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贵州省水城县勺米镇初级中学553600
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认知理论,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它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图式的系统性及其教学
图式不是知识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或者说在一定的变量约束下的知识系统。一种新信息能否被某种原有的图式所选择和接受,取决于这部分知识是否同该图式的图式变量相一致:如果输入的知识与该图式的图式变量相一致,这些知识就会填充到认知框架中去或者用该图式去理解;否则,认知框架就会予以排斥。这种选择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正确图式的构建和问题的正确解决,而选择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对图式变量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可见,这些图式变量是有机联系各部分的纽带,是应当重点把握和理解的。
从图式理论来考察物理概念教学,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其实质就是头脑中形成有关物理概念的图式。因此,将物理概念看作图式,构成该物理概念的那些相互联系的部分就是这一概念的图式变量,是这一图式区别于其他图式的根本性原因,所以又叫关键变量。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构成物理概念的几个组成部分,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变量,避免泛泛而谈。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例如在“简谐运动”概念教学中,从课本的描述性概念“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中,我们要重点找出“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总指向平衡位置”、“振动”这三个关键变量,或者进一步概括提炼为“f=-kx”、“振动”这两个关键变量。在教学中透彻地分析这些关键变量,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简谐运动的正确图式,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学生才会准确地运用关键变量去鉴别问题的本质。
二、图式的同化、顺应功能与教学
图式是在以往经验、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新的信息能否顺利地实现“同化”或“顺应”,形成正确的图式,从客观上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先验图式”。在康德的哲学论域里,想象力是一种联结的力量,一种联结过去、现在、未来,联结出场与不出场的力量。进而推之,“先验的图型”则为“先验的想象力”所产生,是一种先验直观(TranszendentaleAnschauung)。作为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这种先验直观,有时是事物的真实本质,有时是一种假象,这些往往有同有异,取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历、环境以及原有的先验图式等。作为教师的教学,首先必须通晓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正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做到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认同与理解。现实中的事物往往是纷繁芜杂的,这往往是教学的难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同化”或“顺应”,形成正确的图式,就必须在把握“先验图式”的同时集中教学优势去采取措施突破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我们往往采用形象类比、巧设实验、引导辩论、巧用CAI课件等方法。例如教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怎样才能让带电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呢?我们让学生进行辩论,一组提出方法,另一组评价,使问题逐步明确,即锻炼了思维,又克服了难点。
三、图式的迁移功能与教学
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人们的认知结构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式组成的。相对于认知过程来说认知结构是静态的,但作为认知结构自身来说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需要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提高知识的抽象水平,这些都是在图式的迁移中实现的。迁移对知识的获得和新问题的分析解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广泛地应用于同类事物学习的相似情境。即使对于不同类事物的学习,由于事物抽象后的本质属性,在趋于哲学的层面上仍有更多的一致性。迁移的根本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图式,在系统的知识转化为良好的图式后,就能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良好的图式是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有效工具。
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储存的知识都是“产生式”的;二是知识节点间具有高度的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这就决定了它不仅知识表征抽象水平高,而且知识类型完备。但是目前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常常缺少策略性知识,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完备的知识图式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还有策略性知识,把三种知识图式融合为一个综合的图式才是“产生式”、易于激活、便于迁移的认知结构。
总之,应用图式理论去观察物理教学,有助于教师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自觉地改进教学;同时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形成正确的图式(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图式与教师的教学.上海教育科研,1997,(6)。
2.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4—150。
3.张永生思维方法大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