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绘画距离与当代形式塑造

中国画绘画距离与当代形式塑造

论文摘要

中国画是一个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画种,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珍宝。其发展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画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宋代绘画的工整、绚丽,也有明清“文人画”的洒脱、随性。对于每一个历史时期而言,其背后都有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在这种历史发展中,结合技术及理论的系统构建,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对审美距离的述求。这种述求,如果按照当代哲学的理性分析,可以从作者、媒介、及观者三个角度结合中国画的若干特性予以分析。在作者的角度看来,中国画的特质在于寻求个体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寻求对客体的尊重及表现,这就需要削弱各自的特性,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式来游离在客体个性特征之外,寻求合适的审美平衡点。而在观者看来,其结合自身审美经验,社会知识背景,以寻求观看作品时得到自身述求。这种方式要求观者也必须有一个安全的审美距离。对于媒介这种包含有客体、材料的一端,只有其具有语言符号功能时才有意义,其存在只是一个载体,借以得到自身功能的延伸。这三者共有的一点就是绘画的最终产品均与之有关。为了使这最终的产品能满足三方的利益,以期最终尽可能少被误读,使信息能顺畅地加以传导,其画面就要求必须尽可能多地减少附加功能,从而具有绘画性,具有美感。这种方式地产生必须从作者、媒介及观者三极之间建立平衡点才可以获得。这种对中国画的认知方式作为中国画的创作及解读核心,一直以“道”的形式存在于中国画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但是由于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整个的默契的平衡被打破。社会处于反省、自救及自强的氛围中。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及创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而在当代,这种形式由于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中国画一直不能较为安全地重建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画的复兴也一直处于不确定之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对中国画的复兴或者说当代形式的塑造应该建立在中国画审美为何的核心价值的确定之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国画发展的大致脉络
  • 第一节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中国画品评的变化
  • 第二章 中国画中主客体之间认知关系
  • 第三章 中国画的绘画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距离把握
  • 第一节 主体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 第二节 中国画媒介在中国画创作中所处的地位
  • 第三节 观者参与中国画实践的过程
  • 第四章 当代形式塑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中国画绘画距离与当代形式塑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