,货币政策工具多样性和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的特殊性。货币政策特殊性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国民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金融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由于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评价政策目标的效果就不可能与评价单一目标的效果相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的经济发展、就业、货币稳定、国际收支等方面来综合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是必然选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经济条件决定了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的选择。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不同于国外货币政策的原因,不仅在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而且主要在于我国的特殊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有企业为主导,金融体系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将在较长时期内交错并存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且互为因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呈现多元化和易变性。第五章,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的选择。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是发展经济的基础,经济结构协调是发展经济的保证,保证就业是中国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根本,国际收支平衡是保持我国内外均衡的重要条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利率是中央银行直接调控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人民银行逐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形成基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标具备中介指标的要求,仍然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指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货币信贷为主,随着利率市场化,可以利率传导机制为主。我国货币政策规则具有综合性特征,从我国实际条件和政策实践看,我国是以名义GDP为经济发展目标,以利率为直接调控手段,货币供应量为间接调节手段,通货膨胀目标也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计划之内,如果超过计划目标,则采取行动制止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所以货币政策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学派货币金融理论和政策的分析,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理论的创立和应用。发现每一个经济学派的创立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往往是为了解决政府所面临的经济难题,经济学家们通过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完善并创立了新的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经济理论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实际。在利用国外经济理论中,我们如果关注经济理论所处的环境,适用条件,就可以减少政策上的失误。2.通过回顾我国货币政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初期条件下的实践过程,中国货币政策特殊性的主要根源是中国的经济环境,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地区差异较大等因素制约着整个货币政策的实施。由于国有企业的双重职能,即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因此宏观调控的政策就是多重的,这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必然具有多重性,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发展,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3.通过对美国和日本、欧洲等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分析,看到每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内容都不同,每个国家都实行着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体系。4.我国货币政策体系是我国经济特征的反映。从我国实际经济条件和实践看,国民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地区差异大,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这一格局。中国复杂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同样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多渠道和多中介指标,因此货币政策工具也与外国货币政策工具有别。货币政策规则也是综合各规则的优势,选取适合中国实际的相应规则。5.以西方货币理论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显示出我国货币政策弱效,紧缩是力度过大,扩张是力度不够,时滞性强。但是货币政策效果的强弱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时的条件。因此,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方面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适合中国实际货币政策体系框架。6.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适应实业部门的发展变化,较多使用信贷最高限额和法定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7.经济条件决定了货币政策体系。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长远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是发展经济的基础,经济结构协调是发展经济的保证,扩大就业是中国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根本,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利率是中央银行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形成基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标具备中介指标的要求,仍然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指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货币信贷为主,随着利率市场化,未来可以利率传导机制为主。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0.2.1 货币政策体系框架
  • 0.2.2 货币政策中的一些指标内涵
  • 0.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0.5 主要结论
  • 第一章 货币政策体系的一般框架
  • 1.1 货币政策体系
  • 1.2 货币政策目标
  • 1.2.1 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调控
  • 1.2.2 稳定币值与通货膨胀
  • 1.2.3 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增长
  • 1.2.4 充分就业
  • 1.2.5 国际收支平衡
  • 1.3 一般货币政策工具
  • 1.3.1 法定存款准备金
  • 1.3.2 再贴现业务
  • 1.3.3 公开市场业务
  • 1.4 货币政策的一般传导机制
  • 1.4.1 一般利率传导机制
  • 1.4.2 一般信贷传导机制
  • 1.4.3 一般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1.4.4 一般财富传导机制
  • 1.4.5 一般汇率传导机制
  • 1.4.6 一般预期传导机制
  • 1.4.7 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的联系
  • 1.5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一般选择
  • 1.5.1 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经济环境
  • 1.5.2 选择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经济环境
  • 1.5.3 选择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的条件
  • 1.5.4 中介指标的选择和经济条件
  • 1.6 操作指标
  • 1.7 货币政策一般规则和框架
  • 1.7.1 货币数量规则
  • 1.7.2 利率规则
  • 1.7.3 麦克勒姆规则
  • 1.7.4 通货膨胀目标框架
  • 1.8 货币政策效果的一般评价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货币政策理论与经济环境
  • 2.1 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
  • 2.2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
  • 2.2.1 理论背景
  • 2.2.2 货币和货币政策理论
  • 2.3 新剑桥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2.3.1 新剑桥学派形成时的历史环境
  • 2.3.2 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理论
  • 2.4 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
  • 2.4.1 货币学派的经济环境
  • 2.4.2 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
  • 2.4.3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2.5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2.5.1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供应理论
  • 2.5.2 新古典综合派关于滞胀问题的货币理论
  • 2.5.3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府干预货币政策
  • 2.6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2.6.1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形成的经济条件
  • 2.6.2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
  • 2.6.3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
  • 2.6.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金融约束论
  • 2.7 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2.7.1 预期理论与合理预期理论
  • 2.7.2 合理预期条件下的货币中性和利率
  • 2.7.3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
  • 2.8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
  • 2.8.1 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货币与经济增长
  • 2.8.2 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 2.8.3 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金融与经济增长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货币政策实践和经济条件
  • 3.1 美国战后货币政策实践和经济条件
  • 3.1.1 80 年代重新调整、摆脱“滞胀”的货币政策实践
  • 3.1.2 90 年代到现在,“新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实践
  • 3.2 日本战后货币政策实践
  • 3.2.1 日本战后到20 世纪70 年代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 3.2.2 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 3.2.3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 3.2.4 2000 年后日本的货币政策
  • 3.3 西欧经济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 3.3.1 西欧战后经济发展和货币政
  • 3.3.2 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后的货币政策
  • 3.4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
  • 3.4.1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 3.4.2 短期货币政策——经济稳定
  • 3.4.3 长期货币政策——经济发展
  • 3.4.4 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与货币稳定的矛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和经济条件
  • 4.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
  • 4.2 中国货币政策特征
  • 4.2.1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
  • 4.2.2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多样性
  • 4.2.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践
  • 4.2.4 中国货币政策的行为准则
  • 4.2.5 中国货币政策效果
  • 4.3 中国特殊的货币经济条件
  • 4.3.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体制
  • 4.3.2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安排
  • 5.1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 5.1.1 经济增长
  • 5.1.2 稳定货币
  • 5.1.3 经济结构协调
  • 5.1.4 保证就业
  • 5.1.5 国际收支平衡
  • 5.2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 5.2.1 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 5.2.2 “窗口指导”
  • 5.2.3 存款准备金
  • 5.2.4 公开市场业务
  • 5.2.5 再贴现
  • 5.2.6 其他直接调控工具
  • 5.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选择
  • 5.3.1 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 5.3.2 中国的银行信贷传导机制
  • 5.3.3 中国的财富传导机制
  • 5.3.4 中国的汇率传导机制
  • 5.4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和框架的选择
  • 5.4.1 制定货币政策规则的目的
  • 5.4.2 我国备选规则的比较
  • 5.4.3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
  • 5.5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基准利率
  • 5.5.1 基准利率的特征
  • 5.5.2 基准利率的选取标准
  • 5.5.3 基准利率选取的国际经验
  • 5.5.4 我国备选基准利率的比较
  • 5.5.5 发挥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作用
  • 5.6 中国特殊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效果预期
  • 5.7 构建中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
  • 5.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货币政策规则对金融冲击的效应分析[J]. 时代金融 2019(36)
    • [2].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的宏观调控效应研究——基于宏观经济稳增长和金融系统防风险双重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 2020(04)
    • [3].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选择面临的问题[J]. 未来与发展 2017(04)
    • [4].适应性学习下货币政策规则的收敛性与收敛速度影响因素分析[J]. 南方经济 2017(07)
    • [5].金融市场开放下中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J]. 国际金融研究 2016(08)
    • [6].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J]. 数量经济研究 2016(02)
    • [7].基于不同冲击和不同政策搭配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J]. 上海经济研究 2020(11)
    • [8].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背景下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J]. 世界经济 2019(05)
    • [9].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和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测度[J]. 金融研究 2016(05)
    • [10].西方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的启示[J]. 学术交流 2009(07)
    • [11].论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规则设计[J]. 现代商业 2008(23)
    • [12].货币政策规则、政策空间与政策效果[J]. 经济研究 2018(07)
    • [13].贸易开放度对中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07)
    • [14].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J]. 江汉论坛 2009(05)
    • [15].我国货币政策规则选择[J]. 浙江金融 2008(07)
    • [16].动量化货币指标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基于美国支付系统数据[J]. 南方金融 2018(04)
    • [17].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演变路径分析[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7(04)
    • [18].我国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4(01)
    • [19].基于非对称通胀偏好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J]. 亚太经济 2011(05)
    • [20].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规则研究述评[J]. 武汉金融 2018(08)
    • [21].基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我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2].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稳健性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视角[J]. 经济与管理 2011(02)
    • [23].财政宽松、货币协同及其稳定效应研究[J]. 华北金融 2017(10)
    • [24].新常态下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设计与检验——基于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背离视角[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5].泰勒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和应用发展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10)
    •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通胀预期与不确定性[J]. 管理科学学报 2018(01)
    • [27].财政宽松、货币协同及其稳定效应研究[J]. 福建金融 2017(12)
    • [28].中国双轨经济体制下的货币政策规则[J]. 金融经济 2014(20)
    • [29].从货币政策规则看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适时退出[J]. 金融研究 2009(11)
    • [30].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及在中国的实证[J]. 发展研究 2010(11)

    标签:;  ;  ;  ;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基于中国特殊经济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