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文学语用学探究

《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文学语用学探究

论文摘要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语言学和文学批评都进入空前发展阶段,更因为文学理论“读者中心论”的出现,许多介于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登上历史舞台,譬如:文学语用学。文学语用学是从语用学角度探索作家和读者与社会、文化的从属关系。它的精髓是将作家写作和读者阅读的过程看作两人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作者借助文字传达自己想要读者明了的意图,另一方面,读者,像日常对话的听话者一样,对作家的文字——传递过来的话语进行分析,最终领略其真正含义,从而对作家和自己所处社会进行再思考。文学语用学是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它不仅能够在文本中验证理论的有效性,还能直接和间接的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挖掘作品的主题。然而,当前,尤其在中国,文学语用学对许多学者来说,还较为陌生,甚至闻所未闻。鉴于此,本文旨在运用文学语用学的精髓结合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18世纪末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名作《理智与情感》中作家反讽背后的真正意图,并证明文学语用学不仅能够解释话语,揭示、张显作品的主旨,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碰触读者读懂作品主旨时的思维过程,及心灵的震撼。分析过程始终处在读者与作家的动态对话之中。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章为引言。开篇指出了文学语用的起源和现状,罗列出文学语用学的定义,点出本文的目的和研究意义,并简要介绍了简.奥斯汀的作品和她的反讽艺术,最后介绍语篇来源和本文结构。第二章是理论综述。阐述文学语用学中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及其与言语行为理论的结合。文学语用学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对话能够反映社会和心理现实,因此对其进行综述是必要的。在文学语用学领域中,文学是一种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具体言语行为。它分为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前者是作者通过他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中所执行的宏观上的言语行为,也就是作品的主旨;而后者则是指作品中人物间的交流所执行的言语行为。两者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第三章也是理论综述。与前一章不同,它是言语行为理论基本理论的概述。首先是J.L奥斯汀的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次是奥斯汀的适切条件及塞尔对这一论点的发展;第三细述塞尔的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最后阐释反讽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这一系列理论的论述是为后两章具体分析文本作铺垫,同时他们也呼应了前一章宏观、微观言语行为理论。第四章是具体利用宏观言语行为分析小说中的宏观反讽(情景反讽或戏剧反讽)。这一章通过对典型人物马丽安·达什伍德,露西·斯蒂尔和罗伯特·法莱尔前后命运巨大反差的分析,表现出作家对他们的讽刺态度。也正是通过这种巨大的反差,读者一步步接近作家隐藏在反讽背后的真实用意。一方面,作家不仅要让读者知道自己要讽刺小说中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要借反讽这种言语行为对读者施“言外之意”,希望向读者表达这部小说的两大主题:第一,批判并否定了当时的感伤主义小说潮流;第二,揭露18世纪末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另一方面,作家的言外之意作用到读者身上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随作家的结构设计,不断打破原本对人物命运和小说结构的设想。当最终结局出现时,由于反差巨大,读者内心会产生强烈震撼,并将自己放到作家所处年代和社会,也会将自己所处社会与当时社会进行对比联系。这样,简·奥斯汀的“言外之意”所要揭示的主旨在读者脑海中不断清晰明确。读者内心所受到的洗涤、冲刷便是作家“言外之意”对读者产生的“言后之果”。由此可见,宏观反讽(情景反讽或戏剧反讽)通过作家与读者的对话来反映主题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第五章具体进行微观反讽的言语行为分析。这一部分由两小节构成。第一小节通过对所选人物间典型对话的分析展现说话一方对另一方的讽刺。在作微观分析的同时,作者与读者的宏观对话也在进行当中。读者会对作家安排人物间反讽的意图产生好奇并不断分析求证。这样,读者经过反复探索后明白了作者想要揭示主题的用意。第二小节通过分析言语表达方式及其微妙的变换来揭示作家用意和小说的主旨。此小节选取了典型人物的典型话语,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话语的叙述式汇报”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显示出人物的可笑。同时,读者与作家宏观言语行为也被纳入分析之中,揭示作家安排不同言语表达方式用意。这样,作品的两大主题再次被揭示出来。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通过第四、五章从宏观、微观角度对反讽进行分析,全面证明了文学语用学不仅具有解释话语、文本的作用,更具有揭示作品主题思想的强大功能;证实了文学批评与语用学结合的动态效果;展现了简.奥斯汀的深厚语言功底和塑造典型人物的功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Literary Pragmatics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 1.3The Aims of This Thesis
  • 1.4 The Remarkable Point of This Thesis
  • 1.5 The Language Material
  • 1.6 A Brief on Jane Austen and Her Irony Art
  • 1.7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Two The Essential Description on Literary Pragmatics
  • 2.1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uthor and Reader
  • 2.2 Macro-Speech Acts and Micro- Speech Act
  • Chapter Three The Basic Concepts of Speech Act Theory
  • 3.1 J.Austin’s Three Kinds of Speech Acts
  • 3.2 Felicity Conditions
  • 3.3 Searle’s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 3.3.1 The Indirectness of Speech
  • 3.3.2 Direct Speech Act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 3.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ony and Speech Act Theory
  • 3.4.1 Brief on Irony
  • 3.4.2 An Introduction on Direct Speech Act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 3.4.3 Irony and Sincerity Principle
  • 3.4.4 Irony and Illocutionary Force
  • 3.4.5 Irony and Perlocutionary Act
  • 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Macro Irony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 4.1 Brief Introduction on “SS”
  • 4.2 The Analysis on Situational Irony (Dramatic Irony)
  • Chapter Five The Analysis of Micro Irony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 5.1 Irony Reflected from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 5.2 Irony Reflected From Diverse Presentations of Speech
  • 5.2.1 Diverse Presentations of Speech
  • 5.2.2 The Ironical Analysis on Presentations of Speech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文学语用学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