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企业资产质量受到质疑,资产减值问题为各国会计界普遍关注,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认识和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基于稳健原则,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资产减值政策,继首次尝试对存货和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之后,财政部多次修订了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提资产减值的随意性;2000年财政部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由四项计提增加到八项计提减值准备,力求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被作为一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很多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不仅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更明确提出“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试图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那么,新减值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实现准则制定者的初衷,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如何?本文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为研究起点,回顾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比较了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在概念引入、减值范围、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减值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同时在减值迹象判断、可收回金额确定、资产组认定等方面存在盈余管理空间。通过对2005-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以及新旧准则两个年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新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了新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资产减值的计提与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增强了,且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行,资产减值的稳健性也得到提升。最后针对结论及新减值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一) 理论意义(二) 实践意义三、研究思路四、创新点第二章 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二、国内文献综述(一) 规范性研究(二) 实证性研究第三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一、资产减值的概念(一) 资产(二) 资产减值(三) 资产减值准备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一) 决策有用观(二) 稳健性原则(三) 会计计量理论三、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及变革(一) 两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1992-1997 年)(二) 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1998-2000 年)(三)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2001-2006 年)(四) 《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的运用(2007 年至今)四、盈余管理的概念五、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一) 首次发行股票(二) 增发股票的动机(三) 平滑利润(四) 亏损公司避免退市六、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一) 亏损公司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二) 大量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三) 微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七、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变动比较一、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范围更加明确二、资产减值迹象判断更加明确三、可收回金额操作性加强四、引入了“资产组”等新概念五、修订了对商誉的处理办法六、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第五章 资产减值问题的实证研究一、研究假设二、研究设计(一)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二)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三、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二)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状况的整体描述性统计(三) 资产减值准备单项目分析四、实证结果(一) 经济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二) 盈余管理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三) 回归分析(四) 资产减值稳健性检验第六章 新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一、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二、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三、针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政策建议(一) 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二) 做好资产减值内部控制(三) 加强外部监督(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一、研究结论二、本文局限性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资产减值论文; 新会计准则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稳健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