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是大气气溶胶化学中的基础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以及大气气溶胶界面上的多相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溴、碘作为大气中重要的活性物种,参与了大气中的多种化学过程,对臭氧的损耗有重要影响,同时影响众多重要物种的源和汇,对大气化学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活性卤素化学已成为近年来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从研究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了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其来源,测定了大气颗粒物中碘的物种,研究了大气颗粒物源尘中溴和碘的含量、以及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人为源——煤燃烧过程中溴和碘的释放行为,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微波消解ICP-MS同时测定大气颗粒物和煤样中溴和碘。(1)煤样的消解介质为7-8mLHNO3、1-2mLHF、2mLH2O2,颗粒物样品的消解介质为5mLHNO3、2mLH2O2和2滴HF。(2)测试液中硝酸介质浓度为5%。(3)氧化剂Na2S2O8的用量为1mL20%Na2S2O8溶液;加入1滴0.1%AgNO3溶液,将不同价态Br、I氧化至统一高价态。(4)溴、碘的检测限分别为5 ng/mL和0.15ng/mL。(5)Br的加标回收率为80-110%,I的加标回收率为80-120%,符合ISO 5725标准中一般接受范围70-130%的要求。(6)本方法的测试结果符合土壤标样的标准值。2、上海市大气颗粒物(TSP和PMlo)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1)采样期间,TSP中总溴和总碘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63.6±108.7μg/g和55.6±37.μg/g;PM10中总溴和总碘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30.4±137.0μg/g和78.4±44.3 gg/g。(2)采样期间,TSP中总溴和总碘的体积浓度均值分别为27±20 ng/m3和9.4±5.6ng/m3, PM10中总溴和总碘的体积浓度均值分别为22±14 ng/m3和8.0±4.6 ng/m3。(3)TSP和PMlo中总溴体积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TSP和PM10中总碘体积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TSP和PMlo中水溶性和酸溶性溴和碘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总溴和总碘的规律基本一致。(4)TSP中Br/I的比值和PM1o中Br/I的比值分别为7.0±16.5和5.3±9.6。(5)TSP中水溶性溴和碘占总溴和总碘的比例分别为34±18%和32±19%,PM1o中水溶性溴和碘占总溴和总碘的比例分别为31±18%和32±15%;与水溶性溴、碘相比,PM1o中溴、碘溶出量增加了22.5%和18.4%。3、大气颗粒物源尘中溴和碘以及煤燃烧过程中溴和碘的释放行为。(1)煤炭中溴含量约10-30μg/g,碘含量约1-10μg/g。(2)燃烧过程中,Br、I的释放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1000℃处形成平台;强氧化性燃烧气氛对溴、碘的释放行为有抑制作用。(3)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I则几乎全部分布在气相中,而Br主要分布于气相中,在底渣和颗粒相中也有分布。(4)固体添加剂可以在燃烧过程中对溴和碘进行有效捕集。4、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1)PM10中Br的富集因子(Efs)在0.3-3.0之间,均值为1.0±0.7;I的Efs在154-791之间,均值为426±169,碘的富集因子远远大于溴的富集因子。PMlo中的溴主要来源于海洋气溶胶,但同时存在溴的损失,尤其表现在春季和冬季;颗粒物中的碘主要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和受气粒转化的作用。(2)风向为向岸流时,大气颗粒物TSP、PM10中溴、碘的浓度均低于离岸流时的浓度,风向对大气中颗粒物中溴、碘浓度有显著影响。影响颗粒物中溴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大气气压,而影响颗粒物中碘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大气气压和温度。(3)当大气中SO2、NO2浓度上升时,大气颗粒物中Br、I的浓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大气颗粒物中总碘的浓度与SO2及NO2呈显著正相关,总溴的相关性不显著;颗粒物中溶解性溴和碘与S02的相关性较高,与N02的相关性较弱。(4)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程度的增加,大气颗粒物中Br/I在减小。颗粒物中Br/I比值与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呈现负相关,且PM10中Br/I比值与S02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5、大气颗粒物中碘的物种。(1)在昼间,PMlo中碘酸根、碘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碘含量分别为1.32±0.82μg/g、16.75±±9.43μg/g和18.23±±11.061μg/g;在夜间,PM1o中碘酸根、碘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碘含量分别为2.87±2.06μg/g、16.75±9.96gg/g和24.21±11.46μg/g。(2)在昼间,PM10中碘酸根、碘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碘的浓度分别为0.24±0.22 ng/m3、3.36±2.21 ng/m3和3.67±2.67 ng/m3;在夜间,碘酸根、碘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碘的浓度分别为0.244±0.22 ng/m3、3.11±±2.21 ng/m3和2.97±±2.77 ng/m3。(3)在昼间,PM1o中碘酸根、碘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碘离子占溶解性碘的比例分别为3.1±1.3%、47.1±2.4%和49.4±2.5%;在夜间,PMlo中碘酸根、碘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碘离子占溶解性碘的比例分别为3.9±3.7%、53.4±8.7%和42.7±11.5%。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β射线法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异常尘斑探讨[J]. 安徽科技 2020(01)
- [2].南京市某区大气颗粒物有害元素分布富集及风险特征[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06)
- [3].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大气颗粒物消减效应研究——以北京市中关村森林公园为例[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01)
- [4].大气颗粒物矿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研究进展[J]. 矿物学报 2020(02)
- [5].城市绿化植物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特征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07)
- [6].典型矿业城市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0(05)
- [7].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8)
- [8].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和影响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球科学 2018(05)
- [9].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分级监测系统研究[J]. 环境工程 2018(07)
- [10].两种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与再悬浮[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1)
- [11].上海大气颗粒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污染特征及人体呼吸暴露水平[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2].四平市雾霾大气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和来源分析[J]. 山东化工 2017(02)
- [13].武汉市大气颗粒物监测的比对分析[J]. 消防界(电子版) 2017(02)
- [14].2015年2月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7)
- [15].城市大气颗粒物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09)
- [16].吉林省大气颗粒物控制对策与分析[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12)
- [17].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监测技术与方法综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3)
- [18].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方法概述[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19)
- [19].分析化学方法在大气颗粒物分析中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 2017(23)
- [20].大气颗粒物表面光化学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3(24)
- [21].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工作中常用的受体模型及其应用情况[J]. 河南农业 2016(26)
- [22].2016年泸州城区大气颗粒物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9(09)
- [23].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J]. 化学进展 2020(05)
- [24].大气颗粒物所致健康效应的易感因素[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0(08)
- [25].北京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量计算[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4)
- [26].机动车源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碳组分特征[J]. 环境科学 2019(01)
- [27].乌鲁木齐市近几年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浓度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19(03)
- [28].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分析方法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9(02)
- [29].上海春季大气颗粒物中致敏悬铃木花粉蛋白的分布特征[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30].大气颗粒物检测专利技术分析[J]. 技术与市场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