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

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接受西方宏观经济学观点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理论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国家内部或单边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分析。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事物当中,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外部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国内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提高周边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率、保证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全新领域。因此,中国当前参与国际经济事务过程中所奉行的经济理论和执行的财政、货币政策面临重大变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多数研究仍然处于消化和应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偏重于微观层面应对单一冲击或实现单一目标的对策研究,没有过多地突破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在解释现实经济运行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对客观存在多年并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做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二是忽视了在宏观层面通过合作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国际经济协调政策研究。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这种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在这种国际经济协作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调控理论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形成,在“和平崛起”这一指导原则提出之后,研究崛起的中国将对区域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什么影响、周边国家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中国以及如何在崛起过程中保持和平等一系列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学术界理论研究中国的重点。作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中国财政政策将在政府采购、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税收、国债发行等几个方面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研究和探讨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的这些变化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对中国经济特别是财政运行的影响,并针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从财政政策调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措施。第一章从回顾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开始,阐述了德国历史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蒙代尔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研究、国际财政研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理论的研究,认为目前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政策的研究的范围已经逐步扩展到国家以外。因此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和“和谐世界”新理念对财政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财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第二章应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在各种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不断扩大的新背景下,并没有一个超国家政府的权力存在,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政策不再由纯经济理论所决定,而是受到各个参与方的影响,是所有国家进行博弈的结果。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在国际经济协作过程中尽管始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实力不同的大国和小国都可以通过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实现帕累托改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还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方面转变和实践,阐述了不同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的协调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第三章首先回顾了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日本在参与国际政策协调、应对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的冲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由于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崛起的亚洲国家,又是中国的近邻,其发展的轨迹以及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其次回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的协调措施。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非洲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安排,因此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其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财政税收安排对中国当前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一章的最后总结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税收调整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新趋势。第四章首先比较了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异同点,中国经济崛起将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也会形成更大的冲击。因此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无意于在经济实力壮大过程中寻求霸权或支配世界事务,而是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等和平手段来获取世界资源,摆脱国内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和社会矛盾的困扰,并通过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为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机会而不是威胁;其次,重点论述了“和平崛起”战略对中国制定财政调控政策、参与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指导作用,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实践使中国财政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各种财政调控措施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首先阐述了WTO的主要原则和WTO框架下的博弈格局、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参与WTO的利益,然后在分析加入WTO对中国财政运行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WTO框架下财政政策调整策略,主要是关税水平逐年下降、出口退税政策的优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化以及履行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承诺等等,还分析了中国参与多哈回合谈判过程中的策略和谈判过程中一些与中国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财政政策调整效果。第六章论述了区域合作框架下中国财政政策的转变与创新。在回顾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安排、中日韩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协作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协作的应对措施和财政安排。中国应该以亚洲为依托,积极参与各种层次的区域经济协作。财政政策方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国家内部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探讨建立亚洲区域经济协作补偿机制,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和政策的跟踪监测,协调好国内外政策的操作力度和方向,减小区域合作的阻力等等。最后从财政收支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及其对未来中国财政收支产生的影响。第七章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实践和财政理论的发展,一是改革开放后的赤字预算的实践和财政平衡理论的变化,充分利用公共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经常性支出要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增加教育、健康和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二是关于国债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债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巨大作用。对国债功能的认识,由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到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资金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对国债运作的认识,由临时性偶然操作到长期持续运用。回顾了1981年以来,我国国内债务发行经历了重大变化以及重新启用国债、举借国内外债务的重要作用。三是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四是通过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措施有扩大公共消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增进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调整现有的外资税收政策,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与进口贸易的平衡发展等。第八章从调节内外平衡出发,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问题。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的协调应该以保持经济的内外平衡为最终目标,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行积极调控。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面,要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和组合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组合,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要从加入WTO后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高度,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第九章探讨了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当前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中国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很多不利影响;外资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知识产权纠纷加剧;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跨国公司“攻城略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强势压力等等。经济全球化还对中国地方财政运行产生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和地方财政的融资困难,因此应尝试地方政府举债,加强地方财政特别是加强财政融资能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应对挑战。当前中国应该利用WTO体制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具体的应对措施一是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二是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经济风险;四是充分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五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观念。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财政安排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改进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政府行政控制能力以控制经济风险;第二,把支持自主创新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政策目标;第三,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第四,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灵活应用关税、非关税、出口退税等措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滥用反倾销、限制进口、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条款:第五,注重零关税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 不断深化的国际经济协作是本篇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论文中主要概念的厘定
  • (一) 国际经济协作
  • (二) 经济全球化
  • (三) 区域一体化
  • 三、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分析框架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不足之处和后续的研究
  • (一) 博弈分析方法
  • (二) 提出“国际经济协作”的概念
  • (三) 在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研究中国财政政策
  • (四)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五) 后续的研究
  •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文献回顾
  • 一、财政调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一) 财政学创立初期的德国国家干预主义财政理论
  •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 (三) 反政府干预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四) 国际财政理论研究进展
  •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
  •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三) 新地区主义
  • 三、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模型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外溢性
  • 四、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理论研究以及公共财政政策框架
  •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财政理论的创新进入崭新的阶段
  • (二) 积极财政政策丰富了中国开放条件下的财政理论实践与研究
  • (三) “和平崛起”战略要求财政政策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 (四) 建立适应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框架
  • 第二章 国际经济协作是各国参与全球经济博弈的最优策略
  • 一、一个简单的两国博弈模型
  • 二、两国博弈模型的分析
  • (一) 实力较小的国家的博弈策略
  • (二) 实力较大的国家的博弈策略
  • (三) 多个国家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分享政策协调收益
  • 三、国际经济竞争中博弈策略与政策协调实践
  • (一)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博弈分析
  •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 第三章 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政策效果评价
  • (一) 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 (二) 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增长模式转换和财政政策调整
  • (三) 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日元的升值
  • (四) 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
  • (五) 20世纪90年年代日本财政政策失误及其后果
  • 二、欧盟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
  • (一) 欧盟的区域协调政策安排
  • (二) 欧盟的税收协调安排
  •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税制改革趋势
  • 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新进展
  • 第四章 “和平崛起”战略与财政政策调控能力的增强
  • 一、“和平崛起”战略综述
  • 二、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渠道和程度
  • (一) 贸易和金融是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渠道
  • (二)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程度
  • 三、中国财政政策理论和实践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中国财政调控能力逐渐增强,积累了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
  • (二) 财政理论的日益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财政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中国的经济运行
  • 第五章 WTO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博弈格局与中国财政政策
  • 一、WTO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博弈格局分析
  • (一) WTO的互惠原则
  • (二) 参与WTO博弈的是每个成员国及其组成的利益同盟
  • 二、中国在WTO框架下的地位及利益所在
  • (一) 中国在WTO中的地位:发达“小国”和发展中大国
  • (二) 中国在WTO中发挥的作用应该与地位相适应
  • (三) 中国加入WTO的利益所在
  • 三、WTO框架下中国财政政策的调整
  • (一) 加入WTO对中国财政运行的直接影响
  • (二) 加入WTO以后的财政政策调整
  • (三) 多哈回合谈判期间中国的立场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
  • (四) 多哈回合的失败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未来的对策
  • 四、WTO对外汇事务的规定与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
  • (一) WTO对外汇事务的规定
  • (二) 中国加入WTO有关外汇问题的谈判情况
  • (三) 美国的指责是对WTO多边规则的曲解
  • (四) 中美贸易赤字增长的主要原因
  • 第六章 区域经济协作框架下的中国财政政策转变与创新
  • 一、我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协作水平不断提高
  • (一)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明显提高
  •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
  • (三) 以中、日、韩合作为中心,推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 (四) “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 二、当前亚洲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和中国的应对策略
  • (一) 中国的静态经济收益、动态经济收益及非经济收益
  • (二) 积极参与WTO各项事务和世界经济议题化进程
  • (三) 增强在东北亚经济协作与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 (四) 中国积极参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 (五) 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探讨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安排
  • (六) 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
  • (七)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国内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
  • (八) 探讨建立亚洲区域经济协作补偿机制
  • 三、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
  • (一)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
  • (二)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 (三) 中国出口增长比较快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 (四) 财政收入小幅增加
  • (五) 进口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的下降
  • 第七章 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实践与对策
  • 一、改革开放后的赤字预算的实践和财政平衡理论的变化
  • (一) 充分利用公共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 (二)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三) 政府经常性支出要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
  • (四) 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扩大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
  • 二、国债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巨大作用
  • (一) 对国债功能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
  • (二) 对国债运作的认识,由临时性偶然操作到长期持续运用
  • (三) 国债发行经历重大变化
  • (四) 重新启用国债、举借国内外债务
  • (五) 对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的认识
  • 三、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 (一)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 (二) 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
  • (三) 进口关税与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 四、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 (一) 扩大公共消费支出,促进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 (二) 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 (三)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与进口贸易的平衡发展
  • (四) 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扩大内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 第八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 一、内外平衡的基本含义
  • 二、国内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综述
  • (一)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析
  • (二) 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
  • (三) 国内对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综述
  •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实证分析
  • 三、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
  • 四、外资流入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五、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建议
  •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 (二) 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 (三) 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取向
  • (四) 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宏观调控体系
  • (五) 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
  • (六) 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 第九章 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 一、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
  • (一)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 (三) 中国控制生产要素流动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峻挑战
  • (四) 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
  • (五) 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 (六) 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 二、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
  • (一) 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很多不利影响
  • (二) 外资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 (三)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 (四)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
  • (五)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
  • (六) 知识产权纠纷加剧
  • (七) 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
  • (八) 跨国公司“攻城略地”
  • (九)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强势压力
  • 三、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地方财政
  • (一) 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
  • (二) 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融资困难
  • (三) 尝试地方政府举债,加强地方财政融资能力
  • 四、对中国财政风险问题的认识
  • 五、利用WTO体制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
  • (一)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
  • (二) 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
  • (三)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经济风险
  • (四) 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
  • (五) 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观念
  • 六、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财政安排
  • (一) 加强财政调控,提高政府控制能力,控制经济风险
  • (二) 把支持自主创新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政策目标
  • (三)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
  • (四) 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冲击
  • (五) 关注零关税的影响,保护本国经济和本国市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的法制困境及其破解[J]. 湘南学院学报 2018(06)
    • [2].渝鄂接壤民族地带经济协作问题探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6)
    • [4].关于市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分工的通知[J].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ZA)
    • [5].五层表里数据弥合数字鸿沟[J]. 网络传播 2017(04)
    • [6].数字[J]. 新西部 2017(Z1)
    • [7].崭新的雄安,崭新的未来[J]. 作文通讯 2017(Z1)
    • [8].武陵山片区发展跨省协作机制:成效、挑战与战略举措——以武陵山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为个案[J]. 湖南社会科学 2017(06)
    • [9].国际经济协作下协调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J]. 当代经济管理 2013(02)
    • [10].从战略高度推进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J]. 世纪行 2012(01)
    • [11].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初探[J]. 北方经济 2012(13)
    • [12].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3].抢占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教育发展“制高点”的思考[J]. 教师 2014(22)
    • [14].渝东南地区县域经济协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0)
    • [15].推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的路径探讨[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3(04)
    • [16].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问题研究[J]. 理论研究 2014(04)
    • [17].“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 学习月刊 2014(18)
    • [18].关于“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市场论坛 2013(12)
    • [19].中部六省间经济协作探析[J]. 科技广场 2008(02)
    • [20].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脱贫攻坚升级版[J]. 北京观察 2020(06)
    • [21].市创业中心在昆山举办专场招商会[J]. 泰州科技 2012(05)
    • [22].在扩大开放中加强渝陕鄂边区旅游经济协作的思考[J]. 决策导刊 2009(01)
    • [23].推进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一体化[J]. 政策 2013(04)
    • [24].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亚洲经济金融的影响与应对[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3)
    • [25].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经济协作功能分区规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07)
    • [26].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 谱写“县款县”建设新篇章[J]. 民族论坛 2012(15)
    • [27].“渝湘桂黔鄂毗邻地区经济协作与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8].汕头:积极参与闽粤赣经济协作[J]. 潮商 2011(04)
    • [29].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武陵山龙凤示范区[J]. 民族论坛 2011(23)
    • [30].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的系统论思考[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标签:;  ;  ;  ;  

    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