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非真实性话语语用分析

《红楼梦》人物非真实性话语语用分析

论文摘要

非真实性话语或“说假”(deception.略写为DEC)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非真实性话语研究一直是各领域学者关注的课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家重点探讨静态条件下非真实性话语的使用规则,是一种静态的描写,而非真实性话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因此有必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综观以往有关DEC的研究,我们认为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定义不清,真实语料少,理论缺乏,没有对DEC具体的语言现象作过详细的分析等。DEC是一种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语言现象,它是人们不断选择语言的结果,而且是一种强意识的语言选择,然而对于这样一种语言现象至今却没有一个理论可以系统地解释它。DEC作为语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当中应用和实施的,它受各种各样的文化约束,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本文拟用顺应论和“三带一”理论来解释《红楼梦》中的各种DEC现象。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语言顺应论:一方面,人们在交际中选择语言做出相互顺应时,他们有可能、甚至有必要应用DEC以避免出现语用冲突、尴尬、失误,从而提高说话人的语用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语言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角度综观语言现象,而DEC现象亦往往涉及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因此,运用语言顺应论也就能够对DEC的应用和意图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钱冠连在《汉语文化语用学》里提出了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理论,即“三带一”理论。他认为:语用学实际上是人文网络言语学。本文运用这两个理论对《红楼梦》中人物言语交际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是它们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是人文网络干涉的结果;是说话人独特性格作用和语言美学的生动表现。本文旨在从语用和文化的角度探讨小说《红楼梦》中非真实性话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同时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阐释力。这篇论文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方面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样,将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证证据表明非真实性话语的语用研究有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有助于人们减少或避免言语交际中的冲突、失误、尴尬,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此外,它将能在语言的教与学,跨文化交际,人工智能的利用以及其它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 1.2 Type of Research and Hypotheses
  • 1.3 The Possible Difficulty or Problem and Solution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lated Literature
  •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1 Introduction
  • 2.1.2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 2.1.3 Qian Guanlian’s 3 with 1 Theory
  • 2.2 Related Literature
  • 2.2.1 Introduction
  • 2.2.2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by Grice
  • 2.2.3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by Leech
  • 2.2.4 Gu Yueguo’s Politeness Principle
  • 2.2.5 Exploration by Other Domestic Linguists
  • Chapter 3 Method
  • 3.1 Introduction
  • 3.2 Materials
  • 3.3 Design and Analysis
  • 3.4 Procedure
  • Chapter 4 Results
  • 4.1 Introduction
  • 4.2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EC
  • 4.2.1 Definition
  • 4.2.2 Classification
  • 4.3 Characteristics
  • 4.4 Investigation from Characters’Personality
  • 4.4.1 Wang Hsi-feng’s DEC
  • 4.4.2 Lady Dowager’s DEC
  • 4.4.3 Chia Pao-yu’s DEC
  • 4.4.4 Lin Tai-yu’s DEC
  • 4.4.5 Xue Pao-chai’s DEC
  • 4.4.6 Granny Liu’s DEC
  • 4.4.7 Lady Wang’s DEC
  • 4.4.8 Hsi-jen’s DEC
  • 4.4.9 Qingwen’s DEC
  • 4.5 Investiga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 4.6 Investigation from Speaker’s Gender
  • Chapter 5 Discussion
  • 5.1 Introduction
  • 5.2 Exploration with Adaptation Theory
  • 5.3 Exploration with 3 with 1 Theory
  • 5.4 The Aesthetic Inclination Represented in DEC
  • Chapter 6 Conclusion
  • 6.1 Summary
  • 6.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 6.3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 6.4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x
  • Published Paper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鸟的话语[J]. 黑龙江粮食 2019(11)
    • [2].语境对话语连贯的作用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0)
    • [3].揭开政治修辞的幻象“:普世价值”的话语透视[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5)
    • [4].湾区背景下珠海优势形象话语的构建[J]. 情报探索 2020(10)
    • [5].话语的纠缠[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02)
    • [6].政协委员用好话语权要坚持做到“六个三”[J]. 湖北政协 2018(02)
    • [7].《重庆话语》[J]. 大众文艺 2016(21)
    • [8].教育者的话语权、直言、场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7(01)
    • [9].“话语”的有效和失效——福柯“作者”观的理论缝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0].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出路[J]. 教学与研究 2016(07)
    • [11].试论小说中的漫溢话语[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6(03)
    • [12].《话语》[J]. 美苑 2015(S1)
    • [13].论司法中的治疗性话语[J]. 民间法 2019(01)
    • [14].老师的话语[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01)
    • [15].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2)
    • [16].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1)
    • [17].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3)
    • [18].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4)
    • [19].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5)
    • [20].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6)
    • [21].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8(07)
    • [22].雷人话语[J]. 美文(上半月) 2014(11)
    • [23].卢勤精彩话语[J]. 幼儿教育 2008(20)
    • [24].老师的话语[J]. 校园歌声 2008(04)
    • [25].老师的话语[J]. 儿童音乐 2008(09)
    • [26].话语与国家安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01)
    • [27].为何将话语置于行动中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20(05)
    • [28].求“真”视角审视中日婉曲话语的婉曲化[J]. 东疆学刊 2017(04)
    • [2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话语权分析——兼论当代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发展[J]. 教学与研究 2016(10)
    • [30].话语权博弈:新格局和双刃剑[J]. 新闻战线 2015(17)

    标签:;  ;  ;  ;  

    《红楼梦》人物非真实性话语语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